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藍鯊財經社 簡安
「所有行業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這句話在當下AI浪潮下重新得到印證,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AI玩具。
隨着大模型等AI技術取得突破式進展, AI玩具逐漸從概念走向市場。尤其今年以來,多款熱門爆款AI玩具的出現,讓其成為當下增速最快的賽道之一,2025年也被視為 「AI玩具元年」。
然而,剝開光鮮的外衣,硬件困境、渠道短板、用戶接受度低等一系列問題浮出水面。這些暗藏的問題和挑戰,都昭示着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AI玩具市場看着很美,但離真正的成功還很遙遠。
風口上的狂歡
AI玩具這場風,其實從去年就已經刮起來了。
據藍鯊財經社不完全統計,2024年至今,國內AI玩具賽道已發生至少31起投孖展事件,其中2025年以來的主要投孖展就有16起,且不乏多起億級、千萬級投資,投孖展數量和金額雙增長。
紅杉中國、順為資本、字節跳動、京東等一線投資機構和互聯網大廠紛紛下場,用真金白銀押注AI玩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參與AI玩具領域投資的機構已經超過百家。
資本追捧的背後,是AI玩具頗具想象力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
據市場研究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的數據,2024年全球AI玩具市場規模已突破110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580億美元,年均增速超20%。
京東與深圳市玩具行業協會聯合發佈的《AI玩具消費趨勢白皮書》也顯示,預計到2030年,AI玩具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量級,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0%以上;國內市場規模也有望突破百億,年複合增長率超70%。
終端消費數據則直觀展現AI玩具的火爆程度:比如躍然創新去年推出的AI掛件玩具BubblePal,至今累計銷量已突破25萬臺,單品銷售額超1億元;今年8月新出的第二代產品——AI互動玩具CocoMate,更是首發即罄。另一家品牌珞博智能推出的AI陪伴產品——芙崽Fuzozo表現也亮眼,今年618在京東平臺首發,上線10分鐘就賣出1000臺,大促全程銷量在京東潮玩品類中僅次於泡泡瑪特和名創優品旗下單品。
京東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AI玩具銷量環比激增6倍,同比增速超200%。深圳、上海等地潮流科技體驗店的AI玩具品類佔比也超過30%,部分門店單月上新就有10餘款。
除此之外,AI玩具還有着較高的利潤空間(IP+AI+玩具)。數據顯示,傳統玩具行業毛利率基本在20%-30%,但玩具AI化後,價格要比傳統毛絨玩具高出5-10倍。據紅杉中國、金沙江等機構投資人的觀點,這是因為疊加了IP(奧特曼等)帶來的情緒價值,以及AI帶來的科技溢價。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報告也指出,定價300-400元的基礎款AI玩具,毛利率大概在50%-65%;1500-3000元的中高端產品,毛利率維持在70%-85%,而LOVOT、特斯拉機器人等個別高端產品的毛利率,更是達到90%以上。
如此龐大的市場潛力及巨大的利潤空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我國AI玩具存續/在業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766家。科技創新企業、傳統玩具廠商、互聯網科技公司、IP儲備公司等,都紛紛湧入 「AI玩具」這張牌桌,試圖搶佔先發優勢。
多重共振的結果
通常情況下,一個產品或行業發生革命性變化,往往有兩個層面的驅動因素:要麼是技術領域出現重大突破,要麼是用戶需求發生顯著變化。而AI玩具的爆發式增長,則是技術、市場、用戶需求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
所謂AI玩具,與傳統玩具的核心區別在於,其能借助多模態交互、情感計算、表情分析、自然語言處理、仿生記憶、深度學習等技術,實現高度擬人化的互動與回應,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沉浸式的學習、陪伴或娛樂體驗。
而AI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是這一切想象落地的基礎。近兩年,以ChatGPT、DeepSeek等為代表的大模型日趨成熟,加上芯片、傳感器等硬件的技術成熟與成本下降,讓AI玩具從早期的簡單指令響應、預置答案式有限交互,向更深層次的情感鏈接、交互陪伴演進。
更關鍵的是,多數AI玩具都是藉助大模型的API調用模式來實現智能化功能,這使得其技術門檻極大降低——以前開發一個AI玩具,要自己搭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整套技術棧;但現在,只要會調用API,就能做AI玩具。
與此同時,隨着2025年DeepSeek的開源,通義千問、百度文心一言、豆包等大模型大打價格戰,進一步降低了開發成本。一位AI玩具創業者就告訴藍鯊財經社:「現在選模型主要看成本,誰便宜,我們就用誰。」
情感陪伴需求的持續增長,也帶動AI玩具市場進一步爆發。過去,玩具更多被視為「兒童專屬」的功能性或者教育性產品。但今天,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獨居人羣的增加、老齡化趨勢,甚至粉絲經濟、穀子經濟等,催生了大量情感陪伴需求。
