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公佈AI算力上天計劃

衞星界
昨天

2025年11月5日,谷歌公司宣佈啓動其「捕光者計劃」,計劃在2027年初發射兩顆搭載Trillium代TPU的原型衛星,將強大的AI算力從地球上空的虛擬雲端,直接部署到浩瀚無垠的太空中。

谷歌認為,太空是未來AI計算的理想場所,能減少對地球資源的依賴。

捕光者計劃」的正式名稱是Project Suncatcher,其目標非常明確:構建一個基於太空的、可擴展的AI基礎設施。該計劃將搭載的,是谷歌最新一代的Trillium代TPU。這並非一個異想天開的概念,而是谷歌自2017年發佈首款TPU以來,在AI芯片和太空技術領域長期積累的一次集中爆發。

TPU(張量處理單元)是谷歌為AI計算量身打造的專用芯片,其性能和能效比在數據中心領域已是頂尖水平。而「捕光者計劃」之所以選擇Trillium代,而非更早期的型號,原因在於它代表了谷歌在能效、集成度和靈活性上的最新突破。

極致的能效比: 對於在太空中運行的衛星而言,電力是極其寶貴的資源。Trillium代TPU在單位功耗下能完成更多的計算任務,意味着它可以在更輕、更小的衛星平臺上運行,從而降低發射成本。

高度集成化: Trillium代採用了最先進的製程工藝,將更多的晶體管集成到更小的芯片面積上。這不僅提升了性能,也減少了芯片的物理尺寸和重量,這對於發射到太空至關重要。

模塊化與靈活性: 相比前代產品,Trillium代設計得更加模塊化,允許用戶根據任務需求靈活配置計算能力。這使得它能夠適應從基礎AI推理到複雜訓練等多種不同的應用場景。

為了加速計劃的推進,谷歌選擇了與Planet公司合作。Planet是一家在遙感衛星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公司,擁有大量成熟的衛星平臺和發射渠道。這種合作模式,對於谷歌而言,無疑大大提升了效率。

計劃中的兩顆原型衛星,將搭載在同一枚火箭上發射,形成一個簡單的星座。它們將成為「捕光者計劃」的試驗田,驗證將AI算力送入太空的可行性,收集關鍵數據,並為未來更大規模的星座建設奠定基礎。

將數據中心搬到太空並非易事,科技巨頭們面臨着一系列工程技術挑戰。

太空輻射是半導體芯片的「致命殺手」。谷歌為解決這一問題,對其Trillium TPU進行了輻射耐受性測試。

研究人員通過粒子加速器模擬太空中的太陽輻射暴露,結果顯示TPU能夠「在相當於五年任務壽命的總遊離輻射劑量下存活,且沒有永久性故障」。

這一結果令人鼓舞,為太空計算奠定了基礎。

衛星間通信是另一個主要挑戰。為了實現高帶寬連接,衛星羣必須保持異常緊密的間距,可能需在「數公里或更小」的範圍內。

而現有衛星系統的間距通常達120公里。

谷歌的解決方案是讓衛星在近距離編隊飛行。他們已經通過實驗室驗證,使用一對收發器成功實現了單向800Gbps(總計1.6Tbps)的傳輸速率。

熱管理在太空真空環境中同樣複雜。太空中沒有空氣,只能通過輻射散熱,這給大功率計算設備的冷卻帶來了特殊挑戰。

(來源:DOIT)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