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財經報道 記者 馮超男】今年以來,在中長期資金入市政策的推動下,險資成為市場關注焦點。險資入市不僅有效優化了資本市場的結構,還對短期投資行為形成了有力抑制,在促進市場向價值投資轉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險資合計出現在633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調倉換股動作頻繁,新進個股達270家。除去平安系對於中國平安、平安銀行,以及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對於中國人壽的持股,今年三季度險資A股持倉市值超過6500億元,較2025年中報增長超6%。
與此同時,受債券收益率走低與權益市場波動的影響,險資面臨着收益匹配壓力。而由保險資管機構主導發行的資產支持計劃(下稱「保險版ABS」)成為險資穿越週期的核心利器。
險資積極入市,更青睞哪些賽道?
2025年第三季度,上證指數持續上攻,上漲12.73%。同期,深證成指、滬深300分別累計上漲29.25%、17.9%。在這輪A股市場向上行情之下,上市險企在投資成果在三季度中格外亮眼,併成為推動第三季度淨利潤顯著增長的關鍵因素。
將時間線進一步延展,年初至今,資本市場整體呈現回暖態勢。而險資「以穩為本、以遠為謀」的投資理念,與中長資金入市政策導向以及市場趨勢相契合。
好比,中國人壽在三季度報中提到,今年以來,股票市場回穩向好勢頭不斷鞏固,公司積極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把握市場機遇,加大權益投資力度,前瞻佈局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持續優化資產配置結構,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總投資收益3685.51億元,同比增長41%,總投資收益率為6.42%,同比提升104個基點。
不僅如此,作為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險資於A股市場上流向備受關注,揭示了自身的投資風格與偏好。中泰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險資持有申萬一級行業總市值排名前五分別為銀行、公用事業、交通運輸、通信和電力設備。此外,險資持有申萬一級行業個股數排名前五分別是電子、醫藥生物、電力設備、機械設備和汽車。
研報還提到,第三季度,險資新進前十大流通A股行業集中在銀行、有色金屬、計算機、電子、電力設備等行業。從重點公司來看,平安新進農業銀行A股前十大流通股,國壽新進紫金礦業、工商銀行、海康威視A股前十大流通股,新華保險多個賬戶新進歌爾股份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
面對長期低利率環境,貫穿險企投資策略的重心是防範「利差損」風險,而權益投資對提升收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不過,薪火私募投資基金總經理翟丹向環球網記者表示,整體來看,在中長期資金入市政策推動下,險資規模持續擴容,但其投資策略始終以負債驅動資產(LDI) 為核心,即根據保險資金的久期、成本和現金流需求匹配資產。具體表現為:
一是固收打底,權益增強。險資普遍以高評級債券、政策性金融債等固定收益資產為底倉(佔比約60%-70%),確保穩定的票息收益;權益類資產(包括股票、基金、REITs等)配置比例通常控制在10%-15%,通過分散行業和個股持倉降低波動。二是長期持有與價值投資。險資偏好金融、公用事業、新能源等現金流穩定的行業,通過「股息收益+長期增值」對抗市場波動,避免短期投機。三是另類資產擴容。近年來,險資逐步增加基礎設施股權計劃、保險版ABS等非標資產配置,以彌補債券收益率下行帶來的缺口。
平衡收益與風險的新工具:保險版ABS
在險資入市意願不斷增強的態勢下,一個現實問題愈發凸顯:債券市場收益率持續走低,權益市場又呈現出高波動性特徵,二者雙重擠壓,倒逼險資尋找能平衡收益與風險的新工具。而保險版ABS展現出獨特吸引力。
根據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披露的數據梳理,2025年前三季度,保險資管機構資產支持計劃登記數量為66只,登記規模達2745.78億元,同比增長25.1%。從市場參與度來看,15家保險資管機構中有10家登記規模突破100億元大關。其中,民生通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登記數量最多,登記資產支持計劃12只,光大永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登記規模最大,達605.5億元。
翟丹表示,保險版ABS在保險資金的投資版圖中,通常扮演着收益「穩定器」與資產「延長器」雙重角色。保險版ABS通常具備5%-6%的發行利率,高於同等級信用債(3%-4%),能有效提升組合整體收益。另外,產品期限多集中在5-10年,與保險負債端(如壽險保單)長期性高度契合,緩解再投資壓力。且底層資產主要為租賃租金、應收賬款、基礎設施收益權等,與傳統股債相關性低,降低組合波動。
「保險版ABS以基礎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持,通過結構化設計,將風險與收益進行分層,為險資提供了風險可控、收益相對穩定的投資選擇。」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投資部副主任袁帥稱,從未來發展潛力來看,隨着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保險版ABS的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擴大。一方面,基礎資產的範圍可以不斷拓展,涵蓋更多領域和類型的資產,為險資提供更豐富的投資選擇。另一方面,結構化設計的創新可以提升產品吸引力和風險收益特徵,滿足不同險資機構的投資需求。
需特別指出的是,與交易所ABS不同,保險版ABS屬於「非標」業務,流動性比不上公開掛牌轉讓的交易所ABS。而據券商中國報道,有保險資管高管表示,希望能夠申請交易所ABS資格,不過目前監管尚未鬆口。自2023年10月,首批5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獲得試點資格,得以開展資產證券化(ABS)及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業務,此後再無其他險資獲得新的試點資格。
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理事會常務主席支培元認為,保險版ABS通過優先/次級分層設計,滿足險資對安全性和穩定收益的需求,且與實體經濟結合緊密,政策支持力度大。不過,其「非標」特性可能影響流動性,但頭部險企通過結構化設計(如優先級資金參與)有效隔離風險。
在投資方面,翟丹提出,險資在低利率與市場波動雙重壓力下,必須正視收益-風險-流動性的不可能三角。保險版ABS作為當前的重要工具,需在享受非標溢價的同時防範流動性陷阱。長期而言,唯有通過資產端多元化、負債端靈活化與運營端數字化,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穩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