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
連續幾期的首席視點一直聚焦在傳統產業上,強調投資的對稱性,並指出傳統產業的投資路徑不僅僅是「價廉」更需要「物美」。新舊是無法截然分開的,融合纔是王道。本期首席視點側重從宏觀、產業與策略視角給投資者提供建議,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則:
1)幫助客戶深入剖析紛紜複雜的信息,並提出獨立性的見解。
2)從社會學視角進行分析,主觀的價值判斷偏多,而資本市場需要的是從經濟學視角進行的判斷。
3)給出的結論應該是直接的,分析最可能的情景假定,而對一些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景加以摒棄。
4)要幫助客戶減少分析的成本,提高決斷的效率。
儘管目前價格的變化是微小的,微小的變化卻對近期市場起着重要的指向性的作用。
一、市場回顧:傳統行業繼續修復
周度數據看,市場還是延續了「老登」煥發青春的態勢。北證50跌幅最大,上證50、滬深300雖然漲幅不高,但仍然排在前列。從本週一的市場走勢看,投資者仍然漠視已經調整許久的科技成長。當全球投資者在考慮AI是否存在泡沫時,國內的小成本大模型馬上要攻破奧特曼「算力護城河」的歡呼聲也被淹沒。對資本市場在演繹科技發展模仿應用重於原始創新方面,當前投資者興趣不大,何種緣故值得深入思考。從A股權益走勢看,電力設備、煤炭、石油石化、鋼鐵、基礎化工漲幅靠前,計算機、美容護理居後。


資料來源:WIND 創金合信基金
二、市場期待政策的短期調整和制度的長期變革
2025年10月的總量數據喜憂參半,不僅如此,政府本年度GDP增長5%的目標基本能夠完成,短期政策刺激的動力不足。從資產配置最重要的兩大基礎因子看,經濟增長和政策刺激對風險資產都不抱有友好的態度。
另兩大基礎因子如何呢?一個是流動性因子,一個是通貨膨脹因子。從流動性來看,聯儲局降息後我們並沒有跟隨,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略有抬升,但變化不大。支持中國資產重估的人民幣兌美元並未出現明顯的升值,十五五規劃也明確了人民幣匯率要保持穩定。從這個因子看,風險資產的定價模型提示我們要謹慎為之。反而從較好反映風險溢價的花旗意外指數看,中國風險資產的定價支持力度比過去一個月要強,這是否意味着投資者又在期待政策的進一步刺激呢?
這種期待並不是異想天開,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精神看,短期的政策調整和長期的制度變革都是決策者明確告訴市場的。我們估計12月的中央經濟會議上會有較為清晰的政策安排,目前在準備期,投資者需要深刻理解四中全會的精神才能對未來的政策融會貫通。
三、價格因子發出積極的信號
通貨膨脹因子這幾年在資產配置的工作中基本是被善意忽視的。因有效需求不足,價格較長一段時間低迷,一些投資者按極度悲觀的市場預期進行配置,在政府強有力的供給側調整和需求側刺激的雙重作用下,這一預期被大大扭轉。最新公佈的10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和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進一步鞏固了政策調整的效果,投資者的預期明顯變化。
1、物價變動對預期的積極作用
一般認為,物價變動的本質是貨幣、需求與生產的動態適配結果,其基本邏輯如下:
第一,物價並非單純由貨幣供應量決定,而是貨幣注入方式與生產結構、真實需求的適配結果。低迷的物價多源於貨幣供應滯後於生產增長,或需求暫時收縮導致的相對價格調整;溫和上升則是貨幣與生產、需求恢復均衡的信號,而非單純的貨幣超發。
第二,物價低迷時,消費者預期物價持續下跌,傾向延遲消費、增加持幣。生產者因產品售價與利潤收縮,不願投資擴產,甚至收縮生產規模,導致生產結構僵化,真實需求與生產進一步脫節。
第三,溫和物價上升的積極意義在於修復市場預期。溫和上升並非通脹風險,而是需求回暖與貨幣適配的良性信號。消費者預期物價不再下跌,恢復正常消費節奏;生產者預期利潤穩定回升,聚焦真實需求重啓投資、優化生產結構,推動生產與需求重新匹配。
第四,政策的重心在於避免物價大幅波動。價格的扭曲會誤導市場預期。只有溫和、穩定的物價變動,才能讓市場主體準確判斷真實需求,引導資源向高效生產領域配置,維持經濟的可持續運轉。
2、物價發出積極的信號
2025年10月,CPI和PPI數據呈現出積極的變化態勢。兩大指數變動體現生產端與消費端的良性呼應,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與消費潛力釋放形成合力,物價運行向均衡區間收斂,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關鍵價格信號支撐。
一是CPI環比漲幅擴大,同比由降轉升。10月份,CPI環比上漲0.2%,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且略高於季節性水平。同比由上月下降0.3%轉為上漲0.2%。其中,食品價格下降2.9%,降幅比上月收窄1.5個百分點;能源價格下降2.4%,降幅也有所收窄。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1.2%,漲幅連續第6個月擴大,為2024年3月以來最高。這表明擴內需等政策措施持續顯效,疊加國慶、中秋長假帶動,消費市場有所回暖,消費者需求逐步釋放。
二是PPI環比由平轉漲,同比降幅繼續收窄。PPI環比由上月持平轉為上漲0.1%,為年內首次上漲。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收窄0.2個百分點,連續第3個月收窄。一方面,重點行業產能治理持續推進,相關行業價格同比降幅收窄;另一方面,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和消費潛力有序釋放,帶動相關行業價格同比上漲。這顯示出國內部分行業供需關係改善,工業生產領域呈現出積極的變化,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有所好轉。
責任編輯:江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