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國具身智能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11 月 5 日小鵬汽車發佈的 「IRON」 人形機器人踩着貓步亮相,以仿人脊椎、22 自由度靈巧手等特性被稱 「最擬人機」,卻要到 2026 年底才能量產。這一現象折射出行業 「熱概念、冷技術」 的現狀 —— 市場規模預計達 52.95 億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 2024 年數百臺飆升至 2 萬臺,資本追捧與技術滯後形成鮮明對比。
資本市場已成主戰場。一級市場前七個月孖展超 300 億元,較 2024 年上半年激增 3 倍,宇樹、智元等獨角獸估值分別達 120 億、150 億元,均啓動上市計劃。二級市場同樣火熱,A 股 110 只人形機器人概念股年內平均漲幅 67.63%,18 只股價翻倍。美團、阿里等大廠密集投資產業鏈,政策層面更將具身智能納入 「十五五」 規劃,上海、武漢等地推出最高百萬級補貼。
熱潮下泡沫隱現。成立僅 50 天的它石智航估值達 50 億元,某機器人大腦公司年收入不足千萬卻估值超 10 億美元。機器人表演 「出場費」 從日 3.2 萬元暴跌至 1.5 萬元,高校採購佔比仍達 75%,產業訂單雖增長但多為示範項目,優必選 2.5 億元訂單等尚屬少數。更尷尬的是,機器人馬拉松中不乏跌倒、掉零件的窘境,30-50 萬元的單價讓商業化 「算不過賬」。
核心瓶頸在於數據與技術。宇樹科技創始人坦言,機器人大模型尚處 ChatGPT 前的萌芽階段,真機數據每條成本 400-500 元,仿真數據又面臨現實遷移難題。儘管光輪智能等企業探索合成數據路徑,星際硅途嘗試輕量化採集,但 「無數據難優化,無優化難獲數據」 的死循環仍未打破。
資本押注長期價值,多企業瞄準港交所 18C 條款上市,2026 年或迎機器人上市潮。正如業內人士所言,當前行業雖未達 「通用智能」 階段,但隨着數據採集技術突破與政策扶持,這場由 AI 催生的產業革命,正在狂熱與理性的平衡中尋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