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魅影再現?瑞銀警告:數萬億美元保險業埋雷!

金融界
11/05

來源:金十數據

瑞銀集團(UBS)董事長科爾姆·凱萊赫(Colm Kelleher)警告稱,保險公司為其私募信貸資產尋求更高評級的行為,正為全球金融製造「潛在系統性風險」。

週二,凱萊赫在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HKMA)全球金融領袖投資峯會上表示,保險業(尤其美國保險業)正在進行「評級套利」,這種行為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銀行及其他機構在次貸領域的操作類似。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聲音指出數萬億美元規模保險業存在的風險,包括其持有的流動性差的私募信貸貸款,以及信息披露不透明等問題。凱萊赫正是其中之一。

「當前可見的是,小型評級機構在‘投資合規審核’上大量‘走過場’,」凱萊赫強調,儘管監管機構在推動經濟加速增長,但他們並未有效掌控保險業風險。

他表示:「若審視保險業現狀,會發現因缺乏有效監管,一場潛在系統性風險正逐步顯現。」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上月指出,美國保險公司持有的私募信貸資產評級可能存在虛高,並警告稱,在金融承壓時期,這類資產恐面臨集中拋售風險。

小型評級機構通過提供所謂的「私下信函評級」(通常僅向發行方及特月供資者披露),在私募信貸評級領域搶佔了市場份額。

美國人壽保險公司需持有一定規模的投資級資產,這類公司是私募信貸及私下信函評級服務的主要購買方之一。

此前,次貸汽車貸款機構三色汽車金融公司(Tricolor)與汽車零部件企業第一品牌公司(First Brands)高調破產,引發外界對這一快速增長行業透明度的廣泛擔憂,私募信貸評級也因此受到更多審視。

凱萊赫表示:「2007年的次貸危機,本質上就是一場評級機構套利引發的危機。」

瑞銀董事長還對瑞士提出嚴厲批評,稱由於香港和新加坡在財富管理領域的競爭,以及製藥業受特朗普貿易戰和美國高關稅衝擊,瑞士正「失去吸引力」。

「瑞士正處於十字路口,因為它面臨着多項重大挑戰,」他說道。

今年8月,特朗普政府對瑞士徵收了39%的高額關稅,這一稅率在西方國家中處於高位,對瑞士鐘錶製造商、製藥企業及其他出口商造成沉重打擊。

凱萊赫還批評了瑞士政府的銀行業監管政策。此前瑞銀收購競爭對手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後,監管機構試圖對其實施更嚴格的資本金要求,此次批評是瑞銀抵制該要求的最新表態。

「瑞士在全球銀行業中的角色定位,正面臨一場身份危機,」他表示。

美股頻道更多獨家策劃、專家專欄,免費查閱>>

責任編輯:櫟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