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破除新能源車維修的圍城陷阱?

Tech星球
11/10

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街頭巷尾的常見出行工具,其售後維修的「天價」痛點,卻始終如影隨形。

2022年時,一位極星2雙電機長續航版車主發生事故後,車輛電池組及外部部件受損,送去檢修時,4S店表示大燈與底盤件受損,電池板向內凹陷。

令車主始料未及的是,4S店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更換整個電池組,報價高達54萬元。這一費用不僅遠超車輛33.8萬元的官方指導價,更比車主24.9萬元的實際開票金額高出一倍多,「修比買貴」的荒誕現實讓車主陷入兩難。

3年時間過去,新能源汽車維修貴的頑疾卻並未得到根治,甚至在車主們的日常使用中愈發凸顯。

一位特斯拉Model Y車主的遭遇頗具代表性:車輛在追尾事故中僅後備箱門出現食指長度的凹陷,售後告知需整體更換車門,最終維修費用接近兩萬元。另一位提車4天便發生剮蹭的小鵬車主,僅僅是噴漆費用,就花費超過了4000元。

如今「天價維修」的隱憂,正悄悄侵蝕着新能源汽車的出行體驗。本應是便捷省心的選擇,卻因 「小傷大修、能換不修」的模式,讓不少車主陷入了「買得起,但修不起」的困境。

看似划算的買車選擇,藏着「修不起」的暗坑

新能源汽車的持續降價,讓越來越多人能輕鬆成為「有車族」。

據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最新發布的數據,2025年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均價首次跌破16萬元大關,降至15.8萬元,較去年同期的17.2萬元下降超過8%。部分入門級純電動車型更是起售價不到10萬元。

持續走低的價格,讓新能源車成為不少家庭的代步*,市場滲透率不斷攀升。10月13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發布數據顯示,9月新能源車在國內總體乘用車市場的零售滲透率已達57.8%。

很多人當初選擇買新能源車,正是看中其「省錢」的標籤。

一位新能源車主稱,他買車前瞭解到,相比燃油車,新能源車常規保養僅需檢查電池、電機狀態,更換空調濾芯等,費用大幅降低;而且日常充電成本遠低於加油開銷,長期使用下來能省不少錢。

但這份「省錢」體驗,在車輛出現故障或事故時,很容易崩塌。當初靠保養、充電省下的錢,面對一次維修支出往往杯水車薪,不少車主直言「買得起車、修不起車」,當初省下的保養費,根本抵不上一次維修的支出。

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有大量車主分享了自己「天價維修」經歷。

一位極狐車主分享,車輛僅因剮蹭導致底盤輕微凹陷,4S店便無法單獨更換底板,直接報價1.85萬元更換整個電池總成。一位新能源維修售後從業者解釋稱,核心部件的維修判斷相對嚴苛,即便表面傷痕不重,也可能因潛在風險被要求整體更換。

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2024年發佈的研究結果顯示,59款純電新能源樣本車型中,動力電池包單件零整比均值高達50.96%。這意味着,消費者若需更換車輛電池包,僅這一項支出就接近整車市場售價的一半,「換電池堪比換車」的說法並非誇張。

但即便不涉及電池等核心部件,小故障的維修費用也遠超車主預期,還讓車主陷入兩難。

一位特斯拉車主告訴Tech星球,車門僅被刮壞一小塊,4S店以「車門材質無法直接修復」為由,要求整體更換車門,加上工時費總花費近1萬元;第三方修理廠雖稱可修復,但他又擔心會出現噴漆色差、外觀不規整等問題,糾結之下只能承擔高額費用。

看似省錢的新能源出行,終究還是在售後維修上,給車主們上了「昂貴的一課」。

新能源維修圍城:第三方不敢修,車主不敢選

「維修貴的核心原因,在於大部分4S店只換不修」,一位新能源汽車維修從業者稱。

但「只換不修」能成為新能源車維修行業的潛規則,核心在於主機廠的*權限壟斷,以及第三方修理廠面臨的多重困境,兩者相互作用,最終維修成本壓力到了車主身上。

上述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直營/4S店之所以執着於「換件優先」,本質是出於效率與責任兩個方面的考量。

對於承接大量訂單的官方售後而言,更換原廠配件無需複雜診斷和維修工藝,能*程度提升週轉。更關鍵的是,使用原廠配件可將維修後的安全責任轉移給主機廠或零部件供應商,無需自身承擔後續風險,這成為官方售後的「安全選擇」。

