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BUG》欄目 張奧
當你在抖音快手刷短視頻時,時常會刷到轉轉、愛回收等廣告。它們海量廣告投放,確實招攬了不少生意。
在近期,愛回收再次因「壓價」引發大量質疑。在社交媒體上,線上高估值,線下找茬壓價等案例屢見不鮮。對於該情況,《BUG》欄目隨機探訪了愛回收線下回收點,就實際操作來看,線上線下的「騷操作」確實存在。多位前來賣手機的顧客均被告知手機存在‘內屏損傷’‘劃痕’等問題,最終均以低於線上估價的價格成交。例如現場一名消費者的手機,在線上評估系統的估價為5060元,線下被告知「劃痕」等理由,最終以約4500元成交。另有網友稱,線上估價2560元的手機,線下報價驟降至1300元,降幅達到近50%。
「根本看不見劃痕啊!」消費者們提出了多種質疑,而工作人員的解釋輕描淡寫:「你看和我看,兩個標準不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愛回收創始人陳雪峯在今年5月開通了個人視頻號,以此提高愛回收的影響力。半年時間以來,他的評論區更像是大型投訴現場,既有批評拍機堂不專業、壓價的賣方,也有從平臺買到質量差手機的買方,更有疑似員工直接點名管理層頻頻罰款且無明細等。其中,有消費者在愛回收購買1.6萬元手機,最終被系統收取了16萬元並曬出付款截圖。對此,陳雪峯還回應道:「非常抱歉,我們內查整改。」
線上估高價引流,線下「找茬」壓價?
「一會說有劃痕,一會說有黑斑,但我再怎麼看也看不到他口中的瑕疵,最後說電源鍵有一個我根本看不到的反光點。」近期,愛回收因「壓價」而引發質疑。
有消費者在社交平臺表示,準備置換手機,舊款被保護得很好卻還是被挑出瑕疵壓價,「店員說如果不扣580元就讓我退貨,補貼也無法享受了。」
類似的情況卻並非個例。有網友指出,愛回收壓價嚴重,「一處非常小的白點,扣700多元」「與優惠券一起摺合2160元,質檢後卻壓價至1248元,相差912元。」
更極端的案例中,有網友表示,一臺國行iPhone 13 Pro Max手機原本在「愛回收」小程序與App上顯示的預估報價為2560元。可沒想到的是,現場檢測流程持續了近一小時,最終報價卻驟降至1300元。
《BUG》欄目隨機探訪了愛回收線下回收點,並與工作人員及其他回收者進行訪談後發現,就實際操作來看,意向賣家在線上估價往往較高,到店後工作人員便以各種問題降低產品回收價,致實際成交價較線上估價往往有較大差距。
以手機為例,「內屏損傷」是其壓價的常見理由之一。原本線上估值210元的一加手機,經過檢測變成了150元,差值達28.57%。同時,線上估值超過800元的小米13手機,經檢測後報價為650元,差值達18.75%。

據愛回收App中提到的螢幕損傷自測方法,在白色顯示界面下,螢幕顯示有重影或有黃色藍色等斑塊,是受到物理損傷擠壓後導致的不可逆的液晶損壞。若以此來自測,該手機未出現類似情況,但線下仍被斷定為螢幕損壞,僅以七成新回收。
除此之外,「劃痕」也是壓價的另一個常見理由。在某愛回收現場,有消費者送來了一臺白色的iPhone 16 Pro Max,該手機自測為九九新,同時也向《BUG》欄目展示手機的外觀等。但工作人員檢測後,以手機按鍵存在輕微劃痕和氧化點為由進行壓價,原本估價5060元的手機,最終以約4500元成交。但實際上,所謂劃痕用肉眼很難看見,「您自己看,和我們看,兩個標準不一樣」該工作人員如是說。