這種需求的疊加,使得AI玩具跳出 「兒童專屬」的傳統認知,開闢出一個覆蓋兒童、 Z世代年輕人、獨居羣體、老年人的全齡層市場。而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羣和使用場景,市場上也出現了差異化定位的AI玩具產品。
比如躍然創新的BubblePal和CocoMate,主打兒童陪伴與啓蒙;珞博科技的芙崽Fuzozo是面向成年女性的情感陪伴;奇點靈智即將推出的新品,則鎖定在3-8歲幼齡兒童的英語早教,通過主動互動引導孩子開口說英語……
此外,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玩具產業本身完善的供應鏈,也為AI玩具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市場土壤。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動計劃,強調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及互聯網平臺,推動AI與傳統行業、新型行業深度融合;今年3月發佈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又明確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開闢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
而作為全國最大的玩具生產基地,廣東擁有超2萬家玩具製造企業,形成從原材料供應到研發設計、模具製造、包裝物流、渠道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這意味着在廣東,一個AI玩具可以「足不出省」就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落地。
不久前,廣東又官宣「千億AI玩具產業規劃」,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玩具產業,重點培育建設汕頭、東莞、深圳等重點產業集羣,這將為AI玩具的發展提供更完善的供應鏈支撐。 多重利好因素加持下,AI玩具已經成為當下最具增長潛力的消費賽道之一。
離成功還很遠
儘管前景非常廣闊,但從當下行業現狀來看,AI玩具並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至少到目前為止,市場上還尚未出現一款年銷量超百萬的爆款產品。這與資本市場的狂熱形成鮮明對比。
與此同時,AI玩具創業的成功率也很低。一位AI硬件創業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他聊過的四五十家AI玩具創業公司,目前活下來的只有2-3家。而仔細研究後會發現,高淘汰率背後,是AI玩具行業繞不過的幾道坎兒。
首當其衝的就是「硬件坑」。雖然大模型API調用的成本很低,但要讓AI玩具真正「流暢交互」「精準共情」,還需要強大的硬件作為支撐。這其中,高性能芯片、精密傳感器、長續航電池、穩定的網絡模塊等,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直接影響用戶體驗,甚至成為產品的致命短板。
比如傳感器的精準度問題。AI玩具要實現情感交互,需要藉助攝像頭、麥克風、觸摸傳感器等採集用戶的表情、語音、動作等信息。但受限於成本和體積,多數AI玩具的傳感器精度有限,經常出現錯誤識別、反應遲鈍等現象,使得用戶體驗大打折扣。
而針對用戶表情、聲音、動作等信息的採集與存儲,又帶來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方面的擔憂。儘管多數AI玩具廠商都強調「重視數據安全」,但消費者對於「數據泄露」「信息濫用」「隱私保護」等方面的疑慮始終存在。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讓消費者真正放心,是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銷售渠道也是AI玩具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AI玩具雖然通過搭載AI技術,實現了智能化交互和情感陪伴等功能,但其本質上還是一個硬件產品,最終的目標是「賣出去」。
但目前的情況是,線上渠道雖然發展迅速,但流量紅利已經見頂,「賣貨基本靠投流」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轉化率卻並不能完全保證,獲客成本居高不下;線下渠道進入成本高、覆蓋範圍有限,需要大量依賴代理商,這需要做地推等苦活累活,而現在的很多AI玩具創業團隊都沒有「地推」經驗。相比「做出來」,將AI玩具「賣出去」似乎更加困難。
目前,雖然有部分AI玩具產品藉助有影響力的IP迅速打開市場,甚至實現產品溢價,但對於消費者而言,IP只是「加分項」,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並非影響消費決策的核心因素。AI玩具產品能否真正留住用戶,最終還是要靠產品本身的交互體驗和實用價值。
更重要的,是用戶接受度較低的問題。當前社交媒體上,針對AI玩具的吐槽遠遠多於讚美, 「交互卡頓」「機械式回覆」「答非所問」「人工智障」等是高頻槽點。有購買過某款AI玩具的消費者更是直言:「花499元買了個垃圾。」
此外,產品收費模式不合理、網絡不穩定、售後服務差等諸多問題,也進一步放大了用戶的不滿情緒,直接導致AI玩具的用戶留存率較低、退貨率居高不下。有媒體報道,AI玩具的退貨率高達30%-40%。
綜上,AI玩具的確看着很美,技術突破、需求升級、資本追捧、市場廣闊,充滿想象空間。但從熱鬧到成熟,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條路需要的,不僅是技術的突破和資本的加持,更需要耐心、專注和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