今年3月1日實施的《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性能檢驗規程》,對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的安全檢驗設立了嚴格國家標準,尤其將動力蓄電池和電氣安全列為必檢項。高標準的安全要求,讓官方售後更傾向於通過「整體更換」規避維修後的合規風險,畢竟核心部件哪怕輕微損傷,都可能觸發安全隱患,而換件是最直接的免責方式。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變革,進一步放大了主機廠的權限優勢,也給第三方修理廠設下了難以逾越的壁壘。

與燃油車不同,新能源車的核心在於「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其軟件層面的複雜度遠超傳統機械結構。

北京地區一位汽修從業者告訴Tech星球,新能源車輛的故障診斷、部件匹配、系統激活等,都依賴主機廠專屬的診斷系統和軟件權限,普通修理廠根本無法獲取這些核心技術資源,即便能找到硬件故障,也無法完成軟件層面的修復和適配。

更致命的是法律風險。今年3月,一位汽車博主因維修新能源汽車併發布視頻,被小鵬、比亞迪賽力斯3家車企起訴。此前上海兩位修車師傅因「解鎖」鎖定的電池包,被判處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這種「修不好、不敢修、修了可能違法」的困境,讓大量第三方修理廠對新能源汽車維修望而卻步,只能謹慎選擇業務。「就算是簡單的剮蹭,我們也會評估之後才接單」,上述維修人員表示。

一邊是主機廠掌握技術、權限,傾向於「只換不修」;另一邊,是第三方修理廠受限於技術壁壘、權限缺失和法律風險,難以開展實質性維修。

最終,新能源維修市場形成了主機廠壟斷、車主被動買單的格局,「天價維修」的痛點難以破解。

3000億藍海,新能源車售後維保困局待解

「過保後做個檢測都要收費,真要維修動輒幾萬塊,選官方售後心疼錢,找第三方又怕有風險」, 一位特斯拉車主向Tech星球道出了新能源車過保後的糾結。

事實上,這樣的困境並非個例,隨着首批享受政策紅利的新能源車逐步進入「過保期」,越來越多車主正面臨着維修選擇的難題。

從市場潛力來看,新能源後市場本應是一片藍海。

據上險數據,目前具備8年電池質保的新能源汽車達1950多萬輛,且隨着時間推移,「脫保」車輛數量將持續飆升:2025 年預計達32萬輛,2028年增至98萬輛,到2032年更是將突破720萬輛。

信達證券預測,2025年新能源車售後維保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元,其中「三電」維保佔比超15%,對應市場規模約450億元。

龐大的市場規模下,第三方維修廠本應迎來發展良機,但現實卻並非如此。行業存在的技術壁壘、法律風險等問題,仍讓不少車主和維修廠猶豫。

打消這一顧慮的關鍵,在於打破車企長期以來的「售後壟斷」。對此,行業玩家已開始主動破局,其中,電池廠商率先切入新能源車售後維保賽道,成為重要突破口。

不久前,寧德時代旗下獨立後市場品牌「寧家服務」推出CTP返修服務,1萬至2萬元的價格,遠低於傳統更換電池的費用,大幅降低了車主的維修成本。不過需注意的是,該業務目前僅適用於寧德時代配套電池的車型,覆蓋範圍仍待拓展。

與此同時,第三方維修平臺也在通過「授權合作」模式破解技術與備件難題,主動鏈接車企、電池企業構建合規維修體系。

途虎養車與多家車企、電池企業、充電樁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通過官方授權獲取專業維修技術支持與原廠售後備件供給;京東養車則同步推進與比亞迪、一汽大衆、上汽大衆等主流新能源車企的合作。

然而,這些努力仍未徹底改變行業現狀。據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統計,我國燃油汽車維修保養相關企業約40萬家,而新能源汽車維修企業僅2萬至3萬家,數量相差十幾倍,目前行業的開放程度和維修力度,遠不能覆蓋所有車主訴求。

一位新能源汽修機構工作人員告訴Tech星球,要改變這些現狀,讓車主真正擺脫選擇困境,關鍵還在於主機廠的配合,「只有主機廠主動開放權限,打破技術、備件等方面的壟斷壁壘,才能讓第三方維修市場真正成熟完善,進而讓消費者真正把渠道選擇權握在手裏。」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Tech星球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