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11月6日,富達國際分析師發佈報告稱,關稅議題或主導2025年下半年的分析,而企業將分為「嚴陣以待」與「伺機而動」兩大陣營。其中,擁有定價能力的公司更能有效應對關稅引致的成本壓力,特別是信息科技、主要消費品、健康護理和工業等領域。然而,奢侈品等若干分類行業的需求疲弱,可能限制其定價能力。相比亞太和中國等地區的公司,已發展市場的企業或會受到貿易緊張局勢更大打擊。報告顯示,政策變動為亞太和中國等地區帶來較為正面或中性的效應。
富達國際指出,各個地區的成本上漲預期存在差異,與其整體中期展望一致。
油價下跌是抑制成本上漲的因素之一。研究有關行業的股票分析師James Trafford指出:「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國(OPEC+)恢復供應的步伐較早前預期迅速。雖然目前油價出乎意料堅挺,但實際上一旦開始增產,油價或會在下半年回落。」
然而,加徵關稅可能觸發一次性的由成本推動通脹,當中非必需消費品公司尤其容易受影響。非必需消費品業分析師Zak Gibson表示認同,他指出:「90%服裝產品是從中國進口。」拿大金融業分析師Thomas Goldthorpe表示:「銀行業消耗的進口產品數量不多」,但他補充,一旦經濟轉弱,關稅的連鎖效應可能導致貸款增長下降。
對於成本受到關稅較大影響的企業而言,定價能力成為決定能否維持利潤率的關鍵。各行各業的情況亦不相同。信息科技、主要消費品、健康護理和工業是最多分析師認為所研究企業擁有中度或顯著定價能力的行業。
北美洲主要消費品業分析師Andrew Hall指出:「在2022年至2023年的通脹週期,零售商順利轉嫁食品通脹壓力,而且由關稅引發的通脹可能較為溫和。」
研究歐洲航天業的Oliver Trimingham補充說:「在所有工業中,引擎公司擁有最佳的定價能力。這類公司處於壟斷或雙頭壟斷地位,進場門檻極高,而且客戶忠誠度極強。」
研究半導體業的Jonathan Tseng認為,類似的市場動態為其所研究的生產商帶來強大定價能力,他表示:「這是一個已整合的行業,而且要製造這些產品亦殊不容易。」
研究資本財貨製造商的工業股票分析師Dominic Hayes表示:「我所研究的公司大多是具備定價能力的優質企業,以及供應鏈結構相似的同類企業。因此,關鍵問題在於需求下滑的程度。」有些分類行業的需求疲弱,已促使其定價能力受限。
股票分析師Emma Cunningham表示:「過往,我認為我所研究的公司擁有強大定價能力,但自新冠疫情以來,奢侈品公司過度推高定價,如今難以再加價。消費需求反覆不定,導致包括奢侈品在內的消費業普遍疲弱。」
從目前情況來看,大多數分析師表示現行貿易政策對所研究公司造成負面影響。企業可視乎關稅水平,通過轉移生產地點來應對成本上漲。然而,對部分行業來說,轉移生產地並非簡單直接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許多企業都試圖採取相同行動的情況下。雖然全球供應鏈重組可能有效減低個別企業的關稅成本,但仍可能繼初步關稅衝擊後帶來更多通脹壓力。
研究日本遊戲公司的股票分析師Penn Bowers補充說:「我認為我所研究的公司能夠改變供應鏈結構。因此,這些公司可能在短期受關稅變動所影響,但長遠可以輕易適應轉變。」
汽車業固定收益分析師Andras Karman指出:「若企業急於嘗試把生產遷回美國,可能導致勞工短缺及勞工成本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聚焦亞洲市場的分析師相對樂觀。負責研究亞太區、中國及歐非中東/拉丁美洲的大多數分析師表示,現行貿易政策對所研究公司的當前營運模式並無影響或帶來正面影響。這意味着若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已發展市場的公司可能首當其衝。
研究北美洲電訊業的固定收益分析師Evan Delaney認為,有關行業面對更多由關稅直接帶來的消費阻力,他表示:「關稅可能導致iPhone等智能手機加價。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將降低消費者升級計劃的意欲,使訂戶和定價增長減慢。」
金融業固定收益分析師Sukhy Kaur指出:「關稅實施後,聯儲局降息的可能性下降,我預期銀行業的淨息差將在未來12個月維持相對穩健的水平。高通脹亦普遍利好保險經紀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