當被問及如果想通過愛回收平臺回購該款手機時,工作人員表示至少要加價1000元。同期被收回的另一款三星摺疊屏則需在回收價基礎上加價1300元。
在愛回收的商業模式中,C端用戶的信任始終是最關鍵的一環,但如今,這一環節正成為短板。
《BUG》欄目注意到,大部分網友吐槽的情況是——愛回收線上線下估價系統的不一致。在線上,愛回收估價環節僅需勾選少數模糊項,而線下檢測除了對外觀評判標準不同外,還涉及機內檢測,用戶很難對照,雙方信息並不對稱。

截至目前,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平臺上包含搜索詞「愛回收」的投訴高達20347條,其中大部分投訴內容涉及惡意壓價,還有售後服務拖延、二手產品質量差等問題。某種程度上,愛回收如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維繫好用戶體驗,保證用戶能繼續留存。

創始人曾大筆套現,個人評論區被吐槽淹沒
實際上,在多年的二手市場發展中,愛回收曾一度領先行業。然而,隨着競爭對手的不斷湧現和生態閉環的逐漸形成,愛回收開始顯得力不從心。最直接的壓力是來自其他平臺的蠶食。例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自行在二手交易平臺掛單售賣商品,消費者與消費者間的對話,省去了回收時的壓價及回收後的加價。
據愛回收官網,目前旗下業務線包括C2B業務「愛回收」、B2B業務「拍機堂」、B2C業務「拍拍」等。在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中,愛回收母公司萬物新生實現營收49.9億元,同比增長32.2%,預計第三季度營收將達50.5億至51.5億元人民幣。
在此之前,萬物新生曾多年虧損,7年間累計虧損超40億元,其中2022年虧損更高達24.68億元,可謂是在「燒錢」中不斷成長起來。一直到去年年報,愛回收仍然微虧0.08億元。
不過,雖然連續虧損,卻並不妨礙萬物新生創始人、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陳雪峯的大手筆套現。早在上市前夕,陳雪峯先後兩次減持共計199萬股,另一創始人孫文俊也賣出了約60萬股,根據價值換算這兩次減持總計可獲得約3000萬美金。截至最新一年財報披露,陳雪峯共持有總股本172.79萬股,而孫文俊已退出「實益持股名單」。
同時,為了打造個人IP,陳雪峯在今年5月還開通了個人視頻號,並相繼推出了「百億CEO」「CEO下班」「全國巡查」等多個系列,以期提高愛回收的影響力。與期待相反的是,評論區更像是一個大型投訴現場。
有網友直接表示,「回收價格不行,跟同類競品價格相差1000多」。還有網友稱,「多關照下一線員工,給其繳納社保,而不是勞務派遣公司繳納,少點收割」「好好當老闆,別當演員」。

更有網友表示,愛回收還出現了產品標價1.6萬,要求付款16萬的情況。該網友解釋,自己買了標價為1.6萬元的手機,支付後發現愛回收居然收走了16萬,並曬出付款截圖,「這種失誤在愛回收這種上市公司不應該出現吧」。對此,愛回收CEO陳雪峯迴應道:「非常抱歉,我們內查整改。」

互聯網分析師張書樂認為,線上高估、線下壓價,這種引流意義過於明顯的打法,最終貨價難免被壓制,其原因固然有線上估價「打眼」的問題,但更多的還是由於產業鏈拉長、線下渠道日常成本和當地人工成本等疊加後,不得不「中間商賺差價」來維持平衡。
他進一步表示,愛回收的扭虧與國家政策紅利密切相關。2025年上半年,國家密集出臺「以舊換新」「數碼煥新計劃」等支持措施,地方政府也相繼發放針對手機、家電的補貼券。這直接推高了消費者的回收與換購意願,為愛回收等平臺帶來了短期交易高峯。但換角度而言,如果補貼退坡以及市場行情變化,消費者回收熱度可能逐漸降溫,回收貨量和單均利潤也會隨之縮水。
責任編輯:屠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