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 「Oracle Cloud World」 到 「Oracle AI World」 ,甲骨文在拉斯維加斯召開的年度大會名稱變更足以見得其對AI所能帶來的改變寄予厚望。
今年,甲骨文市值重回全球科技公司前十,也正是因為以AI重塑業務體系,9月10日,甲骨文因公佈財報股價單日暴漲36%,盤中一度觸及歷史高位,市值逼近萬億美元大關。這一暴漲使公司創始人拉里·埃裏森在盤中短暫超越埃隆·馬斯克,登頂全球首富。這份財報中公佈的關鍵信息是——剩餘履約義務暴增至4550億美元,遠超市場預期的1780億美元。
這一次,甲骨文再次嘗試穿越技術週期,押注AI算力革命重歸舞臺中央。從數據庫到AI
提到數據庫,甲骨文(Oracle)是繞不過去的名字,它曾是數據庫的代名詞。上世紀80年代,拉里·埃裏森帶領的這家公司憑藉Oracle Database改寫了企業數據管理的格局。90年代,甲骨文與IBM、微軟形成「三足鼎立」,金融、電信、政府、保險等核心行業都離不開它的數據庫。
但進入雲計算時代,亞馬遜AWS率先跑出,微軟Azure和GoogleCloud緊隨其後,而Oracle的雲轉型卻被批評為「遲緩且保守」。多年裏,它更多被視為傳統企業軟件巨頭,而非前沿的雲玩家。
直到新一輪生成式AI的爆發,AI不再是附加功能,而是平臺級能力。AI在重構了各行業業務的同時,也決定了下一代IT架構的走向。甲骨文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它的戰略不再侷限於數據庫或企業應用,而是把AI定位為未來增長的核心引擎。這一轉身背後,是鉅額投資、頻繁合作,以及一場關乎存量與增量的博弈。
吳承楊告訴筆者,AI在企業應用不再是「外掛」一個軟件或者功能,而是需要融入到企業的所有業務與流程之中,「拿人體作比喻,AI不是某一個器官,而是要融入血液中,成為血液組成部分。」
甲骨文的判斷很明確——AI必須嵌入到公司所有的產品線,無論是數據庫、雲平臺,還是企業級應用,未來都要以AI為驅動。
2023年 ChatGPT 引發AI熱潮後,全球AI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英偉達GPU一度供不應求。而甲骨文早在2021年就開始囤積GPU,2025年 Zettascale10集羣的投產,正好趕上算力缺口最大的窗口期。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甲骨文的轉型成功更是整個AI算力市場需求結構性增長的縮影。Canalys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雲基礎設施支出達953億美元,同比增長22%,連續四個季度增速超20%。
然而,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分別存在1950億、3680億和1060億美元訂單積壓,交付週期需數個季度,供需嚴重失衡。這種供需失衡為甲骨文等具備快速交付能力的廠商創造了機會。OCI「拯救」了甲骨文
面對AI時代,甲骨文並沒有再次犯雲時代的錯誤,在適時切入AI賽道,並積極跟進的同時,還「另闢蹊徑」,選擇了一條至少目前來看是正確的道路。
面對AI,甲骨文提出了甲骨文雲基礎設施(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的概念,並且由創始人拉里·埃裏森親自掛帥,擔任公司首席技術官,主導了甲骨文雲基礎設施OCI從零開始的研發。
OCI的設計理念從一開始就瞄準了企業核心業務需求、高性能計算以及大規模AI計算負載,其獨特的網絡架構和裸金屬服務器能力,能夠為AI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提供更強的性能、更低的延遲和成本效益,目前OCI已經成為Meta、OpenAI等大客戶訓練和部署AI模型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與追求「自研大模型」的科技公司不同,甲骨文采取的是「多模型+多雲」路線。甲骨文在其Fusion應用中嵌入了AI能力,形成了「內生智能」,並且通過AI數據庫,讓模型能夠直接理解和處理企業內部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
與此同時,與其他雲服務商提供「一切皆服務」的廣泛產品組合不同的是,甲骨文選擇了一條差異化競爭之路——專注於高性能計算和企業級工作負載,特別是在新興的AI算力需求方面。
