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要破裂了嗎?這次真不一樣!

格隆匯
4小時前

近期AI概念股集體回調,甲骨文英偉達臺積電等龍頭市值回調「AI泡沫要破」的論調瞬間在市場刷屏。

這一幕,難免讓人想起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時的慘烈景象:納斯達克指數斷崖式下跌,無數「.com」公司一夜倒閉,萬億市值憑空蒸發。

如今的AI熱潮,到底是重蹈覆轍的投機狂歡,還是有真材實料的產業革命?結合高盛的專業研判和行業核心數據,咱們把它和當年的互聯網泡沫好好掰扯掰扯,答案自然就清晰了。

01

危險的萌芽?

不可否認,當前AI市場確實有幾個「苗頭」,看着和1997-2000年互聯網泡沫早期越來越像,這也是大家心裏發慌的原因。

2025年五大科技巨頭的AI資本開支高達3490億美元,佔GDP的1.2%,增速快到逼近「警戒線」,像極了當年電信/科技投資佔GDP15%的狂熱前兆。

標普500三季度淨利潤率13.1%雖超五年均值,但宏觀盈利增長已顯疲態,這和互聯網泡沫時期1997年利潤見頂後持續回落的軌跡頗為相似。

Meta等企業還在靠發債孖展砸AI,300億美元的債券規模不算小,雖沒到2001年債務/利潤比的峯值,但槓桿上升的趨勢確實值得警惕。

格隆匯研究院明確指出,AI行業仍處於發展早期,企業為佈局AI大幅擴張資本開支,無論是發債還是股權孖展帶來的財務壓力,本就是科技產業演進的常態——快速成長必然伴隨超前投資,無需過度恐慌。

更關鍵的是,聯儲局已降息兩次,市場預期12月還會再降25個基點,這種流動性放水的場景,和當年催生互聯網泡沫的情況如出一轍,達里奧就直言「寬鬆政策可能會加劇投機」。

就連資金都開始悄悄避險,信用利差從2.76%漲到3.15%,雖仍處歷史低位,但已出現初期避險信號,這和泡沫破裂前利差持續擴大的苗頭,確實有幾分相似。

02

形似神不似?這次真的不一樣!

但剝開表象看內核,現在的AI和當年的互聯網泡沫,根本不是一回事,這纔是AI牛市的真正底氣。

當年僅14%的「.com」公司能實現盈利,而且全靠廣告「講故事」,多數都是沒現金流、沒實際產品的空殼公司;可現在AI產業的淨利潤率高達27.7%,醫療AI能輔助診斷賺錢,能源AI能優化電網盈利,每一分增長都有實打實的現金流支撐,絕非空中樓閣。

估值方面更是天差地別,2000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遠期市盈率飆到60倍,科技板塊相對大盤的估值溢價超2倍;而當前納斯達克100指數的遠期市盈率僅26.7倍,溢價也才1.34倍,更重要的是,現在的高估值靠的是真實盈利增長,不是當年那種純粹的概念炒作。

市場格局也清爽很多,當年互聯網創業幾乎零門檻,阿貓阿狗都敢進場,行業裏魚龍混雜;現在的AI賽道是「巨頭主導+細分突圍」,頭部企業家底厚、技術硬,中小企業得有真本事才能在細分場景立足,沒人敢盲目跟風蹭熱點。

更關鍵的是投資方向,當年互聯網資本全砸在廣告和概念包裝上,17家.com公司擠破頭搶超級碗廣告位,卻沒多少實際產出;現在的AI投資全花在刀刃上,3490億美元都變成了數據中心、服務器、芯片這些硬資產,就算短期有波動,也能留下長期能用的技術遺產。

說白了,當年是「虛火」,現在是「實熱」。

03

業績纔是消化泡沫最好的底氣

幾家核心企業的三季度成績單,更能說明AI不是泡沫,只是在經歷成長過程中的「小陣痛」。

CoreWeaveQ3營收同比暴漲134%至14億美元,訂單儲備直接飆到556億美元,幾乎是上季度的兩倍,而且客戶也不再依賴單一巨頭,年初單一客戶收入佔比還高達85%,現在已經降到35%以下。

