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陳姝
隨着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獲港股上市備案,享道出行提交港股IPO申請,無人駕駛出租車(以下簡稱Robotaxi)賽道迎來又一波關注。11月5日,小馬智行官宣第七代Robotaxi正式在廣州、深圳等地投入運營。該公司稱,第七代自動駕駛套件總成本較上代下降70%,為自動駕駛規模化量產和運營落地掃清關鍵障礙。公司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採訪稱,車隊規模達到1000臺時能實現運營自負盈虧。
小馬智行的Robotaxi行駛在深圳街頭
千臺規模運營「不虧」
截至目前,小馬智行Robotaxi車隊規模超720輛,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同時搭載到了三款不同車型上,合作方包括極狐阿爾法、埃安霸王龍和豐田鉑智。目前前兩款Robotaxi車型已經投入運營。第七代Robotaxi自今年4月首發亮相以來,11月正式運營。官方稱,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兼顧了車型的規模量產和乘客體驗的多重考量。
Robotaxi的大規模商業化,面臨技術、政策、成本等多重挑戰,其中成本一直是一大難題。業內人士稱,Robotaxi的成本主要包括硬件成本、運營成本和安全冗餘成本。
「設計之初,目標就是讓第七代RoboTaxi能夠做到運營自負盈虧」,小馬智行副總裁、RoboTaxi業務負責人張寧日前在深圳接受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據官方披露,第七代Robotaxi採用100%車規級零部件,自研全球首個L4 Robotaxi車規級域控制器。域控制器搭載4顆自動駕駛芯片 Orin-X,算力使用效能較上一代提升3倍,域控制器體積、重量、功耗、成本較上一代分別下降 50~80%,自動駕駛套件成本較上代下降70%。
小馬智行此前披露的招股書顯示,預計Robotaxi車隊年底有望超1000臺。「當我們有1000臺車的規模,運營能夠自負盈虧。但對於公司而言,還需要更長的週期來達到盈虧平衡」,張寧稱,整個L4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投入是「天量」,「但當1000臺車能盈虧平衡,意味着在1萬臺車的時候就能有相當可觀的毛利率來支撐商業模式」。
記者查詢公開報道發現,Waymo聯席CEO Dmitri Dolgov曾稱,第五代Robotaxi的硬件改裝成本約為10萬美元,即單車的硬件總成本約為17.5萬美元;計劃2026年投產的特斯拉Cybercab量產後成本有望降至3萬美元以內;而蘿蔔快跑第6代無人車整車成本相較於5代車下降60%,價格約為20萬元;文遠知行創始人兼CEI韓旭日前在2025年《財富》全球論壇中透露,目前文遠知行製造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成本略高於4萬美元。
硬件成本雖在下降,但其它兩項總成本仍居高不下。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4年中國Robotaxi行業深度研究報告》中統計,Robotaxi的單車產品投入在30萬元左右,每年維修成本約5萬元,運營成本約3萬元,安全冗餘成本在3-10萬元不等。
收費不會「卷」價格
除了車輛成本,如何吸引到更多乘客也備受關注。目前,已有多家企業開啓Robotaxi收費,特斯拉早期試點階段採用固定費用收費,單次約30元人民幣(約4.2美元),Waymo則按里程計費,每公里約3.5美元(約25元人民幣)。而國內幾家公司目前採用起步價加里程費的模式。
以小馬智行為例,記者此前測試發現,在工作日上午從深圳灣萬象城西門打一輛小馬智行的Robotaxi到前海嘉裏中心,全程8.7公里,用時21分鐘,收費為29.5元,在享受新客優惠後,實付為14.3元。而從普通網約車平臺打車,系統給出的時間為18分鐘,特價車型不超過20元,出租車則在28元左右。Robotaxi的原價與出租車接近。小馬智行招股書顯示,2025年上半年Robotaxi業務收入為325.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332萬元),同比增長178.8%。乘客車費收入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實現約800%和超300%的增長。
談及收費問題,張寧強調,並不希望通過低價競爭來作為獲取市場的唯一手段,「希望定位成品質服務」,他說,RoboTaxi不僅解決了A點到B點的出行問題,還新增了一個想象空間,即「AI+移動空間」。
滙豐此前發佈最新報告表示,Robotaxi行業將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迎來擴張潮,預計中國Robotaxi車隊規模將在此期間增長10倍。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目前定價模式仍在探索階段,預計未來Robotaxi服務將比傳統出租車和網約車便宜10%至20%。
據太平洋證券預測,2026年,Robotaxi成本有望降至2.1元/公里,2030年預計進一步降至1元/公里。到2030年,中國Robotaxi市場規模預計突破2.93萬億元,成為自動駕駛領域最具潛力的場景之一。
(受訪企業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