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時間接收機器人行業最新資訊,請點擊藍字關注維科網機器人→並點擊主頁右上角→將公衆號設為星標
11月6日,「協作機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發佈公告,宣佈擬配售1666萬股新H股。此次配售股份佔公司公告日已發行股本的3.94%,在股份配發完成後,佔擴大後總股本的3.79%。
本次配售價定為每股46.80港元,較最後交易及定價當日的收盤價52.20港元折讓約10.3%,預計淨籌資7.71億港元。所募得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40%投入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究與產品創新;20%用於機器人價值鏈及相鄰領域的投資、收購及戰略聯盟機會;20%用於強化國內外銷售渠道;剩餘20%作為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這是越疆科技年內第二次股權孖展。今年7月,公司曾宣佈配售1910萬股新H股,以9.5%的折讓價淨籌資10.22億港元,資金用途與本次大致一致。
短短四個月內,越疆科技通過兩次配售累計募資約17.93億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配售距離越疆科技上市尚不足一年。2024年12月23日,越疆科技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以每股18.80港元的IPO發行價共發行4419.54萬股,募資約8.31億港元。以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越疆科技市值為75.76億港元。
截至11月5日收盤,越疆科技總市值220.96億港元,較上市首日收盤價,實現增長191.66%。
協作機器人首個達成「10萬臺出貨量」的企業
市值大漲的背後,是越疆科技在業務業績與技術創新上的雙重硬實力支撐。
從研發出全球首款桌面協作機器人,到率先打造0.5-20kg負載產品矩陣,再到全球協作機器人生產基地迎來第10萬臺機器人下線,越疆科技的CRA、CR、CRS、MG400、M1Pro、Nova、Magician等多款產品,已廣泛應用於工業製造、零售、醫療手術、STEAM教育等多元場景。
今年6月,該公司推出的30KG大負載協作機器人CR30H,不僅打破了大負載設備「低速低效」的行業認知,成功切入半導體制造、汽車製造、金屬加工和食品飲料等場景,還將自身產品負載覆蓋範圍拓展至0.25KG-30KG。
2025年上半年業績數據進一步印證業務韌性:該公司實現收入1.53億元,同比增長27.1%;淨虧損4087萬元,同比收窄31.8%,經調整淨虧損收窄幅度達34.4%,盈利改善趨勢明顯。
其中,六軸協作機器人成為核心增長引擎,收入9365萬元同比增長46.7%,佔總收入比重提升至61.2%;四軸協作機器人、複合機器人也分別實現7.7%和13.14%的穩健增長。
同時,該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上半年研發開支4089萬元同比增長30%,為技術迭代提供堅實保障。
協作機器人業務穩步增長的同時,越疆科技已搶先佈局具身智能賽道。具身智能正打破AI「懸浮於數字世界」的侷限,讓人工智能真正擁有了物理實體與交互能力,得以深度融入真實生活場景。
越疆科技基於行業積累,於2025年全面發力具身智能,成為全球首家推出「機械臂+人形+多足」全形態具身機器人平臺的企業。
3月,越疆科技的全球首款「靈巧操作+直膝行走」人形機器人DOBOTAtom發佈預售,19.9萬元起的售價兼具競爭力。同時,DOBOTAtom於6月完成嚴格的量產驗證,開啓全球量產交付並向日本客戶交付首批產品。值得一提的是,DOBOTAtomⅡ是國內首款實現毫米級多場景操作能力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
4月、7月越疆科技的輪式+單臂具身智能機器人、六足仿生機器狗相繼亮相。
11月,越疆科技又推出的家庭智能體機器人RoverX1,更是將價格拉至7499元,覆蓋戶外探險、家庭安防等多元需求,加速具身智能走進普通家庭。
技術突破與產品創新之下,越疆科技近期的合作訂單密集落地:
10月29日,與現代化高精密製造領軍企業瑞德豐正式簽署具身智能機器人採購合同。瑞德豐將向越疆採購總金額超8050萬元,包含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能協作機器人在內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深化具身智能機器人在高端精密製造等工業場景的融合與規模化應用。
10月31日,與浪潮雲正式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將整合在機器人產品技術、算力資源與場景生態方面的綜合優勢,共同推進具身智能技術在工業製造、商業服務與科研教育等多領域的規模化落地與全球化佈局。
11月4日,與藍思科技正式達成深度戰略合作。藍思科技明確承諾2025年將向越疆採購1000臺具身智能機器人。
這位協作機器人龍頭正依託十年協作機器人全球部署十萬臺的實踐經驗,為具身智能時代的競爭積蓄更多動能。
寫在最後
深耕協作機器人領域的企業佈局人形機器人,絕非偶然跨界,而是技術積澱後的自然延伸,更是搶佔未來智能終端市場的之舉,機遇與挑戰始終同在。其優勢集中在技術相通性、沉澱的人機交互數據及成熟的安全設計經驗,但仍需攻克靈巧操作、複雜地形適應等專屬技術,且研發生產投入規模較大。
據 MIR DATABANK 數據,2024 年中國協作機器人市場爆發式增長,全年銷量首破3萬臺,同比 2023 年增幅超 28%。這一增長既源於工業製造智能化升級的剛需拉動,也得益於協作機器人在柔性生產、人機協同等場景的技術成熟與成本優化。
未來,隨着具身智能技術賦能,協作機器人將突破 「單一作業工具」 的侷限,向更具感知、決策與自主交互能力的方向進化。
精彩推薦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