雖然受第三方交付延遲影響,2025年資本開支砍了40%,但公司2026年計劃砸下「遠超2025年兩倍」的資金擴產,而且延遲的客戶都同意調整交付時間,合同價值一分沒少,這足以證明算力需求是真真切切的剛性需求。

NebiusGroup的表現也很有說服力,Q3營收同比暴漲355%至1.46億美元,核心基礎設施業務增長400%,還拿下了Meta30億美元、微軟174-194億美元的大額合同,需求儲備高達40億美元,環比增長70%,行業景氣度肉眼可見。

雖然當前產能只有1吉瓦(計劃2026年擴到2.5吉瓦),全年調整後EBITDA還是負數,還得通過孖展稀釋股權,但這是產業擴張期的正常現象,缺的是產能,不是訂單。

格隆匯研究院也看得透徹:AI還處在成長的「起跑階段」,企業因AI佈局產生的財務壓力,不管是發債募資還是增發股份,都是科技公司從小到大的「必經之路」。畢竟快速擴張離不開提前投入,這頂多是「成長的煩惱」,沒必要過分擔憂。

AMD的情況則體現了AI產業的成長節奏,CEO蘇姿豐直接放話:2030年AI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美元,公司AI業務年均增長80%,未來3-5年營收增速目標超35%。

短期股價波動,只是因為三季度傳統服務器業務增長比AI芯片快,沒達到市場對AI突破的預期,但這只是轉型過程中的節奏問題,長期增長邏輯壓根沒斷。

04

如何辨別真正的泡沫?

高盛的判斷其實很準:當前AI市場更像1997年互聯網泡沫早期,而不是1999年的崩盤前夜,這意味着AI牛市還有很大的擴張空間。

歷史是最好的參照物,1996年格林斯潘喊出「非理性繁榮」時,沒人想到之後納斯達克100指數還能上漲500%才見頂,而現在AI泡沫化程度,比當年低多了。

格隆匯研究院進一步補充,當前AI毫無爭議仍處於發展早期,資本開支快速擴張引發的企業財務承壓,無論是發債還是股權孖展的影響,都是科技產業從萌芽走向成熟的正常現象。快速成長本就需要「提前鋪路」,市場不必為此過度焦慮。

真正的泡沫是「沒盈利、沒技術、沒需求」的三無炒作,而AI是真能改變生產力的產業革命:算力需求未來五年預計增長3.5倍,40%的企業應用都會嵌入AI功能,從芯片到基建的完整產業鏈已經形成。

現在的市場回調,更像是技術成熟過程中的「幻滅期低谷」,不是泡沫破裂的信號。

對投資者來說,不用慌於短期波動,想把握AI牛市「下半場」的機會,關鍵要看這三個核心節點,直接決定增長動能強弱。

訂單轉化節奏:CoreWeave2026年資本開支能否如期落地,556億美元訂單能否順利轉化為營收,驗證算力需求的持續性。

技術落地進度:AMD的AI芯片業務增速能否提升,是否達到市場預期,成為中期增長的「壓艙石」。

產能盈利拐點:Nebius能否在2026年完成產能擴至2.5吉瓦的目標,EBITDA能否轉正,印證基建企業的盈利兌現能力。

如果這三個信號均向好,AI牛市「下半場」的增長目標大概率能實現。而在這場產業革命背後,A股市場中為算力基建、AI芯片提供核心零部件、配套服務的企業,也有望喫到產業鏈紅利。

想知道AI牛市會帶動哪些細分賽道?想實時跟蹤巨頭訂單與技術的最新進展?想提前鎖定AI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掃碼關注格隆匯研究院,我們會通過「訂單跟蹤+技術拆解+估值建模」的全方位體系,幫你穿透市場波動,精準把握這場AI革命中的確定性紅利!

注:文中所涉公司僅為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推薦。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決策前請務必結合獨立研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