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艾青山
編輯| 劉漁
泡泡瑪特爆出重大輿情。
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在11月6日晚,泡泡瑪特官方直播間在推介新品DIMOO「新生日記」掛鏈盲盒時,似乎工作人員沒有注意到已經在進行直播,開始「口無遮攔」:
一名直播間的工作人員脫口稱「這東西賣79確實有點貴」,另一人隨即回應「沒事,會有人買單的」。
這個直播片段被截取傳播後,迅速引發輿論熱議,相關話題次日登頂微博熱搜。
泡泡瑪特方面在當晚即回應稱已啓動內部覈查,且明確表示「不會開除涉事員工」,但內部員工的「吐槽」,顯然也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
據報道,直播間涉事的產品為DIMOO新生日記系列掛鏈盲盒,單價79元,整盒474元,包含6個常規款與1個隱藏款,抽中概率分別為1:6與1:72。
或許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這兩位直播間員工其實並不是「79元產品」的目標受衆,而還有大把用戶會進行買單,員工與客戶之間只是無法共情而已。就像月薪三千的時尚雜誌小編,在教月薪三萬的中產貴婦們買奢侈品一個道理,本質上是難以共情的。
或許也是受輿情影響,泡泡瑪特11月7日股價出現大跌。
另外,其實就在直播風波前兩日,泡泡瑪特旗下SKULLPANDA餐桌系列因多款產品出現「POP MAET」錯印,被一些消費者吐槽。如今,該批涉事商品已全面下架,並啓動召回與換貨流程。
如果往大了說,這一系列事件暴露出泡泡瑪特在高速擴張中的管理短板——直播間的失言並非簡單的口誤,而反映出一線員工對產品定價策略的認知落差。也就是說,泡泡瑪特的定價策略其實沒有說服員工認同。
當內部人員公開質疑79元掛鏈的價格合理性時,實質上動搖了品牌長期以來構建的「價值共識」。消費者購買的不僅是實體商品,更是圍繞IP衍生的情感聯結與身份認同。
一旦這種「情緒價值」的聯結被企業自身的話語消解,便極易引發「被割韭菜」的集體情緒反彈。
不過另一方面,泡泡瑪特的財務表現卻一直非常亮眼。
根據泡泡瑪特10月21日發佈的業績預告,第三季度整體收入同比增長245%至250%,其中中國市場收入增長185%至190%,海外市場增幅高達365%至370%。
從細分區域來看,美洲市場同比增速達1265%至1270%,歐洲及其他地區增長735%至740%,顯示出全球化戰略的初步成效。
渠道方面,線上收入同比增長300%至305%,顯著高於線下130%至135%的增幅,反映出數字營銷與電商平臺已成為增長主引擎。
從IP貢獻看,DIMOO作為泡泡瑪特旗下第五大藝術家IP,中報顯示,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11.05億元,佔總營收8%。得物App數據顯示,其「新生日記」系列上線後迅速售罄,隱藏款在二級市場維持穩定溢價,顯示核心用戶羣體仍具較強購買力。
此外,Labubu、CRYBABY等頭部IP通過定期補貨策略,逐步緩解了此前「一娃難求」的非理性炒作現象。以Labubu 4.0為例,2025年9月至11月間經歷三次補貨,每次均伴隨隱藏款價格回調,市場正趨於供需平衡。
但自2025年8月底以來,泡泡瑪特股價累計下跌超35%,市值回落至2800億港元左右。創始人王寧於2024年10月減持2170萬股,均價71.98港元,套現約15.62億港元。
據《福布斯》2025年6月實時富豪榜統計,王寧身家達20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67億元),已躍居河南首富。
當泡泡瑪特業績持續衝高,大衆對潮玩行業也開始重新審視,我們預計,泡泡瑪特將來的挑戰恐怕遠不止輿情這麼簡單。
從根本上說,泡泡瑪特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將短期增長轉化為可持續的品牌信任。潮玩行業的本質是情緒消費,其商業模式依賴於對Z世代情感需求的精準捕捉。但若產品無法匹配價格預期,消費者恐怕也會重新選擇。
可以發現,不少曾經被認為無懈可擊的消費商業邏輯在當下這個環境中都在受到挑戰,比如說誰能想到被「金融產品化」的茅臺都能跌倒1600元以下呢?消費行業可能真的在進行一場大洗牌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