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年底什麼事把銀行人忙的團團轉,其中之一,要數這場「信貸上量」的年末收官保衛戰了。
就在啱啱過去的十月最後一週,銀行票據利率創下今年以來最大降幅。「愉見財經」聽說,直到月末的最後一天尾盤,還有銀行在搶票。
數據顯示,銀行票據利率降幅已超過今年7月低點。可以看到,明年4月到期的國股銀票單週下降46BP至0.20%,期限在3個月以內的票據利率全部降至零利率,全期限票據利率紛紛創年內新低。
銀行着急搶票、票據利率走低是表象。要問這背後,一個原因是,監管指導銀行信貸上量後,觸發銀行內部經營管理思路變化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同的銀行面對指導也各有「應對」。
監管指導信貸上量
當前市場需求疲弱是客觀事實。銀行畢竟是順週期行業,除了少數客戶底盤特別牛的銀行外,大部分銀行信貸增速乏力已經心照不宣。
無論是對公、零售業務,銀行信貸增速均有不同幅度下降,特別是對公月環比數據正在逐漸拉大與年初的預期,數據上看已經比較為難了。
而咱監管心繫實體經濟,鞭策銀行加把勁兒。「愉見財經」從業內獲悉,10月底,央行已對主要國股銀行進行一對一專項指導,要求各行儘快推動10月信貸上量。
有些基數比較大的銀行,比如有的大行,信貸增長壓力也大啊,配置票據衝量可能算是一種應激反應了。
我們從市場交易數據倒推的話,可以看到,10月最後一週,大行先是平價收票,後亦隨市場降價收票。
儘管票據供給有所回升,但仍跟不上需求的增長,票據利率全線跳水下行。
中小銀行也不例外,算了一筆經濟賬後尤為偏愛短票,於是降幅尤其明顯。
可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這頭拉信貸數據,另一頭確是原本就收窄的息差和承壓的營收。
靠票據衝量,顯然不划算。「愉見財經」聽某行業內人士在那裏頭疼,說,若通過票據上量彌補百億元缺口,當期虧損可能在千萬元規模。
前置營銷啃硬骨頭
既然信貸上量是硬骨頭必須啃下來,但又不想被市場逼着去衝不划算的票據——那隻能一切迴歸基本盤,從經營管理下手來保利潤。
啱啱過去的10月,聽說有好幾家銀行首當其衝,優先級最高的短期經營目標,就是「穩住信貸規模」。
「我們行把明年的‘開門紅’挪成今年‘關門紅’了」。某銀行人士告訴「愉見財經」。他們的動員,是把原本計劃明年開門紅的信貸投放前置到四季度完成。
「從今年11月起到明年一季度末,形成一個新的時間表。」
那在這一「新時間表」之前,基層行的套路是什麼呢?悄悄告訴你,不少經營單位會習慣性地把10月、或是年尾規模做小,起到拉低基數的作用,以便在明年考覈中取得優勢。
但現在,要事為上,銀行們還是很服從大局噠。聽說已經有銀行重新考量定指標、調基數,將缺口額度考慮進去,避免簡單以「較去年年底」的方式進行比較,減少年末信貸上量的執行阻力。
不過我也想替基層行說句話。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僅靠動員、或是上述管理上的調整,是有短效作用,但並不治本。更為關鍵的,可能還需在頂層設計上明確戰略,先動起來。
部分銀行明確在資產投向上加大戰略新興、科技金融等重點領域信貸資產投放。此外針對票據,也提出要逐步置換票據資產中的實體重點領域規模,降低對票據貼現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