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躍亭:小米和我們根本沒有可比之處。
出品 | 首席財經觀察 作者 | 松濤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商業世界的潮起潮落,莫過於此。
賈躍亭回憶起樂視的巔峯時期,放言道:「小米在我們面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彼時的樂視以「生態化反」為旗,試圖構建一個無所不包的商業帝國。從視頻內容到超級電視,從智能手機到智能汽車,樂視的版圖極速擴展。
而同一時期的小米,正經歷成長的陣痛,手機銷量未達預期,陷入戰略調整期。在樂視耀眼的光環下,彼時的小米似乎的確與它不在一個維度。
然而,十年轉瞬,格局已徹底顛覆。
曾經高呼「矇眼狂奔」「為夢想窒息」的樂視,終因資金斷裂、戰略失衡而崩塌。賈躍亭最終也滯留美國,只留一句「下週回國」的空言。
在這樣的情況下,賈躍亭突然「口出狂言」,強調自己過往的技術成就。這番「下戰書」式言論,不免讓人猜測,他是又有什麼新想法了?

賈躍亭:小米和樂視沒有任何可比之處
近日,有博主在社交平臺發佈了一則視頻。視頻中,賈躍亭表示:「(當年)小米在我們面前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圖源:抖音在賈躍亭看來,樂視當初的崩塌並非因為產品、技術或用戶不足。相反,他認為樂視的產品在全球範圍內都極具競爭力,甚至開創了不少獨一無二的技術。
對於賈躍亭的這番言論,網絡上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聲音。
有樂視手機和電視的用戶現身說法,表示當年樂視的產品確實很不錯,對賈躍亭的說法給予了認可。
圖源:抖音然而,更多人對其說法產生了質疑。畢竟,樂視的輝煌早已成為過去式。如今,賈躍亭本人也長期滯留美國,當年留下的那句「下週回國」的承諾,也變成了網友的談資。
在這樣的情況下,賈躍亭的這番言論遭到了網友的嘲諷。有網友表示:「死鴨子嘴硬。」也有網友繼續用「下週回國」的梗調侃賈躍亭。
圖源:微博這並不是賈躍亭第一次公開評價小米。
2024年4月1日,賈躍亭在社交平臺發文,表示:「小米汽車的首次發佈非常成功,體現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近幾年的日臻成熟和中國製造體價比的巨大優勢。小米造車的執行力和營銷能力誠然值得讚好,但是,山寨文化、走捷徑模式和follower思維卻被很多人奉為圭臬,令人擔憂。」
圖源:微博從賈躍亭的發言中,不難看出他對小米造車模式的不滿。在他看來,小米這樣的造車模式是沒有益處的。
「價值觀決定了天花板,對標、抄襲和淺層次的創新無法帶來根本性的技術變革和基礎科技超越」賈躍亭說。
但對於賈躍亭的發言,相當一部分大衆依舊秉持着質疑和嘲諷的態度。
從網絡輿論來看,賈躍亭在大衆心裏的形象早已不如當年,甚至頗有跌入谷底的意味。對於賈躍亭的話,大衆始終保持質疑。甚至有網友直言賈躍亭是騙子,「他的話只能信1%。」
這顯然與其過往的所作所為有關。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樂視長達十年的財務造假事件。時任樂視董事長的賈躍亭難辭其咎,被認定為組織、策劃、領導財務造假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因此被處以鉅額罰款並終身證券市場禁入。
2015年,賈躍亭減持樂視網股票,以「借款」為由,承諾將其所得全部借給公司作為營運資金使用。事實上,賈躍亭減持後獲得的26億資金,僅有約6.3億元留在了樂視網,其餘大部分資金都被轉移至其控制的其他賬戶。
2017年,賈躍亭赴美造車,留下一句「下週回國」。時至今日,這句「下週回國」仍未被兌現。
在美國造車的賈躍亭和他的FF同樣面臨欺詐調查,這也使得他的「造車夢」被大衆視為一個泡沫。
總而言之,賈躍亭從昔日的「創業英雄」到如今被許多人稱為「騙子」,並非源於單一事件,而是其長期、多方面的失信、造假和承諾落空共同導致的結果。
這也是為何,當賈躍亭回憶當年樂視輝煌的時候,收穫到的批評遠多於讚美。
從另一方面看,小米如今發展勢頭強勁,早已成功躋身世界500強企業。這與樂視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在這種反差之下,不少人認為賈躍亭的言論缺乏足夠說服力,甚至有些脫離現實。
十年過去,這幅商業棋盤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樂視的結局,只令大衆留下一片唏噓。
只是賈躍亭未來還會有怎樣的動向,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樂視和小米的「道不同」
樂視與小米的命運交織,生動詮釋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商業規律。
早期,樂視憑藉着視頻起家,通過大量購入版權來維護自己的既有生態。
2010年,樂視網成功在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視頻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此時的樂視開始向上遊內容產業延伸,例如成立樂視影業、收購花兒影視等,以加強內容自制能力。
2012年,樂視首次明確提出「樂視生態」概念,即「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模式。三年後,賈躍亭提出的「生態化反」正是對這一生態模式的延續。
短短几年裏,樂視迅速向其他領域擴展。
2013年,樂視推出超級電視,以高性價比和捆綁會員服務的模式,迅速佔領了相當一部分智能電視市場;2015年,樂視進入智能手機領域,試圖複製超級電視的「硬件負利」模式;同年,樂視宣佈進軍智能汽車領域,啓動「SEE計劃」,對標特斯拉。
在此期間,樂視還陸續拓展了樂視體育、樂視雲、樂視金融等子生態,形成了七大生態業務並行的格局。
彼時的樂視氣勢如虹,成績斐然。2016年,樂視網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超級電視在「919樂迷節」曾創下單日銷量超86萬臺的紀錄。
誰也沒想到,短短時間內這座大廈就開始傾倒,從巔峯跌至谷底。
賈躍亭在內部公開信中表示,由於擴張節奏過快,公司的資金和資源面臨巨大壓力,樂視的危機一步步加深。
相較於樂視的極速擴張,小米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深耕手機行業。或許正因為如此,小米才能在樂視陷入危機時,依舊持續發展,走到今天這個位置。
如今賈躍亭公開表示,當年樂視的產品遠超小米,這一點或許沒有錯,畢竟當年的樂視風光無比。從當時的市場數據來看,樂視的產品確實獲得了高度認可。
但還是那句話,商場如戰場,局勢瞬息萬變,成王敗寇並非一時可論。
樂視的坍塌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商業的成功終究要回歸本質。它警示我們,一時的資本泡沫終將散去,企業的根基在於健康的現金流、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以及對戰略節奏的精準把控。 任何脫離用戶價值與商業常識的盲目擴張,無論故事多麼動聽,都難逃市場的最終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