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鵬曾五次推動的增程,終於落地了

華爾街見聞
11/11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柴旭晨

除了打開想象,給外界一些未來震撼的機器人,小鵬當前賺錢養家的業務還是汽車。

「今晚之後,小鵬就不僅僅是一家純電車公司了。」11月6日,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感慨道。

這句話一度被外界解讀出一絲失落。何小鵬解釋道,為了在公司內部推動增程項目立項,他前前後後「闖關」了整整五回,才終於成功落地。

去年小鵬科技日上,何小鵬宣佈小鵬正式進入增程賽道。一年後的如今,鯤鵬超級增程首發車型小鵬X9超級增程開啓預售,新車推出Max和Ultra兩個版本,預售價格分別為35萬元和37萬元。

具體來看,這款車兩個版本的區別主要是芯片數量的區別。在續航方面,X9超級增程配備63.3kWh超快充磷酸鐵鋰電池+60L油箱,實現綜合續航1602公里。補能方面,這款車依舊是運用5C+800V超充技術,充電12分鐘即可補能70%。

一定程度上,小鵬的增程轉折點發生在海外的加速。當前,小鵬已建成覆蓋近50國的275家門店網絡。銷量方面,今年1-9月其海外累計交付量達到29,706輛,同比增長超過125%。

但何小鵬在去海外考察時,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充電的不便,這可是「卡脖子」的痛點。也正是因為感受到了各地補能方式的差異,小鵬才決定進入增程。

何小鵬進一步介紹:「企業如果要走向全球市場,還需要一個新的補能方式,其中就包括增程式混動。另外,一輛車續航要做到1000公里以上,需要換純電之外的動力形式來實現。」

不過,這款車也並不是只針對海外市場的。何小鵬發現,即使在國內,純電車型補能相對方面,但小鵬在部分地方還是賣得不好,就是因為不夠因地制宜。

隨着X9超級增程版登臺,小鵬已在國內市場邁出雙動力戰略的第一步。另外,除了X9增程版,小鵬已規劃至少5款增程車型,涵蓋轎車與SUV,包括已經申報的P7+和G6的增程版本,預計將於2026年及2027年陸續推出。

在啱啱過去10月,小鵬的月交付量創下新高,繼續穩定在4萬輛的水平。而隨着增程的加入,小鵬的銷量有望爬上新的臺階。何小鵬透露,小鵬今年研發費用差不多100億元。這意味着,只有汽車業務足夠爭氣,為小鵬貢獻足夠的現金流,小鵬的整個生態才能循環起來。

從純電到增程,從汽車到機器人,小鵬正在重新定義自己的邊界,也在踏上新的難度。接下來,小鵬的增程就需要接受市場的考驗了。

以下是華爾街見聞等與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小鵬動力總成負責人顧捷的對話(在不影響原意的基礎上,經編輯):

問:用比較悲壯的方式(當場剪機器人)做自證,尤其看到機器人從你面前走過下臺的時候,看着非常辛酸,你當時的心情感受?

何小鵬:對我們來說,我們想做一個非常擬人的機器人,因為機器人是一個蠻新的事物。

大家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車到了今天,還在問新能源是不是足夠安全,自動駕駛是不是足夠安全,在做一個證明題。後來非常艱難地說服我們的機器人團隊,因為他們是不同意這樣做的,他們覺得那就是他們做的娃,養的娃。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還是想讓更多的朋友,讓不在這個行業的朋友們,他們能夠相信這個行業最終有可能做出不一樣的東西,相信中國的科技企業能夠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從來沒有做過測試,也不知道怎麼做。今天問他(顧捷)拿一把剪刀能夠剪開嗎?那個肌肉是非常結實的。當時大部分人都是反對的,但我還是覺得如果通過這樣一個方式,能夠讓機器人在中國實現更快的推動,我覺得是非常好的。

機器人在春晚表演之後,推動了全國所有機器人行業投資向前。這是一個讓所有機器人行業鼓舞人心的事情,然而,這個過程中肯定還有很多挑戰,但如果能讓1%的行業用戶、99%的非行業用戶都能夠有更多的信心,有更多的認知,最後能夠推動機器人行業向前發展,我覺得就是勝利。

