專題:中國國際金融論壇·香港峯會
中國國際金融論壇·香港峯會於2025年11月6日在香港召開,本屆峯會以「變局中的金融新生態:開放、創新與可持續」為主題。瑞銀集團中國區總裁、瑞銀證券董事長、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中國區主席胡知鷙出席「爐邊談話」環節並發表演講。

以下為對話實錄:
主持人:首先,有請胡總針對今天會議的主題談一談您的見解,然後我就有關熱點做一些提問。
非常榮幸今天能在香港與各位相聚,一起探討「變局中的金融生態」這一重要話題。
確實,過去幾年,世界經濟格局和金融體系經歷了深刻的變化。然而,當我們回顧歷史,自「全球化」這一概念出現以來,自由貿易、市場開放和多邊主義攜手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繁榮,也讓億萬人的生活水平得以顯著提升。
對於中國而言,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並在外匯儲備方面常年穩居全球首位。在金融領域,短短三十多年的資本市場發展,我們實現了從零,到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第二大債券市場的跨越。
在這一切的里程碑和成就背後,「開放」無疑是重要的關鍵詞。
今天,隨着貿易壁壘的增加、地緣政治的升溫以及產業鏈的重組,全球化的趨勢確實面臨了一些質疑的聲音。然而,儘管外界有所疑慮,中國的開放步伐從未停歇,全球對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期待依舊高漲。
這一切讓我們對未來貿易格局的重塑充滿新的希望。
因此,我認為,以「開放」為基礎的全球體系並不會瓦解,而是在轉變重心——從「範圍的擴張」轉向「連接的重構」。換句話說,我們不再單純追求市場開放的廣度,而是更加關注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如何建立更穩定、高效、可信的連接(Connectivity)機制。
在這一進程中,香港在中國金融開放中的獨特角色,為世界提供了一個不斷創新、持續發展的生動樣本。
2014年開通的滬港通就是一個金融創新的成功例子,拉開了中國與全球雙向資本流通的序幕。經過11年的發展,互聯互通大大提升了兩地市場的流動性與產品多樣性。它不僅推動了中國資產成為國際投資者青睞的資產類別,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也提升了香港市場的流動性,鞏固了香港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截至今年9月,滬深股通的日均成交額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額也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隨着「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香港的作用也不再僅僅是資本流動的橋樑,也成為了創新與資本結合的高效平臺,使中國的創新能夠獲得全球資本的支持,同時讓3 / 5全球投資者能分享中國的發展機會。香港成熟的市場體系、國際化平臺以及在風險管理和產品創新方面的專業能力為此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這一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香港市場共有66只新股上市,孖展總額高達239億美元,穩居全球新股孖展中心榜首,其中也有許多來自中國內地的創新企業。今年5月,寧德時代以53億美元的孖展規模,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股發行之一。瑞銀也有幸作為聯席整體協調人、聯席全球協調人參與其中。
此外,金融行業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服務創新企業,也在行業本身的革新上。
以跨境理財通為例,這項機制突破了傳統理財的地域界限,讓內地與香港居民能夠便捷地跨境配置資產。這也是互聯互通本身的再一次創新。同時,香港在穩定幣、數字貨幣、人工智能投研等領域的積極探索,也為整個中國金融行業提供了寶貴的實驗場和啓發。
總結而言,過去幾十年,中國金融與世界的深度連接,資本與創新的不斷匯聚,推動了中國金融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創新本身也讓金融行業始終保持活力與前瞻,而這也是金融行業始終吸引我的地方——總是在變化中尋找新的平衡。
我也希望,未來的金融生態,是在這樣開放、互聯與創新的環境中,繼續演化、發展。
提問1: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和技術革命的背景下,中國通過金融開放和創新吸引全球資本,提升國際規則的影響力。瑞銀是如何參與中國的金融開放和創新的?
