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獲取更多「智能製造」資訊
|從實驗室Demo到商業化落地,從有限責任公司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具身智能企業正在資本與技術的雙軌道上同步換擋。
天眼查信息顯示,智元機器人關聯企業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已於近期完成股份制改革,正式更名為智元創新(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類型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這一舉動,標誌着智元機器人在資本化路徑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與此同時,宇樹科技、樂聚機器人、雲深處科技等頭部企業也在2025年相繼完成股改或啓動IPO計劃。一場由技術突破與資本催化共同推動的產業變革正在中國具身智能賽道全面展開。
1
資本競速,頭部企業集體邁向股份制改造
智元機器人自2023年成立以來,已完成多輪孖展,投資方陣容強大,包括騰訊、LG電子、韓國未來資產集團、京東、上汽、正大機器人等,幾乎囊括了AI、製造、汽車與國際資本的代表。股改完成,也意味着智元機器人正進入一個更規範、透明、具備資本運作條件的階段。
今年7月,智元機器人通過公司與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以協議轉讓和要約收購方式取得上市公司上緯新材的控制權。這一動作曾一度引發外界猜測其可能「借殼上市」,但公司隨後對此予以否認。
值得注意的是,智元機器人並未將資本運作侷限於自身發展。2025年8月,智元啓動「智元A計劃」,計劃三年內孵化超50個高潛力早期項目,構建千億級具身智能產業生態。與此同時,智元已與大豐實業、藍思科技、均普智能等多家上市公司設立合資公司,業務覆蓋從上游研發、中游本體制造到下游場景探索的產業鏈全局
智元機器人的股改並非孤例。2025年以來,中國具身智能賽道掀起了一股股份制改造浪潮,多家頭部企業相繼完成資本化關鍵一步。宇樹科技於今年5月完成股改,10月正式更名為「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樂聚機器人在完成近15億元Pre-IPO輪孖展後,於9月完成股改;杭州雲深處科技也於11月3日完成股改,更名為「杭州雲深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這股「股改潮」的背後,是資本對具身智能賽道的重金押注。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具身智能產業鏈上下游總計發生144次孖展事件,孖展金額達到195億元。業內專家分析,股份制改造的集中完成,預示着這些企業已進入 「股改-輔導-上市」 的標準化資本路徑,未來24個月內很可能迎來首批具身智能企業的IPO浪潮。
2
技術與資本雙向奔赴,具身智能賽道進入成熟期前夜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已成為2025年全球科技領域的核心熱詞。它讓AI真正「有了身體」,通過機器人這一物理載體,將智能算法延展到現實世界。
在這場技術競速中,頭部企業根據自身基因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行業呈現出明顯的「路線分化」。行業逐步形成了三條主要路線,以智元、智平方為代表的AI驅動型,以優必選為代表的全棧平臺型,以及以宇樹為代表的運動控制型。
「AI驅動」的應用路徑主要由部分專注大模型與機器人融合的廠商探索。以智平方為例,該公司稱其原創自研的「GOVLA」架構採用所謂「快慢系統」協同,目標應用於半導體顯示等高精度裝配場景,並宣稱可實現極高裝配精度和顯著人力成本節省。
「平臺驅動」的全棧路徑則以優必選等企業為代表,其優勢在於「全棧式技術能力」和「產學研」生態佈局。優必選在今年陸續獲得包括2.5億元大額採購在內的多個項目訂單,進一步強化其在教育與服務機器人領域的市場基礎。不過,從財報數據來看,公司整體仍處於投入階段,2025年中期淨利潤為-4.40億元,主要營收來源集中在消費級與教育類智能機器人產品。
宇樹科技則憑藉在「運動性能」上的持續投入,在賽道中佔據獨特位置。其機器人能完成半程馬拉松、後空翻等高難度動作,優勢主要集中在「運動控制」層面。
然而,資本熱情的背後,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仍面臨諸多技術瓶頸。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指出行業痛點,「人形機器人目前有最大的兩個短板,一是耗電快,需要經常更換電池;二是小腿大腿協調性差,需要人拉着繩子跑才能不摔跤。」
數據瓶頸同樣制約着行業發展。宇樹科技創始人表示,機器人大模型尚處ChatGPT前的萌芽階段,真機數據每條成本400-500元,仿真數據又面臨現實遷移難題。
3
行業重構,具身智能賽道迎來關鍵窗口期
從「技術原型期」邁向「應用驗證期」,具身智能正進入一個加速成型的關鍵階段。產業鏈已初步覆蓋上游核心部件(如伺服驅動、力覺傳感器、視覺模組)、中游機器人本體制造,以及下游工業、服務、科研、教育等場景化落地。
據《2025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預計達52.95億元,佔全球市場份額約27%;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82.39億元,佔全球約50%。
從產業格局看,中國的具身智能產業正呈現出「頭部多極化、中腰部羣體化、底層生態化」的結構特徵。優必選、智元、宇樹、樂聚、雲深處等企業在技術方向與資本路徑上形成差異化定位;與此同時,一批中腰部新興企業正依託本體創新、AI算法與應用場景形成優勢。
資本層面的邏輯也在演變。機構從「技術驗證型投資」轉向「產業整合型投資」,地方國資與產業基金成為股改與IPO輔導的重要推手。分析人士指出,具身智能正從「硬科技敘事」邁向「產業資本敘事」,估值邏輯由「想象空間」轉為「落地能力」。
行業專家普遍認為,具身智能的真正拐點在於生態閉環的形成,而非單一技術突破。一位產業投資人表示:「行業現在不是‘能不能做出機器人’,而是‘能不能讓機器人上崗賺錢’。」
在政策端,國家層面對智能機器人、智能製造與AI融合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2025年多地發佈《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羣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超過85%、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的目標。
整體來看,具身智能產業正處於「成熟期前夜」——資本熱度依舊、技術路線漸明、政策引導強化,而商業模式與生態融合仍在形成之中。未來2至3年,將成為決定產業格局走向的關鍵窗口期。
4
結語
從2023年的初創,到2025年的股改與產業整合,智元機器人的路徑幾乎是具身智能賽道的縮影。行業內預測,到2028年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量級,成為智能製造與服務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隨着技術成熟度曲線攀升,資本與技術的雙輪驅動正推動具身智能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誰能在資本熱度與技術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誰就能成為這一波產業週期的定義者。
更快獲取更多智能製造、工控行業最新行業資訊,請關注「維科網智能製造」公衆號。
精彩推薦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