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投了人大校友,賣電動卡車,年入20億,要上市了

鉛筆道
11/1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作者丨鉛筆道 松格

  在合肥的幹線公路上,深向科技的新能源重卡正平穩行駛,續航可達660公里。車隊採用智能編隊系統,能自動避險、協同行駛。遠在海外的港口和礦區,同款車型也已投入運營,零碳運輸正在成為常態。

  這家誕生於2020年的安徽企業,專注新能源智能重卡,已覆蓋長途幹線、港口、礦區等多種場景。

  11月6日,深向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衝刺「港股新能源重卡第一股」。

  截至2025年6月,深向科技已交付近6400臺新能源重卡。

  深向的崛起,代表了行業的新方向:

  技術升級:從「油改電」轉向「正向定義」,三電系統與智能駕駛深度融合,解決續航、安全、效率痛點。

  場景落地:港口、礦區、幹線物流的無人編隊運輸成為剛需,細分場景加速商業化。

  生態協同:換電集羣、氫電共用平臺、智能調度算法同步推進,優化車隊效率。

  - 01 -

  深向科技的創立,源於創始人萬鈞對物流行業的深刻觀察。

  萬鈞是重慶人,生於197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專業。

  早在2012年,萬鈞創辦商用車金融租賃公司獅橋。他親眼看到重卡行業的困局:燃油成本佔四成,人力成本高達兩三成,司機辛苦,企業卻難賺錢。

  2018年,他與百度合作探索自動駕駛落地時,發現傳統模式的致命短板——主機廠多在燃油車上「後裝」智能系統,成本高、匹配差。

  而電動車的數字信號,天生更適合智能駕駛。那時他意識到:必須用「電動化+智能化」重構重卡。

  2018年,百度便攜手陽光融匯資本,以10億元戰略孖展,聯合領投了獅橋。

  2020年12月,萬鈞聯合百度與獅橋,在北京創立深向科技。自創立以來深向科技累計孖展19.6億元,投資方包括百度、臨沂魏橋國科、啓明創投、聯想創投、光躍投資、建信信託、中電基金、交銀國際、慕華科創、華蓋資本、中安資本、大灣區基金、合肥產投、肥西產投、普華資本等。

  深向的核心業務,是「新能源重卡 + 智能貨運解決方案」。萬鈞拒絕「油改電」的捷徑,堅持從設計源頭整合技術,從設計階段就圍繞電動化、智能化打造。雖然研發成本高、供應鏈壓力大,但避免了續航短、風險高的問題。

  萬鈞提出「兩段式」策略:

  先用660公里續航的「深向星辰」打開市場,再靠「天璣」智能系統提升運營效率。結果顯著——全生命週期成本比燃油車低18.7%。

  2021年推出中國首款正向定義純電重卡「深向星辰」,2025年又發佈二代產品和「深向星途」,自研三電系統全面升級。

  交付量增長迅猛:2023年509臺,2024年3002臺,2025年上半年2873臺,2025年上半年交付2873臺。

  新能源重卡銷售,是深向科技最核心的收入來源。佔比連續三年超過99%。

  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深向科技收入分別為4.26億元、19.69億元、15.06億元。

  儘管營收增長迅速,深向科技目前尚未實現盈利。2022年至2024年期間,深向科技虧損持續擴大,分別為2.67億元、3.89億元和6.75億元。2025年上半年虧損3.71億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計淨虧損已超過17億元。

  - 02 -

  新能源重卡行業,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燃油統治時代(2020年前)

  那時,公路貨運幾乎全靠燃油重卡。企業只關心「車能跑多久」,很少有人談環保,更沒人提智能。

  第二階段:新能源起步期(2020-2023)

  環保政策收緊,一些企業開始試水——把燃油車改裝成電動車。

  結果問題一堆:續航短、匹配差、成本高。那是一段探索期,也是一段反覆試錯的階段。

  第三階段:智能電動爆發期(2024年至今)

  「正向定義」的新能源重卡開始取代改裝車,智能系統普及,行業從「電動化」走向「電動+智能」融合。

  放眼全球,2024年公路貨運市場規模達3.9萬億美元。其中重卡承擔了一半的運力。到2030年,全球重卡銷量預計將升至280萬臺,年均增長4.7%。

  但傳統燃油重卡帶來污染,佔貨車氮氧化物排放的85%以上。重卡電動化被視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一環。

  深向科技正站在這場轉型的風口。它所在的領域,受益於兩大政策方向:採購與運營補貼,降低客戶購車成本;智能駕駛政策放開,為自動駕駛車隊提供真實落地場景。

  目前,市場出現兩個最強的需求爆發點:

  第一,港口與礦區運輸。這些封閉或半封閉區域路線固定、貨量集中,非常適合規模化、智能化運輸。

  第二,長途幹線物流。隨着續航突破,新能源重卡開始替代燃油車,成為幹線運輸的主力。

  在技術路線上,「正向定義」與「油改電」完全不同。

  「正向定義」是指從設計源頭就整合電動化與智能化,無需遷就燃油車結構。這樣的車,續航更長、智能更強、效率更高。以深向科技為例,其車型續航達660公里,是全球首個實現「正向定義」批量交付的品牌。

  但這條路也更難。研發投入大,技術門檻高,對供應鏈要求極嚴。想把成本迅速降下來,沒那麼容易。

  從全球來看,中國企業在「正向定義新能源重卡」領域處於領先。深向科技已登上細分賽道全球第一的寶座。不過市場仍很分散。灼識諮詢數據顯示,按2024年銷量計,深向科技在全球新能源重卡市場份額為2.7%,排名第十。

  競爭對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轉型玩家;另一類是新創公司。

  深向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不是拼裝廠。整車架構、三電系統、智能駕駛、車隊運維平臺,全部自研。這一體系,讓它從「造車」走向「造系統」。

  - 03 -

  新能源重卡的機會主要在三處。

  第一,固定路線的無人編隊運輸。

  高速幹線、港口、礦區等場景,路線清晰、環境封閉,最適合這類技術。「前車有人駕駛、後車無人跟車」的模式,能顯著減少司機數量。隨着智能網聯測試政策逐步放開,這種方案正加速落地。

  第二,能源補給網絡。

  補能效率正在成為競爭關鍵。換電集羣模式可在6分鐘內完成一次補能。「氫電共用」平臺也能根據不同場景靈活切換能源。政策補貼疊加技術進步,讓能源補給網絡成為行業的新入口。

  第三,智能調度系統。

  傳統車隊調度靠經驗,容易出現空載、等待等低效問題。引入智能算法後,可根據實時路況、貨物和車輛狀態自動規劃路線、動態配載。效率最高可提升30%。輕量化SaaS模式的門檻低,更容易推廣。

  不過,機會伴隨挑戰。

  首先,技術門檻高。無人編隊、氫電融合等關鍵技術都需要長期研發和大量數據。單項研發成本就可能超過1億元。新進入者想追趕,難度不小。

  其次,供應鏈壓力大。核心零部件緊缺,優質供應商多被頭部企業鎖定。新公司要拿貨,要麼成本高,要麼得自建產能。而自建意味着至少數十億元投資。同時,監管也更嚴。數據安全、自動駕駛責任等新規不斷出臺,資格審覈覆雜、週期長。

  再次,市場格局穩固。以深向科技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已經搶佔先發優勢。他們積累了大量客戶與銷量。傳統重卡廠也在加速轉型。而物流公司採購週期長、切換成本高,新玩家想撬動市場並不容易。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封面圖來自深向科技公衆號。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楊紅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