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臺積電在中國臺北的股價已飆升36%。這一漲勢已將其在臺灣加權指數中的權重推高至近43%,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中的權重也達到近12%的新高。
然而,據彭博11月12日報道,這一局面直接影響了規模超1000億美元、以MSCI指數為基準的基金。由於歐盟的UCITS規則及臺灣本地法規普遍將單一股票的持倉上限設定為資產淨值的10%,這些主動型基金無法足額配置臺積電,從而產生了巨大的業績落後風險。相比之下,被動型指數基金通常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來匹配基準權重。
「我們持續低配臺積電,並非出於投資信念,而是源於結構性限制,」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的資深投資組合經理Roxy Wong表示,「對我們來說,真正的風險在於低配本身。」
為應對這一挑戰,一些基金經理轉向投資鴻海精密或日月光投控等被視為臺積電價值鏈一部分的公司,或使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品來對沖。然而,這種策略存在明顯侷限。
「對於投資組合經理來說,管理如此大的指數成分股風險是很有挑戰性的,」 Eastspring Investments Ltd.的投資組合經理John Tsai指出。
分析認為,雖然這些替代標的可能受益於同樣的人工智能驅動因素,但它們難以複製臺積電憑藉其尖端芯片製造業主導地位所帶來的強大定價能力、盈利質量或業務韌性。
正如Roxy Wong所言,要找到一個能複製臺積電市場地位、增長軌跡和穩定性組合的代理標的極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