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突圍到引領 18A第一股歌禮制藥開啓發展2.0時代

e公司
11/10

在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的跌宕起伏中,歌禮制藥(1672.HK)的發展軌跡頗具啓示意義。從作為港交所18A生物科技第一股的高光上市,到商業化遇挫的低谷徘徊,再到憑藉極具差異化的減重管線重獲市場認可,這一歷程不僅記錄了企業的韌性成長,更凸顯了創新藥企業家卓越的研發洞察力與戰略決斷力。歌禮制藥的轉型之路,為中國創新藥企的破局突圍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範本。

遠見卓識:從低谷到價值重估的戰略轉身

2018年8月,歌禮制藥以14港元發行價登陸港交所,成為港股「18A」第一家上市企業,上市初期市值一度達到160億港元。然而核心丙肝藥物戈諾衛醫保準入受挫後,公司股價持續下行。隨後幾年,歌禮制藥嘗試過乙肝、艾滋病、新冠、MASH等疾病領域,但都收效甚微,公司陷入發展瓶頸。至2024年8月公司股價觸及0.76港元低位,市值縮水超95%。

在企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歌禮制藥創始人吳勁梓博士展現出深刻的行業洞察與戰略遠見。憑藉其多年在跨國藥企積累的豐富經驗,他敏銳地捕捉到代謝疾病領域的動向,尤其是減重藥物市場的巨大潛力和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自2022年起,他在公司內部主導推動戰略重塑,果斷終止前景不明的研發項目,聚焦研發具有全球FIC(First-in-Class)、BIC(Best-in-Class)潛力的管線,逐漸加大在代謝及自免疾病領域的佈局。

這一戰略轉向獲得了市場積極響應。一年來,歌禮制藥股價從2024年8月的0.76港元一度上漲至2025年8月的18.75港元,漲幅超20倍,市值重回百億港元級別。股價回升的背後,是業界以及資本市場對歌禮制藥研發團隊佈局能力與戰略執行力的認可。

研發築牆:差異化路徑構建核心壁壘

創新藥研發的成功關鍵在於差異化競爭。歌禮制藥沒有簡單跟隨主流的單靶點多肽類GLP-1藥物開發路徑,而是迎難而上,聚焦技術門檻更高但潛力更大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以及超長效藥物方向,結合基於結構的AI輔助藥物發現(AISBDD)、超長效藥物開發平臺(ULAP)兩大技術平臺,構建多維研發壁壘,形成自身的獨特競爭優勢。

在小分子藥物方向,核心管線ASC30作為口服GLP-1受體激動劑,顯著提升患者依從性,精準直擊當前減重藥物市場的關鍵痛點。ASC30美國Ib期4周臨牀數據顯示,經安慰劑校正後平均體重降幅最高達6.5%,展現出優於禮來同類在研藥物的臨牀潛力,今年年底預計將完成美國IIa期臨牀。與此同時,ASC30每月一次皮下儲庫型治療製劑的美國IIa期研究已完成受試者入組,預計2026年一季度獲得12周IIa期研究的頂線數據。更值得關注的是,歌禮制藥同步開發了ASC30每季度一次皮下注射劑型用於體重維持療法,其在人體內表現出長達75天的表觀半衰期,如能成功上市,將大幅提升治療便利性。

在多肽藥物方面,歌禮制藥於2025年10月宣佈超長效GLP-1雙靶多肽ASC35、超長效Amylin受體激動劑多肽ASC36進入臨牀開發階段。這款GLP-1R/GIPR雙靶點激動劑,依託公司AI輔助藥物發現平臺(AISBDD)與超長效藥物開發平臺(ULAP)研發。體外實驗表明,ASC35對GLP-1R和GIPR的激動活性比替爾泊肽強約4倍,DIO小鼠減重效果相對提升71%,非人靈長類動物半衰期達14天(為替爾泊肽的6倍),預測人體半衰期超30天,具備月度給藥潛力,且胃腸道耐受性更優。在頭對頭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中,ASC36的平均表觀半衰期約為15天,比petrelintide長3倍,支持在人體中每月一次皮下給藥。在頭對頭飲食誘導肥胖(DIO)大鼠研究中,ASC36的減重效果較petrelintide相對提升約91%。

