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視覺中國
「以前買房是先上車再說,慢了就等於虧,現在可以慢慢挑,挑到真正合心意的纔出手。」 這是當下很多購房者的真實心態。
隨着我國房地產市場進入新階段,供求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住房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已成為普遍共識。大家想要的 「好房子」,不僅是鋼筋水泥的居所,更是包含優質戶型、舒適社區、完善服務的全週期居住體驗。
在這樣的市場變革中,貝殼 2025 年第三季度財報給出了清晰的轉型答卷。其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公司 Q3 實現淨收入 231 億元,同比增長 2.1%;總交易額(GTV)達 7367億元,基本盤穩固;經調整淨利潤 12.86 億元,盈利質量穩步。更值得關注的是,家裝、租賃等第二賽道居住延伸服務收入佔比已攀升至 45%,創歷史新高。
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深耕,從單一交易撮合升級為多元居住服務,貝殼的轉型之路,也是房地產下半場發展的重要觀察切片。
先把 「買房」 這件事做透
對消費者而言,無論需求如何升級,「買一套放心房」 始終是居住體驗的起點。在新房供應結構優化、二手房市場佔比提升的當下,貝殼沒有陷入 「拼成交規模」 的內卷,而是聚焦 「交易效率」 與 「服務保障」 兩大核心,把買房這件事的每個環節做深做透。
當下購房者的痛點早已不是 「沒房可選」,而是 「選房太耗時」「優質房源難甄別」,因此貝殼在優化供給上發力,通過完善服務網絡與技術創新,讓好房子主動找到對的人。
截至 Q3 末,貝殼平臺活躍門店達 5.9 萬家,活躍經紀人 47.15 萬人,服務網絡的深度與廣度持續拓展。更重要的是,平臺化協同效應顯著增強,非鏈家連接門店(貝聯)的 GTV 貢獻佔比持續提升,打破了不同品牌間的房源壁壘,這意味着消費者無論選擇哪個門店,都能接入全平臺的優質房源庫,無需在多家中介間反覆比價、篩選。
在存量房業務中,這種協同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績韌性。Q3 貝殼存量房 GTV 達 5056.4 億元,同比提升 5.8%,呈現跑贏同期二手房市場整體態勢。
而在新房領域,貝殼則聚焦 「好房子」 供給,前三季度新房 GTV 同比增長約 11%。針對低線城市居民的改善需求,貝殼試點 「B+」 輕運營模式,在確保真房源的基礎上,為更多城市房產經紀門店和經紀人提供系統能力,目前已在4城試點,計劃年底覆蓋超 30 個城市,讓縣域市場的消費者也能享受到與一線城市同等標準的選房體驗。
同時,技術賦能則讓匹配效率大幅提升。貝殼經紀人 AI 助手 「來客」 已實現 41.4 萬經紀人全覆蓋,能自動識別客戶核心需求,快速篩選符合條件的房源,並生成包含戶型亮點、周邊配套、性價比分析的智能報告。
今年年中在上海試點的 「房客分離」 機制更是實現了服務模式的革新:通過房源維護與客源開發的專業化分工,讓專屬經紀人專注維護房源真實性與時效性,另一批經紀人聚焦客戶需求匹配,形成 「好經紀人打造好房源、好房源吸引好客戶」 的正向循環。上海試點「房客分離」機制後,房源去化率由2.6%提升至3%以上。
買房是人生重大消費,「交易安全」 永遠是消費者的底線訴求。解決了 「找到好房子」 的效率問題後,貝殼深刻洞察這一點,開始構建行業領先的 「真保障」 服務體系。
目前貝殼已形成了包含 35 項服務承諾的完整保障矩陣,涵蓋 6 個平臺級承諾與 29 個品牌級承諾,從房源覈驗到資金安全,從交易流程到售後維權,實現全鏈路覆蓋。更重要的是,針對最受關注的房款安全問題,貝殼打造了 「專業把關、資金監控、智能風控、平臺兜底」 四重防護網。通過銀行專戶存管、交易節點實時監控、AI 識別異常交易等多重措施,將房款損失概率控制在 0.006% 的極低水平,相當於十萬分之一的風險發生率。
做深多元居住,抵禦市場波動
