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IRON機器人在臺上走了一圈貓步,卻讓不少網友虎軀一震。
網友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兩點:
一個是IRON穿了衣服以後,走路的姿勢太像人,懷疑是人假扮的;
另一個是IRON胸口有兩個明顯凸起的乳房,覺得莫名其妙,質疑「它難道是要餵奶嗎」?

第一個問題就不贅述了,何小鵬已經發了澄清視頻,「剖腹證粉」,剪開了價格不菲的包裹皮膚。此外,IRON現場聽到機器是能有較大風噪的。只是觀衆在視頻面前只能看到機器人的姿態控制,所以容易產生誤解。
我們今天主要聊一下第二個問題:
為什麼小鵬機器人會有乳房?
首先,根據小鵬流出來的工程視頻,乳房的位置其實是它的「腦」。


此前機器人往往將算力中心放在的背部或者腦上。但由於頭部堆疊了大量傳感器,且採用了仿生脊椎的關係,小鵬這次應該是將它移到了脊椎前面的胸部位置。
如圖可見,方盒子兩邊有明顯的風扇陣列,專供內部算力設別散熱(小鵬電池包是固態電池,一般不用風扇散熱)。
根據小鵬方面披露的信息,該機器配備了3顆自研圖靈AI芯片,疊加實現2250TOPS算力,屬於目前最高算力配置的人形機器人。我們沒有圖靈芯片的發熱數據,但一般來說,高算力,大概率意味着更大的發熱量。圖靈作為車規級芯片,再加上整機高度集成化的設計,發熱的工程挑戰應該會更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小鵬這次採用的仿生晶格肌肉,其實是疏鬆多孔的結構,背後應該也有整機散熱的需求。
胸腔在人體仿生結構中是一個凸起的部位,這會讓它比其他部位天然會有更好的散熱潛力,可能會在未來成為算力芯片的黃金位置。

此外,我們可以通過上圖看到,現階段仿生的骨骼結構對機器人的空間壓迫是非常強的:
在原型機中,整個脊椎的橫截面佔比已經接近本體的一半。整個機器人的內部需要額外規劃出一部分空間,為脊椎的活動空間讓步。

受社會刻板性別印象的影響,女性需要塑造成纖細柔美的線條比例,而男性的肢體更加寬大。這意味着,同樣身高的情況下,女性機器人天然要比男性機器人的空間更小。
以IRON的兩款設計為例,男性的腰身更寬,胸腔面積也更大。
這意味着女性機器人的空間天然會比男性更侷促。

目前機器人還沒有自己的iPhone時刻,大量的工廠優化的動作還沒有實現。因此,這兩個機器人大概率是差不多的機器硬件本體,套在不同的殼裏。
根據何小鵬的說法,小鵬公司目標是希望量產的時候讓機器人更矮。
這其實也是機器人公司的共識。過高的機器人會讓人產生壓迫感,矮小的機器人可以增強機器人在人類社會中的適應能力,提高人對機器人的接受度。松延動力最新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將身高降低到了94釐米。
但從這次發佈會的demo來看,IRON的身高明顯高出了何小鵬一個頭。官方披露的IRON身高是178,對於很多沒有接觸過機器人的消費者來說,天然是存在一定的壓迫性的。

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曾對硅星人表示,機器人的身高每降低一個數量級,內部的工程難度就會快速放大。
如果未來機器人需要朝着iPhone級別的集成化發展,男性和女性可能分別需要針對性的工程化設計。
那幺女性機器人對腰身的空間擠壓,則需要尋求新的空間出口。那麼適度的胸,可能會是被擠壓的硬件空間的歸宿,從而緩解機器人內部的空間壓力。
目前IRON展示的胸部大概率是填充物,但如果機器人工業真的發展到那一天,那女性機器人的胸部發展,足夠社會家們寫好幾篇社會性別結構的論文了。
尤其當未來家用機器人不得不維持大尺寸,刻板化的女性化設計也可能是一個選項,因為它可以在較大的身體形態基礎上,從而降低社會的戒備心。

散熱和空間的需求,更多是對人形機器人未來體態發展的想象。這次IRON發佈的造型,也可以被理解是機器人公司對用戶審美的一次試水。
但除了工程和審美意義,IRON有可能真的在「現實意義」層面需要一個胸部。
回到工程機的視頻裏,你可以發現,在走貓步的機器人其實是全程低着頭的:

因為在機器人領域,如果要實現像人一樣走路,不能靠軌跡的復刻,而是靠姿態的學習。否則,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或者動作不斷重複帶來累計偏差,都會導致機器人的魯棒性的大幅降低。而姿態學習背後的模型訓練,可以帶來智能的泛化,從而在更多的不確定性場景中也能保持有效運轉。
姿態的學習需要靠數據的餵養。而小鵬要實現逼真的「貓步」,就需要拿大量的模特視頻去給機器人學習。
而模特們,顯然都是有胸的。
在機器人領域,物理層面的「同構」,永遠比模型本身的能力泛化來的靠譜一些。
儘管在女性整體的體重佔比中,胸部可能只佔到了1%。但胸部的重心位置相對高,且貓步是一個容錯率非常低的步行,即便是人類自己也需要一定的訓練。加了胸部作動作的重量平衡,可能會讓整個系統的可靠性更好。
因此,我們看到在實驗室裏,機器人頭是低着的,其實有可能是為了彌補胸前擋板、散熱片與胸部尚未安裝的重量平衡。

今天機器人正處在大規模進入社會的前夜。
機器人公司在不斷探索工程與社會審美的平衡,而機器人本身也在幫助人類社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審美價值。
就像每次有機器人新聞的時候,總有網友會提同一個問題:
為什麼非得是人形?
其實答案很簡單:
因為人類產出最多的運動姿態的視頻,都是人類自己的;採集數據最廉價的方式,也是用人類的姿態數據來採集。就像transformer不會用0和1的機器代碼產出智慧一樣,語料庫往往決定智能的發展。
所以一個文明物種的樣子,也就決定了這個文明未來誕生機器人的樣子。機器人是人類的數據映射,是人類的孩子。當然,它也自然會成為我們審美價值觀的映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