更具前瞻性的是,歌禮制藥對「減重質量」方面也進行了深入佈局。公司開發了每月給藥一次靶向脂肪組織的THR-β選擇性激動劑ASC47,致力於緩解減重過程中的肌肉流失問題。其中,ASC47在減脂的同時可維持甚至增加肌肉量,與司美格魯肽聯用能改善單藥肌肉減少問題,其聯合司美格魯肽在美國進行的臨牀研究(ASC47-103)已完成全部給藥,近期也公佈了積極的頂線數據。

至此,歌禮制藥兩大技術平臺已成功孵化覆蓋GLP-1、GLP-1/GIP、THR-β、Amylin等多個靶點的產品矩陣,充分發揮在口服小分子及長效製劑方面的技術積累,展現出強大的技術複用能力與管線擴展潛力。通過「ASC30+ASC47」「ASC30+ASC36」等聯合用藥方案,歌禮制藥有效避開同質化競爭,在口服便利性、超長效給藥和高質量減重等關鍵維度構建綜合競爭優勢。

開發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管線、達成出海對外授權是當下biotech最為重要的戰略。吳勁梓博士在2025年8月的業績會上表示:「目前歌禮制藥正積極與全球前15大製藥公司開展洽談,拓展全球合作,根據不同需求靈活考慮組合或單產品管線交易。」這種開放的合作態度,源於他對公司技術價值的充分信心。尤為重要的是,公司始終確保充足的財務儲備,為持續研發投入提供了堅實保障,使企業能夠在行業低谷期堅守創新,最終迎來價值重估的契機。

價值重估:被低估的全球競爭力

儘管歌禮制藥的股價在過去一年實現了顯著回升,但從全球產業價值鏈與可比公司估值角度來看,其當前市值仍可能存在顯著低估。最近,輝瑞宣佈以總價高達100億美元、諾和諾德總價90億美元競價收購減重藥研發公司Metsera,這一交易為歌禮制藥的估值提供了重要參照。

兩大MNC競價收購的核心邏輯,在於看好Metsera的下一代減重藥物管線,特別是其處於臨牀二期的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MET-097i、長效amylin MET-233i,以及其所擁有的長效肽技術平臺。

對比來看,歌禮制藥不僅擁有具備「同類最佳」潛力的口服小分子GLP-1激動劑ASC30,更擁有經臨牀驗證、可持續開發「每月一次」乃至「每季一次」製劑的超長效技術平臺ULAP:截至目前歌禮制藥已經佈局了ASC30每月一次皮下注射GLP-1、ASC30每季度一次皮下注射GLP-1、ASC35每月一次皮下注射GLP-1/GIP、ASC36每月一次皮下注射amylin、ASC47每月一次皮下注射THRβ多條管線,這意味着歌禮制藥不僅具備單一優勢產品,更擁有持續產出創新藥物的平臺化能力,綜合競爭力更具韌性。

截至2025年11月初,歌禮制藥的市值僅在百億港元級別,顯著低於海外同類研發型藥企及估值水平,其「BIC潛力產品+經驗證的兩大技術平臺」的雙重優勢,尚未被市場充分定價。

啓示:差異化研發驅動企業重生

歌禮制藥的轉型成功,驗證了biotech創始人的研發領導力和戰略遠見在企業穿越週期中的關鍵作用。憑藉對技術趨勢的敏銳洞察、對差異化創新的執着追求以及在關鍵時刻的戰略決斷,歌禮制藥實現了從低谷突圍到價值重估的跨越式發展。

在生物醫藥這一高風險、長週期的行業,歌禮制藥的案例表明:卓越的研發領導力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通過對創新方向的精準把握和對技術路徑的差異化佈局,即使面臨短期挫折,企業仍可重塑競爭力,贏得新一輪發展機遇。

歌禮制藥的戰略重生之路,不僅為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創新藥企提供了寶貴實踐借鑑,更凸顯了以研發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企業發展模式的持久價值。歌禮制藥正憑藉紮實的研發積累與清晰的戰略視野,積極參與全球「減重2.0」時代的競爭,為中國創新藥企的國際化突圍探索新的路徑與可能。(CIS)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