如果說 「買對房」 是居住體驗的起點,那麼 「住得好」 纔是長期需求的核心。在房地產市場從增量時代邁向存量時代的轉型期,單一業務結構難以抵禦市場波動。貝殼以 「一體三翼」 戰略為核心,構建起覆蓋房產交易、家裝家居、房屋租賃、貝好家等的多元居住服務生態,既精準承接了消費者從 「住有所居」 到 「住有優居」 的需求升級,也為自身搭建了更具彈性的業務架構。
貝殼的多元業務精準捕捉了不同羣體的居住需求:
針對改善型羣體對 「住得好」 的核心訴求,貝殼以 「產品化 + 數字化」 重構家裝邏輯。Q3家裝家居業務收入 43 億元,利潤率 32.0%,同比提升 0.8 個百分點,成為多元業務中的重要增長極。
旗下整裝品牌推出 「產品化樣板房」,消費者所見樣板間效果即最終交付標準,避免了「賣家秀和買家秀天差地別」的困擾。在北京,整裝精品館的到店轉化率顯著高於傳統裝修門店,印證了這種模式的受歡迎程度。
為保障資金安全,「整裝資金存管」 落地 30 餘城、服務超 2 萬家庭,以 「專款專戶、節點解凍」 規避 「錢付活停」 風險;供應鏈集採品類擴至 13 種,部分採購單價下降,優化性價比與盈利結構;HomeSaaS 平臺通過 BIM 技術與 AI 攝像頭,讓消費者手機可查施工及材料明細,契合 「老房改好房」 政策。
針對年輕人與新市民的租賃剛需,貝殼以 「線上化 + AI」 破解行業非標痛點。Q3 租賃收入達 57.3 億元,同比增45.3%,在管房源超 66 萬套,且實現城市層面扣除總部費用前盈利。
在收房環節,AI 通過網格化管理 1 分鐘模擬 9 萬種人員配置方案,寧波試點區域人員投入減少 10% 但收房規模上漲10%;出房環節,AI 動態調價縮短空置週期,累計去化託管房源 35 萬套,佔全部外展房源的 73.5%,年節省成本超 1 億元;租客端,「新青年計劃」 減免押金、支持月付,「公積金直付房租」 服務覆蓋北京、濟南等城市,參與人員超4000 人,再加上明確的維修響應與押金返還機制,有效解決 「租房難、退押難」 問題,進一步鞏固用戶粘性。
若說家裝、租賃是後端承接,貝好家則從源頭定義 「好房子」。針對開發商精準開發需求,貝好家通過數據驅動打通「居住需求 - 產品設計」 鏈路。
依託貝殼新房、二手、潛客等多維度數據,構建需求模型,通過分析海量用戶數據,貝殼發現:年輕人偏好小而精戶型與智能配置、有孩家庭關注學區與通透性、老年羣體重視無障礙設計與醫療配套。貝殼將真實需求反饋給開發商,讓房屋設計從 「開發商主導」 轉向 「用戶需求主導」。
截至 2025 年 10 月底,貝好家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落地 17 個項目,覆蓋剛需、改善等多個產品線,實現 「新房子建成好房子」 的初期目標。這種需求前置模式,既幫助開發商提升去化效率、降低市場誤判風險,也讓消費者買到真正契合生活需求的房子,從源頭提升居住體驗,為多元服務生態提供前端支撐。
總的來看,「交易 + 延伸服務」 的多元邏輯十分清晰:核心房產交易業務為家裝、租賃提供天然流量入口,反之,家裝、租賃業務又拉長了服務週期,讓用戶與平臺的連接從 「一次性交易」 轉向 「長期陪伴」。這種雙向聯動不僅強化了用戶對平臺的信賴,更讓整體業務架構具備了更強的市場適應力。
其中優勢從財務數據中可見一斑,Q3 貝殼非房產交易業務淨收入佔比已達 45%,其中家裝、租賃兩大核心延伸業務利潤貢獻佔比創新高。憑藉非房業務的快速成長與各板塊協同效應,貝殼得以在行業調整期獲得穩定增長支撐,持續增強抗週期能力。
當人們對 「家」 的期待不再侷限於物理空間,更包含社區溫度、服務便捷度與生活品質感,當行業發展從 「快速成交」 轉向 「長期價值創造」,貝殼的轉型不是被動應對,而是主動擁抱變化。
說到底,這種轉型其實很簡單:不再把 「賣房子」 當成終點,而是以 「住得好」 為核心,把服務延伸到買房、裝修、租房的全週期。貝殼用財報數據證明,這種 「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 的轉型是成功的 —— 既穩住了基本盤,又打開了新增長空間。
如今的貝殼,早已不是一家單純的房產交易公司,而是真正的居住服務企業。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