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Q3財報季走入尾聲,全球製藥巨頭再次迎來「大洗牌」。
禮來 憑藉超過50%的營收增速強勢登頂,成為本季度最亮眼的存在;同在GLP-1賽道的諾和諾德,曾於今年H1財報季進入跨國藥企營收TOP10排行榜,與禮來此刻的霸榜相呼應。
相比之下,「昔日霸主」輝瑞卻成為TOP10中唯一接連「雙降」的企業。 強生 、默沙東、BMS同樣增長乏力,整體呈現疲軟態勢。
儘管幾家歡喜幾家愁,但一個共同的焦慮擺在多數MNC面前:明星藥物專利懸崖、核心產品增長見頂後,該如何尋找「下一個重磅炸彈」?
生物製藥的競賽強度正不斷升級,一個財報季就是一次洗牌。但不變的是,在這個競技場上,沒有永恆的王者,只有持續的創新者。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幾家歡喜幾家愁
整體來看,MNC三季度業績呈現出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
禮來以超高增速「一騎絕塵」,AZ上半年和Q3均實現雙位數增長,艾伯維、諾華和賽諾菲也保持在高個位數的增長,展現出一定的業務韌性。
與此同時,輝瑞、BMS是排行榜中唯二出現營收下滑的MNC,尤其是輝瑞未能守住2024年的榜首位置,延續業績下滑趨勢。此外,默沙東和強生雖然排名基本保持在原先的水平,但持續面臨着增長乏力;羅氏Q3增速有所放緩。
先看禮來。回顧近兩年TOP10排行榜,禮來在2024年僅排第9名,到2025年H1升至第6名,如今的Q3已躍居營收榜首,可謂是一路「超車」。
今年前三季度,禮來總營收458.87億美元,同比增長46%,其中Q3營收176.01億美元,增速達到54%。尤為亮眼的是,Q3淨利潤為55.83億,同比增長475.34%,成長勢頭極為強勁。
「明星產品」替爾泊肽是禮來的絕對增長引擎。前三季度,替爾泊肽創收248.37億美元,佔總營收的半壁江山,增速更是達到了125%。
事實上,早在今年上半年,替爾泊肽就以121.3%的增速實現收入147.34億美元,與司美格魯肽的差距縮小到約20億美元。截至前三季度,雙方差距已不到10億美元。此外,禮來和諾和諾德在GLP-1類藥物美國處方量上的佔比也進一步拉開:上半年分別為57.0%和42.5%,第三季度變為57.9%和41.7%。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最後一個季度,禮來在GLP-1領域仍有進展值得期待。其口服小分子GLP-1藥物orforglipron計劃於年內遞交肥胖適應症相關申請,有望在2026年上市後迅速搶佔市場份額,而CGR/GIPR/GLP-1R三靶點藥物Retatrutide也將完成首個III期研究。
總體來看,禮來將2025全年收入預期從600億-620億美元再次上調至630億-635億美元。業界預計,替爾泊肽全年營收有望在年底反超司美格魯肽。
阿斯利康 在前三季度都實現了雙位數增長,總收入432.36億美元,同比增長11%;Q3總營收151.91 億美元,同比增長10%。
前三季度,阿斯利康五大核心業務版塊均實現增長,腫瘤、心血管-腎臟-代謝疾病、呼吸與免疫、 疫苗 與免疫療法以及罕見病,分別貢獻了185.91億美元(+16%)、98.09億美元(+5%)、64.93億美元(+13%)、8.26億美元(+2%)、67.52億美元(+6%)的收入。
其中,腫瘤藥是AZ的第一大業務板塊,佔了產品總收入的43%。尤其ADC藥物表現突出,其HER2 ADC藥物Enhertu (DS-8201),前三個季度銷售額達到35.75億美元,同比增長31%。另一款靶向TROP2的ADC藥物Datroway,於2025年1月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8月份也首次在中國獲批,前九個月銷售達到3800萬美元。
此外,艾伯維、諾華和賽諾菲都保持在高個位數的增長,整體增速穩健。
艾伯維目前位列營收TOP10第四,其前三季度總營收445.42億美元,同比增長8%,其中Q3收入157.76億美元,同比增長9.1%。按板塊來看,其艾伯維自免、神經科學、腫瘤三大領域均正向增長,前三季度分別收入217.80億美元(+12.3%)、78.06億美元(+20.3%)和49.91億美元(+2.6%)。
兩款重磅自免藥物是艾伯維的增長動力,IL-23單抗Skyrizi(利生奇珠單抗)和JAK1抑制劑Rinvoq(烏帕替尼)前三季度分別創收125.56億美元(+58.1%)和59.30億美元(+43.3%)。
而曾經的「藥王」Humira(阿達木單抗)自2023年失去關鍵專利保護後,業績持續下滑。2024年,其銷售額為89.93 億美元,同比下降37.6%。今年前三季度,其銷售額為32.94億美元,同比下降55.0%。
諾華排在第七名,公司前九個月淨銷售額達411.96億美元,同比增長11%,其中Q3淨銷售額為139.09億美元,同比增長7%,淨利潤39.3億美元,同比增長25%。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前三季度已有10個重磅產品的銷售額累計超過10億美元。
諾華的業績「頂樑柱」是降壓藥Entresto,該藥前三季度創收64.9億美元,同比增長15%。然而,隨着關鍵專利在2025年7月到期,銷售額也逐漸承壓,Q3營收為18.7億美元,同比下降1%。
推薦閱讀
* AZ超羅氏,禮來追賽諾菲,諾華掉出前五,全球製藥營收TOP10洗牌
* 禮來狂飆,諾華爆發,百濟首進,全球暢銷藥TOP50變天!
