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Robotaxi第一股前傳:九年長跑,天才遠徵

36氪
11/06

小馬智行正式構建起「美股+港股」

雙重主要上市架構。

2020年9月26日,全球頂級算法競賽Topcoder Open(TCO)東亞區開賽。作為曾經連續十年霸榜積分榜第一的傳奇人物,小馬智行創始人、CTO樓天城受邀為一百多位後輩選手分享經驗。

半小時的連線分享結束後,比賽正式開始,緊接着選手名單裏出現了樓天城的名字——沒有告訴任何人,外號「樓教主」的樓天城在教學的下一秒親自下場,以參賽者的身份投入了戰鬥。

這個略帶「狂魔」色彩的瞬間,是理解樓天城,乃至小馬智行這家公司精神內核的最佳切口。無論是編程還是創業,於樓天城而言都是一場競賽,唯一的使命就是爭取勝利。

這種極致的戰鬥精神,注入了小馬智行的血液。九年來,這家由彭軍和樓天城聯合創立的公司,始終是自動駕駛賽道頗耀眼的明星。他們從「造一個司機」的初心出發,一路披荊斬棘,拒絕捷徑。

當2021年整個行業進入寒冬,L4被各方質疑,各家公司紛紛「降維」求生時,這家公司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直面寒冬,痛苦蟄伏,進行一場深刻的技術自我革命。它不容許任何失誤、死死咬住目標。

樓天城曾在接受36氪專訪時所言,他很早就意識到,在頂級的競爭中,天賦、運氣、實力,每個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都有,「只有專注和勤奮是可以握在手裏的。」

2024年11月,小馬智行在美國納斯達克以股票代碼「PONY」成功上市,成為「全球Robotaxi第一股」,不到一年後的今天,小馬智行(2026.HK)在港交所掛牌。這聲鐘響,標誌着小馬智行正式構建起「美股+港股」雙重主要上市架構。對於小馬智行來說這不僅只是一次成功的資本上市,更像是一場「成人禮」。

回顧小馬智行的九年,是一個天才公司如何在無人區長跑九年後,最終找到駛入現實路徑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堅守、痛苦與信仰的故事。

從一行代碼到一支車隊

2016年底,在硅谷一間小小的辦公室裏,小馬智行誕生。創始人、CEO彭軍曾在谷歌七年,是百度美國研發中心首席架構師;CTO樓天城外號「樓教主」,是計算機競賽界的傳奇人物,被譽為「中國編程第一人」,曾在Waymo的前身,Google X自動駕駛團隊工作。憑藉兩位創始人耀眼的技術背景,公司迅速聚攏起一支「夢之隊」。

業內傳言,每當樓天城和彭軍出現在硅谷的咖啡館,就會有一位技術牛人辭職加入。這支由清華姚班同學、競賽高手組成的「優等生」團隊,早期幾乎全是工程師,他們被同一個宏大而純粹的目標所吸引:實現L4級無人駕駛。

但在2017年,這個目標更像是一個遙遠的燈塔。要讓它變得真切,需要一場硬仗來檢驗。

2017年下半年,小馬智行將戰線拉回國內,在廣州南沙設立辦公室。面對當地政府,這支當時在廣州不足10人的團隊,許下一個軍令狀:在2018年春節前,上線中國第一個真正對公衆開放的Robotaxi服務。

這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間只有短短數月,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為了兌現承諾,一場跨越中美的技術總動員開始了。彭軍後來在接受36氪採訪時回憶,那段時間整個團隊都像「打了雞血一樣」,通宵達旦地調試車輛、優化算法是家常便飯。樓天城更是將他每週工作100小時的競賽強度帶到了創業中,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技術團隊都保持着驚人的投入。

決戰時刻在春節前夕來臨。2018年2月2日,一支由林肯MKZ改裝而成的Robotaxi車隊,在南沙的公開道路上,完成了市民的初體驗。車輛從車庫自動駕駛而出,精準停靠在乘客面前,再平穩地將其送達目的地。每一個環節,都是對系統穩定性的極限考驗。

對於一個初創公司而言,這場勝利的意義遠不止於兌現承諾,它極大地提振了團隊士氣,也向外界和潛在的投資者們證明了,天才不僅能解題,更能打仗。

在「世界模型」中熬過寒冬

如果說創業初期是憑藉天賦和激情衝刺,那2019年到2022年,就是小馬智行最痛苦、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

