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競爭轉向「高可靠、巧發電」
中國能源新聞網 記者邱燕超
風電行業正經歷一場從「規模競賽」到「價值競賽」的轉型。隨着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風電行業競爭焦點正從「發電能力」轉向「發電價值」。
從今年各整機廠商發佈的新品來看,「高可靠」成為質量底線,「巧發電」化為技術路徑,人工智能與集成化發展被視為重塑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風電價值錨點正在轉移
曾幾何時,風電行業沉浸於機組大型化的競速比賽。而在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這一趨勢明顯放緩。記者發現,今年發佈更大風機產品的整機商屈指可數,過去幾年廠商競相追求大型化的氛圍在消散,行業明顯趨於理性。
這一轉變的背後是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根據「136號文」政策,風電項目發電不再享受全額「保底」收購的特權,而是必須到電力市場中與其他電源同臺競爭。這意味着,傳統的「高電量=高收益」邏輯正在失效。
「過去大家追逐的大、長、高是虛胖,現在要把它們變成肌肉。」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首席產品官、風機與裝備產品平臺總裁婁益民在接受中能傳媒記者採訪時直言。他的觀點,折射出風電行業價值邏輯的深刻轉變。
在裝機規模連續多年領跑全球的背景下,中國風電行業逐漸意識到,單純追求容量與速度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一方面,風機過快迭代帶來的可靠性問題逐漸暴露;另一方面,電力市場化改革走向深入、「136號文」等政策的出臺,使得風電項目收益的不確定性快速增加。

行業首個遠景伽利略AI風機。
「客戶最頭疼的是,如何在電價、電量都不確定的情況下,還能有穩定的收益。」遠景能源風機與裝備產品平臺副總裁黃虎指出。隨着風電從「保量保價」的補貼時代,快步進入「自負盈虧」的市場化階段,「高可靠」已不再是技術口號,而是投資安全的底線;「巧發電」也不只是發電優化,更是系統協同與智能調度的綜合能力。風電的價值錨點,正從「發電量」轉向「發電價值」。
人工智能驅動高可靠成現實
風機越造越大,葉片越做越長,可靠性是否同步提升?答案並不樂觀。
「行業在巨大設備投資上的思考嚴謹性出現了問題。」婁益民坦言。在一味追求訂單的過程中,技術驗證週期往往被嚴重壓縮。此外,行業「分割式」的研發與供應鏈模式,也阻礙了質量問題的快速定位與解決。
面對這些挑戰,頭部企業正通過「自研自制」與「系統協同」重築可靠性根基。
「提高確定性,保證客戶有基本可預期的收益是非常重要的。」婁益民強調,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高度重視風機的可靠性,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持續提升發電效率、提高發電收益——這是風電行業最本質、最核心的任務。
經歷數年大型化競速後,行業共識逐步凝聚,整機廠商正在迴歸製造業本質,通過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將戰略重點聚焦質量與安全。
行業首個遠景伽利略AI風機。
在2025風能展上,遠景能源發佈了行業首個伽利略AI風機和全球首個伽利略AI風儲一體機。這些產品基於「遠景天機」氣象大模型與「遠景天樞」能源大模型,能在3分鐘內生成未來15~30天的全球精準預報。婁益民介紹,伽利略AI風儲一體機集風機和儲能於一體,就像一座獨立的小型發電站,在保障可靠性的同時,能讓風電場收益提升20%以上。
金風科技則推出了具備「經理人思維」的交易型風機,將傳統「有風就發電」的被動模式,升級為根據電價波動靈活發電的主動模式。中國中車也發佈了AI+風機系統,通過預測、尋優、提效、協同四大技術譜系,助力公司風電產業完成從「經驗驅動」到「智能驅動」的轉型。
「智能算法參與電力交易的全流程可實現分鐘級響應,效率遠高於人工,有效破解了新能源發電不穩定和電價波動的行業難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委員陸一川表示。這標誌着,風電行業的競爭正從單純的技術突破,轉向依託智能化工具挖掘經濟價值的精細化運營。
集成發展打開行業新增長空間
隨着風電行業從「內卷」向「外拓」轉變,集成化融合式發展成為破局的必然趨勢。
《風能北京宣言2.0》明確指出,隨着風電成本的持續下降和全社會低碳發展訴求,多能互補、多產業融合的集成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
「風機要從一個單點的發電設備,轉化為系統解決方案的角色。」婁益民強調,單一的風電項目發展已到天花板,僅靠「發電上網」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必須擁抱綜合能源解決方案。

遠景赤峯全球最大152萬噸綠色氫氨項目。
在風能展現場,多家企業展示了風電與儲能、氫能等多種能源融合發展的解決方案。在技術路徑上,AI風機、AI儲能、離網控制系統等產品正在落地。黃虎透露,遠景在赤峯打造的全球最大152萬噸綠色氫氨項目,正通過「源隨荷動」與「荷隨源動」的智能調控,實現風光資源與工業負荷的高效協同。
從追求「更大更長」到強調「高可靠」,從「拼命發電」到「巧發電」,中國風電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價值觀重塑。這場轉型,不僅關乎技術能力,更關乎產業生態的構建。
風電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重塑。業內多位專家表示,那些能整合AI技術、提供綜合解決方案、並在全球市場有所作為的企業,有望在變革中引領行業潮流。
中國風電已領先全球,但領先的意義不在於規模,而在於能否構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生態。只有在技術、供應鏈、市場機制與企業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風電才能真正成為新型電力系統中「靠得住」的能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