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佈的《關於黃金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正式實施,國內黃金市場的監管框架與發展格局正悄然重塑。在多位市場分析人士看來,新政對於黃金市場影響深遠,標誌着國內黃金市場稅收治理進入精細化、分類管理的新階段,核心在於通過「用途定性、分類管理」的全新框架,堵住稅收套利空間,引導黃金資源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
黃金行業將迎「洗牌期」
11月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佈《關於黃金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公告》規定,對會員單位或客戶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交易標準黃金,賣出方會員單位或客戶銷售標準黃金時免徵增值稅。未發生實物交割出庫的,交易所免徵增值稅;發生實物交割出庫的,區別標準黃金的投資性用途和非投資性用途,分別按規定適用增值稅即徵即退政策,以及免徵增值稅、買入方按照6%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政策。該政策自2025年11月1日起實施,執行至2027年12月31日。
新政實施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黃金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2〕142號)中部分條款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黃金期貨交易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5號)同步廢止。
對於此次新政,金瑞期貨相關人士分析,此次稅收政策調整並非孤立事件,其出臺有着明確的宏觀背景和深層次目的。旨在應對當前「購金熱」持續的環境下,原有的徵管方式對稅務監管帶來的巨大壓力。此前,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黃金交易增值稅即徵即退等機制的漏洞,逃避增值稅繳納,進行「稅收套利」。因此,新政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對黃金交易的精細化管理和穿透式監管,明確區分黃金的商品和金融屬性,有效堵塞層出不窮的「稅收套利」等漏洞。
中信建投相關人士表示,此次稅收政策改革通過提高非交易所渠道流通的合規成本,實質性引導黃金交易集中至上金所、上期所等官方平臺,強化對交易數據的收集、資金流的監控以及票據流的可追溯。這一平臺集中趨勢不僅有助於提升我國黃金市場的透明度、標準化程度與監管效率,為中國官方交易平臺在全球黃金市場中爭取更高層級的話語權創造現實路徑。
也有相關人士分析,對於黃金珠寶行業而言,短期可能有陣痛,長期行業將更健康,頭部品牌市場份額有望提升。另外,如果黃金稅收新政導致黃金原料價格波動,將帶來金飾成本隨之調整的間接影響。例如,如果投資性黃金需求向交易所集中,非交易所黃金原料供給減少,則可能推高金飾生產成本,間接影響終端售價。因此,本次稅改的影響覆蓋了黃金從交易所會員單位流向終端消費者的全鏈條稅負結構,無論是中間流通環節的企業,還是最終的消費者,都將感受到稅負調整帶來的變化。
11月11日,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從多家品牌金店瞭解到,不少黃金品牌的足金首飾價格較前一日明顯上漲。其中,中國黃金足金999價格為1265元/克,周生生、周大福、六福珠寶足金飾品價格均為1308元/克,老廟黃金、老鳳祥的足金飾品的克價則達到1310元。
多銀行調整積存金業務
新規之下,多家商業銀行陸續對其積存金業務進行了調整並提示風險。
11月3日上午,工商銀行緊急發佈公告稱,受宏觀政策影響,根據該行風險管理要求,自當日起,該行暫停受理如意金積存業務的開戶、提取實物等申請。當日傍晚,該行再次發佈公告稱,已恢復受理如意金積存業務的開戶、主動積存、新增定期積存計劃以及提取實物的申請。客戶可通過該行營業網點、中國工商銀行App等渠道辦理各類如意金積存業務。
而就在同一日,建設銀行同樣發佈公告稱,受市場波動影響,結合風險審慎管理要求,自當日起,該行暫停受理易存金業務實時買入、新增月供買入、實物金兌換等申請,存量客戶易存金月供計劃的執行、贖回以及銷戶不受影響;暫停個人黃金積存兌換實物貴金屬、賬戶黃金兌換實物貴金屬等申請,其他個人黃金積存業務不受影響。相關業務恢復事宜,請關注建設銀行後續公告。對於緊急調整積存金業務的原因,建設銀行客服解釋,此次調整是為了優化貴金屬系統,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提升客戶體驗。
