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電池獨角獸宣佈破產,曾估值160億

VC/PE/MA金融圈
11/10

一記警鐘。

作者 I 王露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電池老炮要倒閉了。

近日,德國電池企業BMZ宣佈申請破產保護,為歐洲本土電池產業的困境再添沉重一筆。

成立於1994年,BMZ被視為歐洲鋰電池先驅,業務始於從中國採購零部件組裝電池包,再賣給歐洲客戶。巔峯時期公司估值超20億歐元(約160億元人民幣),並雄心勃勃計劃建設德國首個大型鋰電池工廠。然而轉型收效甚微,隨着核心客戶流失,公司最終破產。

在此之前,歐洲電池明星企業Northvolt的隕落同樣令人唏噓。面對全球競爭,歐洲新能源產業優勢不再。正如最近歐美八位風險投資人來中國考察,深受震撼。

一家電池巨頭破產

曾估值160億

BMZ的故事起源於一位創業老炮。

1966年,Sven Bauer出生於德國東南部一個家境貧寒家庭。他從基層工人做起,一步步成長為工程師。1994年,因工作接觸到鋰電池,年輕的Bauer敏銳地認為這就是未來,果斷創立電池企業BMZ(意為電池組裝中心)。彼時正值石油主導的時代,他的選擇被許多人視為冒險甚至瘋狂。

起初,BMZ的商業模式清晰而務實:不自產電芯,而是從中國、韓國等地採購鋰離子電芯,再將其集成組裝成電池模組和系統,產品廣泛應用於電動自行車、園林工具及醫療設備等領域。

「我們在歐洲幾乎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Bauer稱公司是將鋰電池帶入歐洲的先驅。市場確實比他想象得還要大,BMZ一度成為亞洲電池最大買家,服務對象包括叉車製造商凱傲、醫療器械製造商飛利浦和園藝工具巨頭斯蒂爾等公司,為其提供從儲能電池研發、物流、零部件供應再到回收利用一站式定製服務。

野心逐漸顯露,BMZ開始押注自研電芯。早在2018年,BMZ收購電池電芯品牌TerraE,計劃以此為基礎,在2020年前建成德國本土首座大型鋰電池工廠。公司曾承諾在擴建第一個階段花費3億歐元以實現4 GWh產能,中期規劃達到8 GWh產能。

然而,理想未能照進現實。TerraE並未實現本土量產,如今其使用的電芯仍依賴亞洲一級供應商的生產線,主要產品是NMC/NCA及LFP類型電池,用於電動車電池系統的配套供應。

同時,公司戰略重心悄然轉移,從非動力領域向動力電池傾斜,聚焦商用車領域。BMZ開始為電動大巴製造商Eurabus供貨,並與戴姆勒客車部門簽下長期協議——據傳這是歐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電池供應合同之一。2021年,BMZ曾傳出IPO消息。彼時公司當年營收約為4億歐元,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電池系統製造商之一,估值達到了約20億歐元。

次年,私募股權機構SKion GmbH收購了BMZ 20%的股份。機構背後掌門人是寶馬汽車集團繼承人、德國女首富Susanne Klatten。她對BMZ寄予厚望,表示非常看好BMZ以及未來市場潛力,稱能源轉型的核心在於先進電池系統的突破與發展。

歷經數十年,BMZ在全球擁有超過2300名員工,子公司遍及中國深圳、美國、日本、波蘭等地。然而,就在看似穩步前行之際,危機悄然逼近——這個曾閃耀一時的電池帝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何隕落?

盛極而衰,轉折來得猝不及防。

直接原因是流動性危機。在一篇新聞稿裏,BMZ表示此舉是由於失去了一家儲能領域的主要客戶。該客戶流失導致公司揹負了沉重的財務負擔,包括法律糾紛和額外成本支出,最終引發了嚴重的流動性危機。

危機爆發前,BMZ曾試圖緊急自救。早在2024年,公司宣佈將在德國境內減員約20%,涉及約160個崗位,計劃總共削減640個職位。創始人Bauer解釋稱,「我們必須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這是一次生存轉型。否則,公司將難以為繼。」

