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行業成立聯合體進行收儲一事正逐漸明朗。
「17家(龍頭)企業基本上都簽字了,我們正在搭建聯合體,爭取年內完成。」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和TCL中環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生、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鍾寶申就此事進行過溝通。
「成立多晶硅收儲平臺是光伏行業‘反內卷’的一項有效的舉措,其成立後將進一步加速光伏行業供給側改革進程,推動落後產能出清。」萬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顧問屈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朱共山透露出17家企業簽字的消息之後,網上曝出了17家企業的名單。同時,有消息稱,幾天前,11家參與收儲的多晶硅企業齊聚上海,召開了長達一整天的高層會議。
但最終的情況目前並未得到官方確認。「這個事情都是公司高層去談的,而且內容嚴格保密,我們對此也沒有確切的消息。」一家多晶硅企業的相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關於多晶硅行業擬成立聯合體收儲一事在行業內早有消息。
在今年6月份舉行的SNEC PV+第十八屆(2025)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暨展覽會期間,協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協鑫科技」)聯席CEO蘭天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目前行業龍頭企業正在牽頭,通過「直接出資+債務」的模式,成立一家由專業管理人員運營的公司,通過收購實現產能出清和產出可控,再通過利潤償付負債,進而推動行業產能的有序退出。
在上述展會開幕式上,朱共山也透露,協鑫集團正與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威股份」)等企業聯手,在相關部委的關心下全力以赴加快行業供給側改革,推動行業整合產能去化,並希望年內把問題解決。
「由於光伏企業內部競爭激烈,且中小企業協調性不強,因此通過頭部企業聯合收儲的方式能夠更有效地降低行業供需錯配的壓力。」屈放認為,聯合成立收儲平臺也是多晶硅行業在當前困境中的一種解題思路。
「多晶硅是一個重資產、高耗能而且有環保壓力的環節,這種情況下,沒必要去低價競爭。把有效的產能集中起來,然後有序地釋放產能,這不但有利於市場價格的穩定,也有利於全球光伏行業的一個整體運行。」營口金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祁海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立聯合平臺是光伏行業向好發展的一個表現。行業與其惡意低價內卷,不如聯合起來一起通過行業自律把先進產能發展得更好,一起抵禦外部的競爭,發展壯大自身。
儘管目前尚未有公開的實質性進展,但「反內卷」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光伏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徹底跳出‘內卷’陷阱,摒棄單純依靠低價競爭的市場策略,轉向以技術創新、品質提升和綠色低碳為核心的價值競爭。」協鑫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協鑫科技始終秉持長期主義發展理念,一方面主動抵制低價傾銷和非理性擴張,另一方面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和降本增效來提升核心競爭力。
而隨着整治「內卷式」競爭政策的持續深化,光伏產業鏈也逐步回暖,尤其是多晶硅環節,一些頭部企業在第三季度已經實現盈利。但整體上來說,行業仍然面臨較大的供需矛盾。
上海有色網最新的研報顯示,10月份國內多晶硅排產預計13.4萬噸左右,目前對比下游需求仍然過剩,11月份部分地區有減產預期,預期產量環比下滑超10%。但從11月份多晶硅供需上看仍供大於求,或仍有累庫壓力。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的研報也指出,雖然11月份和12月份龍頭企業計劃減產至12.5萬噸/月-13萬噸/月,但今年底庫存仍可能突破40萬噸。
「聯合收儲的方式既緩解了行業嚴重的供需錯配問題,又保護中小企業能夠有效漸進地退出市場。」屈放表示。
聯合收儲或漸行漸近,但在屈放看來,這並不是解決當前困境的「萬能良藥」,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依然需要注意一些潛在問題:一是聯合收儲的執行情況,頭部企業是否能夠自始至終統一高效行動;二是產業鏈傳導能否做到有效,即下游行業是否也能夠通過此種方式進行去產能;三是聯合收儲只解決了供給側改革,對於需求端影響有限。如何擴大需求,纔是光伏行業的核心問題;四是聯合收儲後是否會有新的產能增加,要防止一方面去產能,一方面新增產能的情況出現。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