顧捷:我想其實啱啱你的問題對我來說特別有感觸。機器人的動力系統,就是我們這個部門在開發的,應該說裏面零部件是很少對外展示的,第一代的IRON可以看到很多關節骨骼,第二代非常擬人,當然剪開的時候真的是很心痛。當然也是一個展示,它是一個真實的機器人,而且表現出來非常優雅的姿態,整個行走的過程非常優雅,我個人認為是一個準藝術品。但是我們要證明自己,不單單是技術自證,還要向受衆去證明它是一個真實的機器人,能夠走得這麼好,它是技術實力的展現。

小鵬告訴我的時候,我是有些無奈的。但是它還是走得很好,即使切開了皮膚、肌肉,它還是走得很優雅,我覺得這就夠了。

你在介紹X9增程時說了一句話:「小鵬從此以後不再是純電車企」,我從中解讀一點小小的抗拒情緒,不知道你內心是否還是有點排斥做增程車?

何小鵬:恰恰相反,我實際上推動了5次增程,第5次才成功。我2019年第一次推動小鵬做增程,因為我始終認為最終的技術要滿足於客戶,我自己覺得我們推了5次終於要出來了,有一句感慨。

問:小鵬X9增程版是不是會把更多的着力點放在海外?銷量增長的核心是什麼?內部來判斷四季度盈利目標是不是應該就已經差不多了?很多產品的量產的時間節點放在明年,是不是意味着還要設定明年全年盈利的目標?

何小鵬:小鵬汽車超級增程不光做全球,一樣在中國,大家看到中國的混動汽車在不同城市,在不同區域的分佈地圖就會知道,小鵬在很多區域原來銷售是比較欠缺的,因為我們沒有適合當地使用的車,所以我相信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超級增程都是有非常大的使用場景。

第二個關於盈利,我們對於四季度目標的實現正在穩健前行,不能表明態度,我們從來不會給明年明確的指引。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下,在過去的兩年加上今年,小鵬是用四個字來指引公司的綱領——行穩致遠。

在我全部重新思考未來的競爭、未來的科技,未來我們在這個市場上定位的時候,我們需要重打很多基礎,包括技術的基礎,產品的基礎,組織的基礎,全球化的基礎。所以只有走慢一點,把基礎做好一點,將來才能走得更遠,而不是追求某一年的更快速。

問:你覺得大電池增程技術路線有沒有一個邊際效應,平衡度到底在哪?是繼續把電池做大油箱做小,還是我們這個超級增程60配60是一個最優解?

何小鵬:第一,當我們的超級增程在年底或者在明年,有更大範圍銷售的時候,我們可以逐步瞭解用戶的行為,去揣測他的思考邏輯,因為用戶的行為不代表他真正的思考。

第二,中國和海外不一樣,我們最後做的大油箱,可以選擇加一點點油,10L油就可以幹很多的事情,平常可能不需要滿油。因為我去過新疆不止一次,我在新疆的時候特別期望我的車能開1000多公里,因為我在新疆加過油,每加一次油要4個小時,到一個加油站要很長時間,在加油站還要排很久隊。所以我在新疆開車的時候,一般不喜歡加油,就期望能不能開到特別特別長,這樣不浪費時間。所以我覺得各種場景下的需求真的是不太一樣,我認為大油箱可以給一個用戶的選擇可少可多。但是大電池是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今天小鵬這樣做的電池已經是非常合適了。適合是最美的,不一定代表最大。

小鵬增程動力系統的邊界是如何界定的?是否所有車型都將配備增程系統?機器人等業務未來將如何發展?是繼續通過孖展,或是讓整車業務盡力賺取更多現金流來支持其他領域的研發嗎?