但這些努力未能扭轉局勢。

事實上,動力電池產業研發建設週期長、前期資本需求大、技術門檻高,這意味着並非所有國家與企業都具備「自研自產」的能力。 儘管近年來BMZ大舉押注,但轉型成效有限,鉅額投入在市場需求波動與成本攀升的雙重壓力下,企業幾乎沒有緩衝空間。

直到上週,BMZ旗下兩家德國子公司因資不抵債申請自主保護,並獲當地法院批准。與此同時,母公司BMZ控股也因對這兩家公司承擔擔保責任,被迫同步申請破產保護。

目前,管理層正着手製定重組方案,計劃在破產程序完成後,將核心運營業務剝離至新的企業架構中。得益於股東提供的過渡性資金支持,公司表示現有客戶關係將得以維持,業務不會立即中斷。

一位德國汽車行業專家對此評價道:「那艘船已經駛離港口了。就像Northvolt的折戟一樣,歐洲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電動汽車電池產業的希望已然破滅。」 這句話道出了歐洲在新能源競爭中的尷尬處境。

這一幕似曾相識。

更早之前,歐洲最大動力電池公司Northvolt宣佈破產。成立於2016年,Northvolt有「歐洲寧德時代」之稱,不到8年孖展150億美元,是歐盟成立以來獲得孖展最多的創業公司高盛、大衆汽車等都曾重倉下注。

電池獨角獸相繼隕落無疑給歐洲新能源行業帶來沉重一擊。

一趟中國考察

VC反思:這些領域不用再投了

這一幕讓我們想起最近歐美VC的一趟中國考察。

「追趕沒有意義,遊戲已經結束了。」前不久,八位來自西方風投機構的投資人來到中國考察新能源產業,經歷了一場「認知海嘯」。

Kompas VC 合夥人、高盛前投資銀行家Talia Rafaeli坦言,出發前就已知曉中國在電池和能源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但親眼看見如此巨大的差距,讓人不禁懷疑歐美的競爭對手能否生存下去。她發出感慨:「每個人都應該做這樣一次旅行。」

「那不是想象中人聲鼎沸的工廠。」2150聯合創始人Jacob Bro面對寧德時代的全自動化生產線以及鈉離子電池量產路線圖時,反覆使用徒勞來形容當時的感受。無論是技術創新速度,還是量產交付能力,或是產業鏈佈局,中國在能源轉型方面都佔據了「全方位」的碾壓優勢。

從零開始複製並拍馬追上,幾乎不可能。這已不只是資金問題,而是系統性優勢的體現。考察結束回國後,這些投資人列了一張「不可投資清單」——正如德國風投機構Extantia Capital和Planet A Ventures雙雙表示,已決定不再投資電池製造等領域的西方初創企業,轉而尋求與中國企業在供應鏈上的合作。

他們認清了一個現實:全球清潔能源的競爭,早已不是差距的問題。當西方仍在政策辯論與監管博弈中徘徊時,中國已在全產業鏈的規模化上構建起完整的閉環。對歐美初創企業而言,真正的挑戰已不再是能否追上,而是沒有了入場資格。

多年前,曾毓羣就親自掛帥寧德時代出海業務,帶領團隊頻繁調研歐洲市場。過去五年間,寧德時代在歐洲從零起步,相繼在德國、匈牙利建廠,目前已佔據歐洲電池近半市場份額,是歐洲最大的電池供應商。

「如果(歐美)想要在電池領域趕上甚至超過中國,它們可能必須從教育着手。」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曾在媒體採訪中道破了關鍵,相比歐美國家,中國仍然有許多大學在從事電化學方面的研究,但相關專業在歐美並不受歡迎,這是中國擁有大量電池行業人才的原因。

正是一位位看似渺小的個體,改變了這場產業潮水的方向。

《VC/PE/MA金融圈》:做靠譜的金融人羣體。

匯聚風投、創投、私募、投行、併購、上市公司、產業集團等朋友。感謝高盛、摩根、紅杉、IDG、復星等數千家機構朋友的鼎力支持。

21世紀的競爭是信息的競爭,訂閱我們,佔領投資信息高地。

商務合作】專用通道:請點擊菜單欄或回覆1查看。

回覆 2 查看如何加入社羣(知識星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