11月11日,中信銀行發佈公告稱,為順應市場形勢變化,自11月15日起,將積存金定期積存計劃定時定額最低月供金額從1000元調整為1500元。定期積存計劃定時定量最低月供克重保持不變,仍為1克起存。此前,中信銀行於10月發佈關於黃金價格波動或加劇的風險提示,建議投資者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使用需求,做好風險預防,從資產配置角度合理配置黃金資產,理性購買積存金和實物金產品。
同日,建設銀行再度發佈公告稱,為保護投資者權益,修訂了該行個人黃金積存業務產品介紹及交易規則,內容主要涉及交易報價、鉅額贖回等事項,新版文本將於2025年11月15日(週六)正式啓用。其中,月積存金額的起點金額為1200元,並以10元整數倍遞增。據山西晚報·山河+記者瞭解,在對客報價方面,該行的新版規則明確,建設銀行綜合考慮國際及國內黃金價格走勢、交易頭寸及市場流動性、人民幣匯率等因素後,在價量平衡的基礎上開展對客報價,並有權根據市場情況對交易報價進行調整。「價量平衡」是指本業務每個報價上都對應一定掛盤量限制,具體掛盤數量以實際交易為準。因交易成本、交易頭寸、市場流動性等因素,個人黃金積存買賣報價與上海黃金交易所或國際市場黃金價格存在一定價差。建設銀行有權根據業務開展情況對定期積存價時點進行調整,調整前將通過建設銀行官方網站等渠道對外公告。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也注意到,就在此前的10月份,在金價高位震盪背景下,包括中國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已陸續上調積存金產品的起購門檻,最低起購額普遍從此前的650~900元上調至950~1200元。業內人士分析,各銀行近期對積存金業務的調整,大概率與適應黃金稅收政策變化以及金價高位震盪有關。
投資渠道需審慎權衡
新政的落地,不僅改變了黃金市場的稅收規則,同時也在影響着普通人的投資邏輯。面對黃金市場的新環境,投資者需要在「渠道選擇」上做出比以往更加審慎的權衡。
根據金瑞期貨相關人士分析,新政通過明確且差異化的稅收政策,正在重塑黃金市場的投資流向和渠道選擇,對場內和場外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新政進一步強化了交易所交易在稅收上的優勢。通過非交易所渠道購買投資性金條和黃金製品,賣方需要繳納13%的增值稅,這部分稅負會轉嫁給買方。相比之下,通過交易所渠道投資黃金繼續享受增值稅免徵政策,稅負較低,投資成本明顯更低。這種稅收差異將促使更多黃金供給流向交易所,有助於提升場內流動性。對普通投資者而言,稅收成本將成為其選擇投資渠道的重要考量。新政可能加速投資者向交易所渠道集中,特別是大額投資;非交易所實物黃金的投資吸引力可能會下降。此外,普通投資者也可能更傾向於通過銀行積存金、黃金ETF、黃金期貨和期權等虛擬交易市場,以間接持有的方式進行投資,以平衡便利性與稅負優勢。
有業內人士提醒,新政實施後,「在哪兒買」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此次新政實施後,通過交易所渠道投資黃金繼續享受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稅負較低;而通過非交易所渠道購買的黃金,其價格中已含增值稅,稅負相對較高;同時,個人轉讓黃金的所得,仍按「財產轉讓所得」項目繳納20%個人所得稅。不過,交易所開戶和交易存在一定門檻;通過非交易所渠道購買的黃金,其價格中已含增值稅,稅負相對較高,適合追求便利、對稅負不敏感的消費者。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由於稅收帶來的價格差異,非交易所實物黃金的投資吸引力將下降,黃金類ETF等產品的吸引力將會提升。工銀瑞信相關分析人士認為,黃金ETF本質是上金所標準黃金的「證券化憑證」,二級市場交易暫不涉及增值稅問題,且交易成本低廉、流動性極高、緊密跟蹤金價,優勢進一步放大。
業內人士也提醒,若投資者傾向於持有黃金實物,大型商業銀行自有品牌金條是一個較為安全的選項,儘管其售價相較金料基礎價存在一定溢價,但銀行體系完善的回購機制是資產流動性的核心保障。另外,若想要持有實物黃金,應特別警惕非正規渠道的「低價」金條。在黃金稅收新政影響下,這類金條的變現難度將大幅增加,其「價格優勢」可能在變現時蕩然無存。在全新的市場環境下,投資黃金的邏輯應從「持有即保值」向「合規才保值,流通即價值」轉變,投資者應通過正規金融渠道配置標準化資產。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