瑞銀與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金融機構之一,我可以很自豪地說,瑞銀在過去近40年的發展歷程中,與中國金融市場改革開放是攜手並肩、同向而行的。
早在1985年,瑞銀便開始為中國企業提供企業孖展服務,1989年,我們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代表處,正式啓動了在中國內地市場的佈局。多年來,瑞銀受益於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建立了一個成熟的業務平臺,覆蓋了投資銀行、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核心業務。
在這一進程中,瑞銀也持續把握市場和政策的先機,為中國金融與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貢獻了許多里程碑式案例:
2003年,瑞銀成為首家獲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並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筆A股QFII交易。
2005年,瑞銀成為首家持有中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49%上限股權的外資金融機構——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2023年收購瑞士信貸之後,瑞銀現在也持有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的股權,與兩家本土合作伙伴一同,為中國的投資者們提供全球資產配置機遇。
財富管理方面,2012年,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成立,這也是首家在中國成立外商獨資法人銀行的瑞士銀行。瑞銀也是首家外資財富管理機構在國內推出首個全數字化財富管理平臺。
2006年,瑞銀證券的成立開啓了外資機構直接參股中國全牌照證券公司的先河。此後,隨着金融高水平開放的持續推進及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不斷放開,瑞銀不斷加碼,分別在2018年及2022年兩次增持瑞銀證券,提升持股比例到67%,並在2025年,正式實現100%全資控股瑞銀證券。
談到創新,瑞銀始終將其作為在華戰略的重心之一。
我們積極響應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支持優質科創企業登陸國際資本市場,搭建境外孖展平臺;同時,我們也引導全球資本參與中國創新,共享中國的機遇,將中國的故事帶向世界,同時也為全球資本打開通向中國的門。
就在9月底,瑞銀作為聯席全球協調人及主動賬簿管理人,成功助力阿里巴巴集團發行總額為31.68億美元的零息可轉債。這不僅是全球TMT行業發行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S條例可轉債項目,也是2025年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可轉債發行。
今年5月,除了助力新能源行業領軍企業寧德時代,發行迄今為止最大的A-to-H 項目,募資52.9億美元(綠鞋後),瑞銀也為領先的醫藥創新企業恆瑞醫藥吸引了大量藍籌基石投資者的興趣和大量的錨定需求,完成了合計14.68億美元(綠鞋後)的募資。
這些創新項目背後,也就是我們通過金融開放和創新,為中國企業走向全球資本市場提供支持的實踐。我也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在推動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方面,扮演這樣一個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角色。
提問2:金融開放和政策的可持續不僅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您對金融行業如何獲得可持續發展,有何看法?
建設金融強國,不僅僅意味着金融體系規模和市場容量的擴大,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完善、結構的優化,以及整體效率和韌性的提升,是「量」與「質」的共同進步。
一個強大的金融體系,不是單純擁有最多的資本,而是能夠將資本引導到最能創造長期價值的領域。這就要求金融體系具備包容性、敏銳的資源感知力,以及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金融行業本身也需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種可持續性,不僅僅是指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和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更意味着金融行業能夠不斷自我革新,擁抱創新,積極適應未來發展的趨勢。
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力量,特別是生成式AI,尤為關鍵。根據瑞銀研究部的分析,金融行業擁有海量數據資產和高度勞動力密集的特點,且與語言相關的工作內容佔比較大,因此,生成式AI對金融行業的重塑潛力遠大於其他行業。
就瑞銀而言,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由AI賦能和驅動的機構。這意味着大規模部署AI工具,以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方式,最大化AI帶來的積極影響;也意味着每位員工都要利用AI工具提升效率,所有客戶都能夠享受到更加個性化、及時、相關且流暢的服務體驗。
目前,瑞銀已經為員工部署了50000份Microsoft Copilot使用許可,僅在2025年第三季度,我們就生成了約1800萬個AI請求,較2024年年底增長了九倍;超過85,000名員工可以使用瑞銀專有的人工智能助手Red 。此外,在全球範圍內,瑞銀有340個活躍的AI用例,也指定了全新的AI政策和治理框架,為負責任地採用AI提供了行業參考。
總的來說,金融強國的建設是規模、制度、結構等多個維度協同作用的結果——制度要適應開放的步伐,結構要順應經濟轉型的方向,技術則要成為推動行業進化的核心力量。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李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