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匯】
耕「雲」種「數」 沃野孕育「新豐景」
——政協委員建言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劉華東 安勝藍
深秋,內蒙古呼倫貝爾的田野滿目金黃。當地2500萬畝糧田迎來收穫,田間機器轟鳴,盡是豐收的忙碌與喜悅。預計呼倫貝爾全年糧食產量將達到136億斤,有望實現十三連豐。
沃野藏金,良田為基。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正在為這片土地的「養」「護」「用」賦能。
不久前,全國政協聚焦「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召開雙週協商座談會。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專題調研組在呼倫貝爾進行考察時,看到的是這樣的場景:呼倫貝爾農墾中型灌區水利信息分控中心電子屏上,綠色的流量曲線、紅色的水位預警線和藍色的壓力數值不斷跳動,三維水流圖在數字孿生平臺中蜿蜒流淌。
「過去開閘放水需人工現場操作,有了這套‘智慧大腦’,可遠程精準控制,大幅節省了人力。」該中心負責人邊介紹邊演示。通過精準分析調度,農業灌溉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為糧食穩產高產和農業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需求,也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環節。如何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請他們談談調研心得和建議。
觀衆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參觀選購。新華社發技術「上新」催生應用新場景
浙江麗水青田縣的茫茫羣山間,啱啱採摘下來的新鮮楊梅「乘坐」無人機往來穿梭;
山東淄博臨淄區的無人農場裏,有了圖像識別、衛星遙感、大數據的助力,數據在雲平臺綜合信息管理系統上實時跳動更新,田裏收割機、播種機等各類無人駕駛農機縱橫馳騁;
廣東茂名高州市的荔枝林深處,一座座配備冷鏈物流車、快遞網點的田頭小站不僅是「田間冰箱」,還是直播間和快遞站。這些當代「荔枝使」掌握着從採摘到運輸「保鮮」的科技密碼。
…………
海南陵水,國內首個黃鰭金槍魚海上養殖示範基地實現人工產卵孵化。新華社發我國幅員遼闊,農業區域類型多、範圍廣,區域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差異顯著。因地制宜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土生土長」「入鄉隨俗」,催生了各地欣欣向榮的生產新場景。隨着實踐的發展,不同技術、設備的組合,正在不斷改寫現代農業的勞作方式。在此基礎上,有不少全國政協委員建議,進一步做好各項新技術、新模式的優化組合,持續推動農業產業全鏈條的效率提升與價值延伸。
比如,在「低空+農業」創新應用場景日漸覆蓋的當下,全國政協常委、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小平提出,按照「地形適配、產業貫通」原則,優先在農業產業園、農村物流節點佈局標準化起降平臺,形成覆蓋全面的起降網絡體系。與此同時,「可以結合農村分佈式光伏建設,在起降點配套建設充電設施,依託現有加油站增建航空燃油供應點,形成‘光伏+充電+儲能’一體的能源補給體系」。
還有全國政協委員建議多在綠色科技創新與轉化上下功夫,充分發揮科技服務下沉模式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打造綠色發展示範場景,構建一條從基礎研究到推廣應用的綠色創新鏈,以新質生產力的「含綠量」培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
河南濟源五龍口鎮農民將剛收穫的玉米上架晾曬。新華社發智能裝備「有用」更要「好用」
我國農業區域氣候、地形、地貌各異,如丘陵山區有7億畝耕地,田塊細碎、坡度陡峭,給現代化的智能農機推廣應用帶來挑戰,「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的情況亟待破題。
「解決標準化規模化問題才能實現現代化。」跟隨全國政協專題調研組在呼倫貝爾調研後,全國政協常委、副祕書長,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孫東生提出了思考。
孫東生長期關注農業科技和裝備發展應用問題,曾赴河南、吉林、內蒙古等糧食主產區多次開展調研。他看到,我國農機裝備正加速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從機械化向智能化轉型升級,但在研發和推廣應用上依然存在制約因素。「由於農業種類多、分佈廣、地域差異大,農機裝備必須與作業對象及環境精準契合,同時,中小農戶技術裝備需求和購買力有限。因此研發轉化週期長、投入產出效益不高,企業創新動力不足。高端農機裝備研發攻關、應用推廣高度依賴政府支持。」孫東生說。
浙江玉環,農機手駕駛農機收割海水稻。新華社發為此,孫東生建議,加快佈局農機裝備研發製造推廣應用先導區,並遴選打造一批智能工廠,提升製造效能,堅持以用促研發、以用促製造、以用促轉化。大力發展現代農機社會化服務,實現以小農戶小規模為主的傳統精耕細作式農業生產與現代科技裝備結合。
「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加智能農機裝備有效供給。鼓勵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佈局建設智能農機裝備產業集聚區,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羣。」針對「地不適機」「機不適地」「人不適機」等問題,重慶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程麗華建議:「加大農田宜機化改造,豐富智能農機裝備應用場景。同時,加大丘陵山區土地流轉力度,提高統一品種、統一耕作、統一管理的規模化經營水平。」
這樣的願景在重慶已見雛形。全國首個山地丘陵農機智造產業園已落地重慶江津區,探索中小型農機的智慧升級。
9月底高粱收穫季,江津區永興鎮黃莊村的無人化智慧農場裏,農機手站在田埂上,用指尖在智能終端螢幕上一劃,無人駕駛收割機便沿着預設的路線駛入高粱地,不到一個小時,便將5畝高粱收割完畢,摘穗、脫粒、秸稈粉碎一氣呵成。
在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某水稻地塊,農機在集中收糧。新華社發該農場負責人介紹,除了農具,江津區還對丘陵區農田進行了宜機化改造,輔以智慧管理,農場以高粱、水稻、油菜為主的糧油作物耕、種、防、收全程實現無人化生產,效率是人工作業的近50倍,「‘只聞機器聲,不見農人忙’成為現實」。
多主體協同促進產業鏈延伸
「新技術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提升,也讓各生產鏈條上的要素髮生了新的變化。」全國政協專題調研組的考察調研,讓委員們加深了對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在內蒙古滿洲里市的公路口岸,國際糧油公司車間裏油香四溢,全封閉管道正輸送着俄羅斯油菜籽,智能視覺分揀機以每秒200粒速度剔除劣質籽粒,金黃的菜籽油從低溫壓榨生產線汩汩流出……
河北唐山,魚羣在「漁光一體」現代漁業產業園魚塘內覓食。新華社發口岸貿易熱火朝天,委員們看到,當地企業將周邊國家優質農業資源與中國智能裝備、加工技術深度融合,構建起「跨境資源+中國智造」的高附加值產業鏈。
委員們感受到,要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流通企業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收益共贏,真正打通農業產業協同發展通道。
加強多主體協作的本質,是要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黃三文看來,當前條塊分割、偏重競爭的農業科研組織模式同樣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應加強有組織科研,以建制化力量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多份提案都和農業有關。他表示,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有助於推進無人化和信息化農業生產,提升生產質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助力農產品銷售以及農文旅融合等新業態發展。
「你能想象嗎?今後,在無人農場裏,農民悠閒地喝着茶就能把地種了!」劉木華飽含期待。
《光明日報》(2025年11月08日 08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