「我對智能駕駛的認知出現較大分水嶺的時間點是2019年。」多年後,樓天城向36氪坦言。在此之前,他曾是「數據為王」的信徒,認為只要積累足夠多的里程數據,就能訓練出足夠聰明的自動駕駛系統。

但隨着研發深入,樓天城撞上了一堵無形的牆。他痛苦地意識到,單純依靠收集數據、模仿人類駕駛的路線,存在難以逾越的天花板。

「L2作為輔助駕駛,駕駛表現只要跟人一樣就行,所以用大量的數據訓練,能夠灌出L2級別的智能駕駛,但天花板也相對很明顯;而L4自動駕駛系統的表現,要好於正常人類認知的10倍。」樓天城在接受36氪專訪時,清晰地剖析了兩種路線的根本差異。

問題在於,絕大多數人類駕駛數據都是平庸、甚至糟糕的。「類似臭棋簍子的數據越多,數據就會變成負擔,垃圾數據越多,干擾越大。」他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你跟一個臭棋簍子學下棋,最多就是他的水平,不會更高了。

這個認知,讓他得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頗為激進的結論:「L2做得越厲害,離L4越遠。」

於是,樓天城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扔掉過去三年積累的技術心血,從零開始,構建一個名為「世界模型」的虛擬訓練場。

這套系統不再是簡單模仿,而是通過高仿真的虛擬環境,讓AI「虛擬司機」在其中進行海量練習,自我進化,從而找到超越人類駕駛員的最優解。

「2年之內不要看什麼進展。」樓天城當時告訴團隊,這是一個巨大的賭注。在外界看來,小馬智行的進展似乎停滯了,內部信心也備受煎熬。

內部的技術攻堅,與此同時,L4的技術路線遭受普遍質疑,同行們紛紛「降維」,轉向能更快產生現金流的L2輔助駕駛業務,「沿途下蛋」成為行業主流。

面對內外的雙重壓力,小馬智行保持了自己的戰略定力。CEO彭軍在接受36氪採訪時,將這種選擇比作一場長跑:「自動駕駛是一場長跑,要有耐力,也要有瞬時爆發力。」他們收縮了旁支業務,將所有資源聚焦於L4 Robotaxi和Robotruck兩大主線,堅守在無人區。

這種「少數派」的堅守,源於一種深刻的技術信仰。樓天城對36氪反覆強調:「世界模型是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他解釋說,世界模型可以理解為對真實世界的仿真與建模,它能真實準確地還原各種交通場景的複雜變化,比如「鬼探頭」時被遮擋的行人軌跡,甚至能反應出人在跑步時減速度可以達到重力加速度等各種細節。

就像一個無所不知的「上帝視角」,充當評分體系,對自動駕駛系統的表現做出最公正的評價。

技術賭注帶來的回報是直接而豐厚的。小馬智行構建以「虛擬司機+世界模型」的技術底座:實現了50萬小時全場景、全天候、全無人駕駛運營,覆蓋雨天、夜間、複雜路口等各類高難度場景;世界模型每週可生成超100億公里的虛擬測試數據,讓「虛擬司機」在仿真環境中快速迭代,避免了依賴真實路測的低效問題;在量產化硬件支撐下,其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已超越人類駕駛10倍。

走出實驗室

2022年底,隨着京、穗兩地無人化牌照的落地,熬過寒冬的小馬智行終於迎來了曙光

商業化的齒輪開始加速轉動。不過,Robotaxi要打破運營僵局,實現商業閉環,還要邁過一個關鍵的門檻——「千車之約」。

「在像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中,當Robotaxi投放量在1000臺時,運營纔會達到盈虧平衡點。」小馬智行副總裁張寧解釋道。

越過這個點,網絡效應纔會顯現,系統將進入「越跑越健康」的正向循環。彭軍也曾對36氪補充說明規模效應的重要性:「自動駕駛一定是有規模效應的。管10000輛車一定不是1000輛車的10倍,可能是3倍而已。」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小馬智行在2023年啓動代號為「崑崙」的Robotaxi量產計劃。其核心成果便是第七代Robotaxi系統。

這套系統實現了三個關鍵突破:首先,自動駕駛套件成本較上一代驟降70%;其次,實現了100%車規級零部件,設計壽命長達60萬公里;最後,平臺化的設計可以靈活適配多種車型。