專利懸崖潮來襲
儘管禮來、AZ均增長亮眼,但從整體來看,MNC的日子普遍不太好過,輝瑞、BMS、默沙東、強生和羅氏均有不同程度的承壓。
輝瑞格外受到關注。近期,輝瑞出現了多方面的變動——Q3業績下滑、砍掉11條管線、百億美元競價收購。一邊是豪賭、一邊是撤退,昔日霸主的短期陣痛和長久焦慮,集中地呈現出來。
從業績上看,輝瑞的困境已經不是「新鮮事」。2025年第一季度,輝瑞總營收已經同比下跌8%。前三季度,輝瑞總營收450.22億美元,同比下降2%,Q3的營收更是由去年同期的177億美元降至166.5億美元,同比下降6%;Q3淨利潤為35.41億美元,同比下降21%。
憑藉新冠疫苗Comirnaty和新冠口服藥Paxlovid,輝瑞曾成為全球首個年收入超千億美元的製藥企業。但隨着市場消退,這兩款產品持續下滑。今年第三季度,Paxlovid收入同比暴跌55%,Comirnaty也下降了20%,輝瑞正面臨最陡峭的收入斷崖。
更深的焦慮在於,輝瑞的多款王牌產品即將迎來專利到期。未來五年內,Eliquis、Prevnar13、lbrance、Xtandi將相繼面臨 仿製藥 衝擊。其中,Eliquis今年Q3貢獻了20.03億美元收入,佔輝瑞總收入的13.7%,該藥將於2026年率先專利到期。
因此,無論是砍掉11條管線,還是百億競價收購Metsera,都是輝瑞為應對危機採取的騰挪之舉。
尤其是對Metsera的收購,被視為輝瑞在GLP-1賽道的「放手一搏」。Metsera處於2b期的GLP-1受體激動劑MET-097i支持每月一次注射,在12周的Ⅱ期試驗中,受試者體重減少了11.3%,且副作用有限,極具競爭優勢。
事實上,輝瑞曾早早佈局炙手可熱的GLP-1賽道,並且多次表示「肥胖產品是公司應對80億美元的專利危機的潛力增長點」。但隨着管線推進不斷受挫,輝瑞三款GLP-1激動劑的研發全部終止,業內一度認為輝瑞全面退出該賽道。
直到今年9月22日,輝瑞與Metsera達成初步協議,以每股70美元、總價約7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重新落子GLP-1。
然而,同樣焦慮與迫切的不只輝瑞。曾在今年9月裁員9000人的諾和諾德,也正在積極尋求解法——10月30日,諾和諾德突然提出每股77.75美元,總價約9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要從輝瑞手裏搶下Metsera。
諾和諾德同樣處於專利懸崖的夢魘之下,司美格魯肽的核心專利將於2026年3月到期,已有多家仿製藥虎視眈眈,替爾泊肽的亮眼表現更是帶來一重壓力。在「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窘境下,諾和諾德正試圖通過收購,鞏固自身在代謝領域的優勢。
諾和諾德入局後,一場頗有火藥味的競價就此開啓。兩家制藥巨頭展開多輪競價,輝瑞將報價提升至每股70美元(總價81億美元),而諾和諾德則報出每股86.2美元(總價100億美元)。直到在最後階段,輝瑞將報價提升至與諾和諾德持平的水平,均為每股86.20美元,總價最高達100億美元,從而達成交易。
事實上,不只輝瑞與諾和諾德:未來五年,全球製藥業將迎來最恐怖的專利到期潮,默沙東的Keytruda、強生的Darzalex、羅氏的Ocrevus和Vabysmo、BMS的Eliquis和Opdivo等「重磅藥」將陸續走入「懸崖」。
其中,默沙東K藥(Keytruda)的專利將於2028年到期,Evaluate預測其2030年的銷售額將比2024年(295億美元)下滑近一半。今年前三季度,默沙東製藥業務收入432.9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而K藥的銷售額達233.03億美元,同比增長8%,增勢已明顯趨緩。
O藥(Opdivo)則是BMS最突出的資產。為了延長專利保護期,BMS通過推出新劑型和新適應症開發,成功將O藥的專利保護期延長至2028年。此外,BMS的Revlimid將在2026年專利到期。
今年前三季度,BMS收入356.92億美元,同比下降1%,Q3營收122.22億美元,同比增長3%。其中,Opdivo在2025年前三季度保持穩定增長,收入73.56億美元,同比增長8%。而Revlimid前三季度收入下滑至23.49億美元,同比下降47%。
行業已再次站在關鍵的轉折點——未來五年,前所未有的專利到期潮將席捲大多數MNC。無論是向內「戰略收縮」,還是向外「開拓增量」,站在最真實的焦慮面前,穿越週期、尋找下一個增長極,已成為所有MNC的共識。
誰才能在下一次「排位賽」裏,繼續留在高段位?11月24-26日,2025’第十七屆 中國醫藥 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啓思會)將在北京海淀盛大召開。啓思會將以「結構性拐點」為價值錨點,與行業精英一起,共探中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