顧捷:從技術角度而言,每臺車都具備既可做純電配置開發,也能做超級增程配置開發的能力。是否每臺車都進行這樣的開發,取決於我們對市場和車型的判斷。技術能力是具備的,只是按需開展。

何小鵬:第一,小鵬汽車今年研發費用差不多 100 億,這還不算飛行汽車,算上飛行汽車費用更高。這在中國民營企業研發投入中大概排 20 到 25 名。我個人認為,需要足夠的研發強度才能做出差異化的產品。

第二,小鵬與很多汽車廠商的研發有很大不同,我們很多研發費用花在軟件上,而非僅在硬件。硬件研發費用,如每年更新換代時的開模等,換下一代就基本沒了,軟件有繼承性,但今年大模型讓之前訓練的成果基本無用,軟件研發是試驗科學,很費錢。不過換個角度,軟件研發應實現平臺化或模塊化,這在硬件領域很標準,但在軟件領域沒有。

從我們生態體系看,顧捷既負責汽車動力,又負責機器人動力、飛行汽車動力和飛機動力;自動駕駛團隊既做汽車自動駕駛,也做機器人自動駕駛,已實現很強的模塊化,比如物理世界仿真模型,一開始就是這樣設計的。我認為,最多三年左右,軟件在物理 AI 世界裏的價值將真正顯現,目前還是萌芽期,還未真正看到效果。

我堅信,這場競爭的終局不只是硬件,硬件是核心基礎,但還需強大的軟件,而且不止軟硬件。

我們今年在這麼高研發費用的情況下實現了利潤情況,我相信明年、後年小鵬的收入和銷售規模會比今年有明顯提高,那時我們有能力支持更多發展。

大家要知道,我們真正的高研發投入大概從 2022 年以後纔開始,以前沒錢也沒膽投這麼多研發,雖然我們以前做了很久,但投的量很小,現在纔開始加速。我堅信要長期主義,要肯投研發,雖然會付出一些代價,但我覺得需要有企業這樣做。很多人說小鵬能不能先把一件事做好再做生態,這是我自己的重要判斷。其實對於未來戰略以及每個戰略的想法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反饋。

問:小鵬一直強調鯤鵬的增程技術得益於這十年在純電領域的開發積累,這種技術複用在咱們X9車型產品開發上,究竟帶來了多大的優勢?以及在成本控制還有供應鏈的管理方面,這個成本優勢又該如何體現在產品最終的定價上?

顧捷:我們在續航、能耗、電池以及超充這些方面所運用的技術和純電技術是相同的。這得益於我們所說的超級純電體系,它基於我們現有的所有核心關鍵零部件,像電芯、驅動系統、發電機系統、熱管理系統等,都與純電採用同一平臺。只有把純電的能耗控制好,才能在超級增程車型上實現同樣出色的續航表現,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基礎。

另外,關鍵零部件的平臺化也至關重要。我們所說的「一車雙能」,在平臺化方面能夠助力我們擴大生產規模。同時,擁有穩定的供應鏈體系可以確保實現規模效應。

問:關於今年四季度電池廠商的產能會是比較緊缺的狀態,大家都在搶電池,不管是三元鋰,還是磷酸鐵鋰,小鵬新增了增程車型,電池的需求變得會非常大,小鵬在生產這塊電池有沒有一些措施?X9的純電版之前已經在印尼生產,增程版什麼時候會在海外開始生產?

何小鵬:我只能說最近一兩週跟我們所有的電池廠商老闆都喝過酒了。

至於印尼,首先要解決的是印尼純電生產效率都滿足不了我們在印尼的交付需求,現在我們訂單可以在那裏生產11—12個月才能滿足這一個月的銷量的需求,我們已經非常的痛苦在做溝通,我們還沒有考慮那裏什麼時候進增程,先把純電解決,這是我們當前正在討論的話題。

問:我們看到增程市場已連續三個月下滑,趨勢非常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推出增程車型,對X9的整體銷量是否有大致預期?能達到怎樣的量級?從你的角度看,未來幾年增程市場的空間有多大?機會點在哪裏?