這標誌着Robotaxi終於從昂貴的「實驗品」,變成了具備規模化複製能力的「商業產品」。

2024年,小馬智行與北汽、廣汽埃安、豐田等主機廠的合作相繼官宣,基於第七代系統的多款Robotaxi車型進入量產階段。如今,小馬智行第七代Robotaxi已經對外運營,現有Robotaxi車隊規模已超720輛,正穩步向千輛目標邁進。車隊在廣、深一線城市開展7x24小時不間斷運營,累計無人運營時間已突破50萬小時。

技術的成熟,讓樓天城有了更強的底氣。他在接受36氪專訪時明確表示:「當下自動駕駛已經沒有了技術阻礙。」在他看來,剩下的挑戰在於量產、成本和運營。而對於商業化,他給出了一個清晰的時間表:「我們明年會達到單車層面盈利回正。」

這個承諾,對於一個仍在「燒錢」的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意味着小馬智行不僅在技術上看到了曙光,更在商業模式上找到了跑通的路徑。

小馬智行在港交所的股票代碼——2026,也在表達着同樣的決心。彭軍對於選擇了這個代碼非常自豪:2026,是小馬智行成立10週年,還是小馬「馬年」的本命年,更代表着Robotaxi量產元年的新起點。

從中東資本到世界賽場

一家硬科技公司的長跑,離不開資本的持續輸血。小馬智行的孖展歷程,本身就是一部行業變遷史,從早期被頂級美元VC「搶籌」,到中期擁抱豐田等產業資本,成功獲得沙特NEOM基金等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的青睞。

這些「真金白銀」的信任票,是對小馬智行九年堅守的最好迴響。從納斯達克到港交所,成功實現雙重上市,不僅拓寬了孖展渠道,更是構建了一個多元化、全球化的資本「朋友圈」。今年6月,小馬智行成為首個納入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的L4自動駕駛公司,標誌中國自動駕駛科技受主流投資認可。被譽為「女版巴菲特」的Cathie Wood旗下方舟基金多次加倉,富達、柏基等全球頂級機構的持續買入,都證明了主流資本市場對其技術確定性和商業化前景的認可。

手握資本的彈藥,小馬智行的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全球市場。近年來,小馬智行加速「出海」,在中東、歐洲等地展開佈局。與阿聯酋、卡塔爾、新加坡等地的政府和企業達成合作,將Robotaxi服務帶到更多國家。

樓天城曾有一種信念,作為追趕者,必須緊緊咬住對手,等待對手犯錯的時刻。他曾直言:「Waymo對中國市場的態度,就是它很重大的失誤之一。」當Waymo在中國市場缺席時,小馬智行則抓住了這個機會,在中國這個全球最複雜、也最具活力的交通環境中,錘鍊出了強大的技術和運營能力。

如今,帶着這份在中國市場驗證過的能力,小馬智行開始了全球化的征程。從硅谷的一行代碼,到穿行於全球多個核心城市的智能車隊,它正在講述一個由中國科技公司引領的全球化新故事。

「汽車行業就是戰線很長的賽道。只要公司能成長,做出好的產品,資源會越來越往頭部聚集,所以核心仍要做一個頭部公司。」彭軍曾對36氪這樣總結他的信念。

IDG資本合夥人過以宏曾用「連續性地不錯」來形容小馬智行的發展,「日拱一卒,每年都在努力,沒幹什麼錯事,團隊不吵架,然後一路跟他的同類公司不斷拉開距離。」這種競賽選手般的穩定輸出,正是長跑中最可貴的品質。

也正是這份穩健,支撐着公司在面對商業化壓力時,依然沒有放棄對L4終局的追求。即便是推出被視為「沿途下蛋」的L2++業務,彭軍也強調,小馬智行不會去做那些相對簡單的、已經是紅海的L2輔助駕駛,而是要做「無限接近L3級人機共駕與L4級自動駕駛」的L2++,其技術棧與Robotaxi有近70%的比例相通。

樓天城曾和朋友聊過,他認為世界是個模擬程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段內存條。因其短暫,所以創造價值變得更有意義。

他感慨,上天賜予一些人天賦,也許是因為有真正需要他們做的事情。「最終是否做到沒關係,」他說,「但是如果你去濫用上天的恩賜的話,我覺得上天會有收回的那一天。」

對勝利的渴望、對技術的癡迷、對勤奮的堅信,最終都指向一個更宏大的命題:不負所托,用被賦予的天賦,去解決一個足夠偉大的問題。

對於樓天城和他的團隊來說,這場關於自動駕駛的競賽,遠未結束。當AI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世界,Robotaxi大規模商業化的故事,才啱啱開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