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的市場擴張,直接推動多肽CDMO行業進入熱潮期。2025年上半年,司美格魯肽與替爾泊肽合計銷售額超300億美元,市場前景一片繁榮。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全球多肽藥物市場至2032年將達261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約12.6%;其中GLP-1賽道增速更高。目前全球約65%的多肽原料藥生產採用外包模式,而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快於全球,預計2030年國內多肽CDMO規模將達185億元。
在此背景下,各CDMO企業的產能佈局與技術實力成為競爭關鍵。本文結合2025年半年度業績及部分三季度數據,從營收、利潤、研發及產能等多維度,對比分析藥明康德、凱萊英、九洲藥業、諾泰生物、聖諾生物、泰德生物六家企業的多肽業務實力。
業績淨利潤PK
在明晰的行業前景驅動下,各CDMO企業的財務表現成為其實力最直接的體現。2025年已經過去了3/4。從半年度的業績數據以及部分企業三季度財報來看,各企業表現都非常亮眼。
藥明康德以超過200億元的營收規模獨居第一梯隊,不僅上半年保持營收20.64%,淨利潤超100%的高增速,其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營收與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8.61%與84.84%,在高基數上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動能。
凱萊英、九洲藥業營收在30億元左右,但增速呈現分化。凱萊英保持了超越18%的較快增長,而九洲藥業增速相對平緩但仍然保持正增長,顯示出業務結構調整或在進行中。
諾泰生物、聖諾生物與泰德醫藥構成了「高增長陣營」。其中,聖諾生物的表現尤為突出,其營收與淨利潤分別以69.69%和308.29%的驚人增速「領跑」全場,儘管基數較小,但顯示出極強的業務彈性與盈利能力的快速釋放。除此之外,聖諾生物、泰德醫藥和諾泰生物的淨利潤增速均遠高於其營收增速。
多肽業務佈局與技術路徑分化
在整體業績的背後,各公司在多肽這一核心賽道上的業務質量、技術路徑與戰略重心呈現出顯著差異。
藥明康德的TIDES業務(含多肽與寡核苷酸)是其當前最強勁的增長引擎。上半年收入50.3億元,同比增長141.6%。TIDES在手訂單截止9月底增長17%。其不僅有全球化的訂單與客戶覆蓋,超10萬L的多肽固相合成總體積也確保了其能承接超大商業化訂單的能力。
凱萊英和九洲藥業也在積極將小分子領域的優勢向多肽延伸。其中凱萊英化學大分子CDMO業務增速超130%,且在手訂單增長超90%,明確的產能規劃顯示其年底達44,000L以及翻倍增長的預期都顯示了凱萊英在這個領域佈局深耕。九洲藥業策略更側重於產能建設和客戶導入。新GMP生產線的擴建與海外訂單的較快增長,為其後續發力奠定了基礎。
諾泰生物、聖諾生物、泰德醫藥在多肽領域的業務純度是毋庸置疑的。諾泰生物是長鏈多肽的「製造專家」,實現瞭如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等品種單批次超10公斤的行業領先產量。聖諾生物則是「API+製劑」一體化先行者,擁有21個自研原料藥及對應的12個製劑批件,新增產能中40%聚焦GLP-1,精準卡位核心賽道。泰德醫藥特色在於高度國際化,管線中338個CDMO項目和9個GLP-1新分子項目,500千克年產能及處理100千克級訂單的能力都是其應對全球客戶需求的強有力支撐。
綜合對比與未來展望
多肽CDMO領域的競爭已是多維度的較量。龍頭企業憑藉大平臺實現訂單虹吸,領域特色企業則做深自己的專業領域,在複雜工藝或前沿開發上做到更精準,更專業。
藥明康德2025年上半年儘管其研發費用絕對值最高,但同比有所下降。從其三季度報中可以看到其泰興的多肽產能已在9月提前完成,多個項目進入收穫期。
凱萊英展現出更強的進攻性,多肽業務超130%的增長和明確的產能規劃是其全力發展大分子業務的最好證明。
九洲藥業也正從傳統小分子向化學大分子拓展,研發費用也有1.28億,截止三季度報告顯示其研發投入接近2億,但其策略偏向產能夯實穩步發展。
諾泰是」研發驅動型「企業,在同行研發投入普遍收縮時,其研發費用逆勢增長9.86%,這也源於其持續攻堅長鏈、複雜修飾多肽的技術路線,需要研發費用的支撐。
圖:諾泰生物 服務流程
泰德醫藥則勝在全球化佈局和前沿項目管線的深度綁定,其商業模式更貼近創新藥研發的源頭。泰德醫藥的研發投入總額雖為幾家企業中最低,但這恰恰反映了其聚焦早期發現(CRO)與前端CMC開發的商業模式特點。在早期項目的基礎上再發展至後端臨牀業務將極大緩解其研發帶來的壓力。
圖:泰德醫藥 多肽CDMO平臺
多肽CDMO行業的發展依然值得關注,但競爭將日趨複雜。當普通肽產能逐步普及時,長鏈肽、複雜修飾肽、新型遞送系統等將成為下一個競爭主場,行業頭部與中部企業均在快速擴產。
最終,能夠將技術、產能運營與未來發展完美融合的企業才能在未來走的更遠。
參考資料:各企業官網及財報
國盛證券研究所
立即掃碼加入藥事縱橫交流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