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泰國封殺電商低價進口,1泰銖起徵點「掀翻」小賣家飯碗
作者:豐豐
來源:東南亞電商觀察
題圖來源 | pexels
泰國還是對小額關稅豁免動手了。
近日泰國海關宣佈,從 2026 年 1 月 1 日開始,將對通過網絡平臺訂購的進口商品統一徵收關稅,即便是進口價僅 1 泰銖的最低限度商品,也將不再享受免稅待遇。
此次政策影響範圍直指 Shopee、Lazada、TikTok Shop 等核心電商平臺,關稅疊加增值稅賣家承擔的稅費或將高達 17%。
免稅紅利在泰國「劇終」
泰國對價格低於 1500 泰銖進口商品給予的關稅豁免走向終結,也意味着電商免稅紅利窗口即將關閉。
外媒報道,海關總署計劃於 11 月 7 日與 Shopee、Lazada 當面溝通,並強制要求平臺申報產品數量、價值、應繳稅費等詳細數據,配合產品合規檢查,全面下架電子煙等禁止進口品類,該部門還警告不配合的平臺可能會面臨貨物清關延誤。
泰國海關總署署長 Phantong 稱,這是政府基於「Quick Big Win」(快速致勝)框架下提出的。「Quick Big Win」目標在於通過短期見效的措施提振泰國經濟,而此次關稅政策調整,預計將為泰國帶來約 30 億泰銖的額外稅收,無疑是這一框架下的重要創收舉措。
對於取消進口關稅豁免,泰國本土企業是樂見其成的。泰國電商專家甚至建議應該效仿印度尼西亞的模式,禁止在網絡平臺上銷售價格低於 100 美元的進口產品,以保護本地生產商並提高進口產品標準。
圖源:insideretail
隨後,專家們提出的諸多限制性建議更是直戳跨境賣家的命門。他們呼籲海關部門直接打通電子商務平臺建立數字系統,消費者在結賬環節一次性支付完稅後交貨(DDP)相關費用,避免產生額外結算。
不光如此,專家們還想「一刀切」規範市場:認為電商平臺應該干預賣家定價,並禁止銷售自有品牌產品,甚至提出「掐斷」社交電商運營商獨立的支付系統。
目前這些提議尚未得到泰國當局的明確回應與採納,但已然知悉的是,這次泰國海關對免稅政策的態度十分強硬:現有的低價進口免稅政策將於 2025 年 12 月 31 日到期,且絕不延長,徹底斷絕了政策鬆動的可能。
矛頭直指「中國進口」
而讓泰國當局如此堅決的現實因素,主要來自於整頓行業亂象的現實緊迫性。
在公告中,海關總署署長 Phantong 控訴大量直接從海外購買的免稅商品湧入泰國國內市場,不僅沒有為國家創造價值,還對通過正規渠道進口的國內貿易商造成了不公平競爭。並且,由於缺乏對這些產品標準的檢驗,大量廉價劣質產品充斥市場,嚴重損害了國內生產商的利益。
近期頻繁披露的相關新聞佐證了這一點。
本月初,泰國海關在一批來自中國的走私集裝箱中,成功查獲 18175 件侵犯知識產權的商品,涵蓋假冒奢侈時尚單品、盜版鞋履、水杯及移動電源等品類,涉案總價值高達 1.59 億泰銖。而就在此次查獲行動之前,該部集中銷燬了此前在泰國各地海關口岸攔截的侵權商品,總價值約 6000 萬泰銖。
監管手段也在不斷迭代升級。近日,泰國工業部通過 AI 檢測系統對電商平臺開展 24 小時監控,精準鎖定非法產品的流通線索後,由副部長率隊突襲北欖府某運輸公司倉庫,當場查扣 4068 件未取得 TIS 認證的非法電器,涉案價值超 630 萬泰銖。
隨着泰國電商市場強勁增長,違規商品氾濫的情況其實積弊已久,但此次突然集中發力整治,有不少賣家推測,其核心矛頭恐怕指向持續進入當地市場的中國進口商品。
結合泰國對市場變化的持續政策回應,這樣的推測有着充分的現實依據。在中國商品為避開美國高關稅、紛紛轉向包括泰國在內的東南亞市場背景下,泰國新任工業部長一上任便明確表態,將「應對大量中國進口商品持續湧入」列為部門首要任務之一。
事實上,為管控這一趨勢,泰國於去年 7 月就先一步對豁免政策「砍半」,開始對價值低於 1500 泰銖的進口商品徵收增值稅,無論價值多少,均需繳納 7% 的增值稅 。而這一調整直接為泰國增創 20 億泰銖的收入。
但即便如此,違規進口的規模仍超出預期。據外媒報道,去年通過快速清關進入泰國的包裹數量超 1.5 億個,總價值突破 12.88 億美元,驚人的數額也為今日的關稅政策調整埋下伏筆。
低門檻生意被掀桌
新政執行前的窗口期,或許讓部分賣家心存觀望僥倖,但一旦電商免稅時代終結,泰國電商市場可以說將從結算流程、運營模式到競爭規則經歷一場大洗牌,賣家過去的那套賺錢邏輯,也將走到終點:
低價、直郵賣家躺槍
關稅直接抬高進口成本,疊加增值稅、認證費等合規支出,再加上透明化結算壓縮了隱性成本操作空間,原本薄利的低價商品可能陷入「賣即虧」的困境。同時,為了應對稅改,賣家可能還需要增加本地庫存、優化運輸路線等,這對長期依賴直郵模式的賣家而言,無疑是額外的資金與運營負擔。
備貨多了虧、少了斷
成本陡增後,賣家不得不減少低價商品的庫存備貨,但極易陷入「少備貨怕斷貨、多備貨壓成本」的兩難。更棘手的是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疊加高週轉運營,會進一步佔用現金流,影響正常運營週轉。
客戶遭本土賣家截胡
一旦關稅被納入售價,低價商品的免稅優勢就不復存在。商品總價應聲而漲,消費者為規避這筆額外進口稅,會偏向選擇本土商品或本地賣家的產品,客戶被大量分流。
圖源:Reddit
如今內有持續上漲的平臺佣金,外有層層疊加的認證、稅費等合規成本,隱性支出不斷攀升。監管層層加碼,合規要求越來越細,「低門檻賺快錢」的理想階段早已一去不返,賣家要在重重挑戰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每一步都必須走得格外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