多雲策略一方面拓展了甲骨文的流量入口與生態半徑,另一方面在客戶現有云架構與甲骨文數據庫之間打通通道,降低了切換成本。而在8月,甲骨文還宣佈與谷歌達成深度合作,客戶可以在谷歌的數據中心裏,直接部署和運行在OCI上的甲骨文數據庫服務。「未來幾年,多雲數據庫收入每個季度都將大幅增長。」埃裏森曾表示。
多模型策略方面,甲骨文通過開放的態度,允許客戶在其雲上調用OpenAI、GoogleGemini、MetaLlama等主流模型。
這種組合策略凸顯出了甲骨文在AI時代務實的態度——不和頂級模型公司「硬碰硬」,而是專注於企業落地和數據融合,用靈活性抵禦技術不確定性。
2022 年甲骨文拿下TikTok美國數據託管業務,成為OCI的「分水嶺」。TikTok帶來的年收入迅速突破10億美元,超過當時OCI其他所有客戶的總和。更重要的是,為TikTok運行數千臺英偉達GPU的經驗,讓甲骨文掌握了AI算力調度的核心能力。
而在AI關鍵因素的算力方面,甲骨文憑藉與英偉達的深度合作關係,獲得了相對穩定的GPU芯片供應,並且,在近期舉辦的GTC上,英偉達還宣佈與甲骨文合作,為美國能源部建造該部門最大的AI超級計算機Solstice系統(該系統將創紀錄地配備10萬塊英偉達Blackwell GPU)。另一套名為Equinox的系統將包含1萬個Blackwell GPU,預計於2026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也正是與英偉達的深度合作,以及憑藉在AI算力調度方面的經驗積累,今年,甲骨文與OpenAI簽署史上最大雲服務協議,為「星際之門」 項目提供4.5吉瓦算力,足以支撐下一代大模型訓練。同期還拿下xAI、優步等核心客戶,OCI增長率飆升至超70%。融入「基因」裏的AI化
正如吳承楊所說——AI不是某一個器官,而是要融入企業血液中。如果說算力是甲骨文的「新引擎」,那麼數據庫的AI化改造就是其「老本行」的升級。
今年,甲骨文推出了Oracle AI Database 26ai數據庫,進一步推進「AI for Data」的願景。甲骨文公司中國區技術諮詢部高級總監嵇小峯將26ai數據庫稱為「AI原生數據庫的開創者」,他認為「26ai將徹底顛覆了傳統數據庫的形態。」
26ai數據庫將AI直接嵌入數據庫核心,使企業能夠將AI帶到他們的數據中,簡化應用開發和關鍵任務工作負載的AI賦能。與傳統的「Data for AI」(將數據抽取出來做AI項目)不同,甲骨文強調的是將AI能力內置於數據平臺和數據庫本身,讓數據在流動中自然攜帶AI功能。
這一理念解決了企業AI應用中的根本問題——據MIT數據顯示,95%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資幾乎沒有為企業帶來收益,根本原因在於數據孤島、數據質量差、流程問題等都與數據相關。26ai數據庫的內置AI功能讓企業能夠直接在數據層面實現AI能力,而不需要將數據抽取到外部的AI系統中。
據嵇小峯介紹,26ai具備多模數據融合能力,支持結構化、非結構化、向量、圖、空間等多種數據類型,解決了企業AI項目最大的痛點——數據孤島。通過Apache Iceberg 開放協議,它能直接訪問非Oracle數據源,這與甲骨文過去的封閉策略形成鮮明對比。「客戶不需要遷移數據,就能用AI分析全量信息。」
此外,甲骨文還推出了Oracle Autonomous AI Lakehouse,全面擁抱Apache Iceberg,使客戶能夠在所有數據上安全地運行AI和分析,該服務可在OCI、AWS、Azure、Google Cloud和Exadata Cloud@Customer上使用。
新的戰略帶來的改變也已經體現在了甲骨文的財報之中,在2026財年一季度財報中,甲骨文總營收同比增長12%至149億美元。雲收入增長28%(涵蓋IaaS+SaaS)至72億美元,其中IaaS(雲基礎設施)增長55%至33億美元,SaaS(雲應用)增長11%至38億美元。
除此之外,在基礎設施層面的投資也成為甲骨文AI化的重要一部分。據彭博估算,甲骨文未來幾年將投入數千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僅在德克薩斯州西部的一個數據中心,公司每年就將投入超10億美元用於燃氣發電。此前有外媒報道,Oracle 今年的現金流自 1992 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值,分析師預計這一指標在未來幾年將大幅下降,並於 2029 年纔有望恢復正值。
2025年的甲骨文,不僅市值重回全球科技公司前十,而且雲業務佔比突破40%,距離埃裏森「2029年雲業務佔半壁江山」 的目標越來越近。跨越三個技術時代,甲骨文正重獲新生。(文|Leo張ToB雜談,作者|張申宇,編輯丨蓋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