何小鵬:我不太關注最近幾個月的市場波動數據。你提到的下滑是事實,但這可能是短期波動。另一種可能是,整個市場都在期待「超級增程」——不僅是我們,其他已推出增程的公司也可能推出下一代產品。市場就像波浪,有起有伏。

我個人有不同感受,雖無明確邏輯支撐,但我認為未來燃油車用戶轉向超級增程或增程的可能性會更大。目前軟件在汽車中的功耗佔比還不高,一旦比例提升,燃油車的電力將無法支持高功耗需求——功耗未來會是大問題,就像如今手機上難以運行強大的本地AI,關鍵不在芯片,而在電力支持不足。

因此,我堅信超級增程將與燃油車形成明顯過渡。中國燃油車比例仍很高,海外一些國家更高,所以這是一個趨勢。這也是我們堅信超級增程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都仍佔相當比重的原因。

問:有行業觀點認為,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有本質區別,且L4級Robotaxi車內仍需司機是沒有意義的。小鵬將如何證僞這一觀點?

何小鵬:我認為這是一個選擇問題,無需證僞。這是對未來的不同看法,可能對也可能錯。我們相信自己的判斷——明年我們將推出三款Robotaxi,也相信Robot這樣的形態。

如果自動駕駛(或自動輔助駕駛)能做到一個月、三個月甚至六個月才需接管一次,任何Robot的需求都會非常高。但如果頻繁需要接管,則確實價值有限。技術的巨大變革若帶來體驗的顛覆,就有可能創造全新場景和需求,這正是我們在做的。沒有對錯,只是不同公司對不同美好願景的選擇。

問:看到IRON機器人以優雅步伐上臺、下臺,而杭州宇樹機器人的切片素材顯示其能跳街舞、打拳擊。普通觀衆是否會認為能跳街舞、打拳擊的機器人比能走路的更先進?目前評判具身智能玩家實力的標準是什麼?

何小鵬:這取決於針對什麼場景。小鵬想做的是高等級人形機器人。我昨天提到量產時強調,它需具備更高品質要求,且軟件應與硬件達到1:1平衡,而不是以硬件為核心。一個重要認知是:它不僅要全棧自研,更要跨域融合,才能將大腦、小腦、身體平衡與姿態協調統一。

這也是為什麼在2022年我們放棄了原來的四足或雙足強化學習路徑——該路徑可使部分關節表現良好,但無法讓全身82個關節協調運作。我們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不確定能否到達彼岸,但在最近科技日上分享,是因為我們在多條獨立線路上都看到了成功的可能性。

未來幾個月的挑戰在於能否將硬件與軟件完全集成,並在集成後實現內部快速OTA迭代。這個過程可能與其他機器人廠商不同。

問:如果未來P7等車型同時提供增程和純電版本,將面臨門店空間有限的現實問題。同一款車的純電和增程版該如何陳列?評判依據是什麼?按地區還是經銷商意願?銷售策略上,是希望同一銷售團隊同時銷售兩種能源形式,還是分開?這會給銷售體系帶來哪些挑戰?X9純電和增程的零部件的風控率是多少,是否會成為其他車型增程版的參考數值?

何小鵬:我們實行 「一車雙能」 策略——相同造型、內飾,不同能源形式。客戶可選擇純電或增程,感知基本一致。我們希望客戶以車型為選擇基準,而非能源形式。因此,銷售團隊不會按能源類型分工,而是統一銷售同一車型的所有版本。

顧捷:關鍵的零部件我們通用化率是很高的,而且很多的車身件也有相當的通用化率,至於具體的數據沒有辦法給出你直接的答案,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做好一車雙能平臺化的開發,是對整個製造供應鏈都是很有裨益的。

問:你覺得未來機器人跟飛行汽車哪個會成為小鵬新的業績提升點?從賺錢角度。

何小鵬:飛行汽車和機器人都會對我們商業化有價值,大家會看到飛行汽車肯定明年會量產,Robot會全力以赴,因為Robot的挑戰比飛行汽車還要高。我想強調小鵬的三條曲線,第一個是汽車,第二個是機器人,第三個是我們會把這兩個產品真正做到全球,這是我們期望的三條曲線,所以我相信機器人在未來也許如果從10-20年之間可能是現在全球汽車市場的2倍,是一個更加巨大的市場,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達它的轉折點,就像蘋果推出Iphone 4的時候,我們相信它會到達,我們在這裏面跑得稍微早一點,會繼續往前追。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