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鷂
來源:港股研究社(ganggushe)
導讀:小鵬機器人新品待發:是下一個「飛行汽車」,還是小鵬真正的下半場?
億級訂單頻現、產業鏈躁動不安,2025年應該可以被視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跡象初顯的元年。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5年7月至今,國內已有優必選、宇樹科技、智雲機器人等企業先後拿下甚至多次獲得上億級訂單。
產業端,這幾年不少製造細分領域的藍圖企業也陸續宣佈向機器人領域延伸。作為汽車界腳跟站得愈發穩的造車新勢力,小鵬也加入這個陣營。
10月中旬,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在視頻號上宣佈:「今年科技日我們會帶來小鵬IRON全新一代機器人,它將引入VTL系統,大家期待嗎?」按照往年慣例,小鵬科技日很可能在11月6日舉行。
雖然小鵬自己躍躍欲試,資本市場對此消息的態度卻十分微妙。截至目前,二級市場其實並未將小鵬機器人的預期附加到小鵬汽車美港股的股價之中。
歷史原因在於,過於相似題材性質不得不讓投資者再憶去年飛行汽車的概念炒作。那麼,這一次,小鵬機器人真的只是又一個概念嗎?從小鵬汽車主業雄起,到機器人、低空經濟多點佈局,何小鵬的「第三成長曲線」究竟有着怎樣的思考?
五年蟄伏 小鵬機器人鋒芒起
作為「造車新勢力」中最早涉足人形機器人的玩家,小鵬的佈局並非跟風,甚至始於浪潮之前。
小鵬機器人的耕耘期可追溯至2020年。當年12月,小鵬收購深圳多夠機器人技術公司,成立鵬行智能,低調切入賽道。
2023年,隨着生成式AI賦能機器人技術成熟,小鵬伺機成立機器人技術研究院,正式佈局具身智能。這一時期,其實小鵬汽車主業正處低谷:2023年其年度銷量不足理想汽車的一半,目標完成率僅70%。
所以當時選擇再添一棋,小鵬面對的壓力不可能低。回過頭來看,小鵬當時孤勇的底氣或許既源於公司對機器人前瞻性行業的看好,也在於自身在過去多年的探索中攢下了些許拿得出手的底牌。
當年10月,小鵬就發佈了首款雙足人形機器人PX5。這款產品依託的正是小鵬智能汽車的研發積累,如XNGP智駕算法和三電系統;並利用自研圖靈芯片和VLA架構支持端側實時決策。
從此作為國內最早下場做人形機器人的汽車廠,小鵬在機器人賽道的進攻也開始外放鋒芒。去年11月,小鵬再次迭代併發布了第四代人形機器人Iron,並進入廣州工廠實訓,參與P7+車型精密裝配。
更重要的是,小鵬正式明確將機器人版圖提升至戰略高度——在2024年科技日上,小鵬首次明確對外披露小鵬AI體系,即將AI機器人、AI汽車、飛行汽車並列三大核心板塊。
所以對於2025年後小鵬機器人商業版圖的加速不應該感到意外,小鵬機器人頻頻發出的零碎動態也都應在預料之中。
專利層面,據天眼查數據,小鵬先後於7月、9月、10月公佈「人形機器人」外觀專利、「頸部結構及人形機器人」專利、「人形機器人的姿勢生成方法、裝置、機器人、介質及產品」專利等。
生產端,小鵬廣州工廠已實現Iron機器人實訓落地,並計劃該款產品將於2026年下半年進入工業化規模量產。訂單方面,行業億級標杆頻現,為小鵬等後來者鋪路。
按照何小鵬透露的信息,小鵬新一代人形機器人已經取得突破,基於圖靈芯片、VLA和VLM向初階L4能力的可量產版本快速推進,計劃於2026年下半年實現量產。
非常確定的是,小鵬機器人在極短的時間內正加速從一個概念成長為一個有用的可釋放商業價值的產品。
謀定未來的底氣:汽車主業撐桌,盈利在望
至於小鵬對於汽車、機器人、飛行器三大版圖的規劃,首要還是需要回歸到全局性思維去認識。
不管是,機器人也好、飛行汽車也好,這些新商業版圖之所以能陸續搬上小鵬的臺桌,關鍵還是小鵬汽車主業撐起了、撐穩了這個桌面。
從交付量來看,截至9月,小鵬汽車今年累計交付新車31.3萬臺,同比增長218%;其中,9月交付了近4.2萬臺,同比增長95%,環比增長10%,單月交付量突破4萬臺,創下歷史新高。
與交付量一同走出過去兩年的困難圈的還有小鵬汽車的財報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其總收入同比高增了132.51%至340.85億元,其中汽車銷售收入312.53億元,同比增長152.79%。
在有效的戰略策略中,需求規模效應更是正在加速助推小鵬走上正盈利軌道。按照官方預測,今年第四季度極可能就是小鵬實現正盈利的真正分水線,三季報也將成為重要觀察窗口。屆時一旦盈利目標按計劃實現,意味着小鵬汽車作為新勢力真正留在這一輪汽車格局洗牌後的牌桌上了,站穩了腳跟。
基於三季度銷量的強勁增長,小鵬汽車對汽車消費旺季第四季度給出了樂觀的業績指引,預計汽車交付量將介於11.30萬輛至11.80萬輛。
截至上半年末,光小鵬汽車的現金儲備已高達475.7億元,資金儲備相對充沛。
正是主業的穩定,賦予了小鵬開拓「第三成長曲線」的底氣。目前小鵬正將機器人定位為繼AI+智駕、全球化之後的「第三成長曲線」。
下半場賭注:何以是機器人而非飛行汽車?
有了底氣後,作為旁觀者,自然而然地會提問「為什麼」:為何是選擇機器人賽道?飛行汽車又待如何?現在的小鵬有足夠的實力能做到三點開花嗎?
事實上,參考企業管理學的「S曲線」原理,小鵬第三曲線浮出水面的節奏似乎有點早,畢竟國內新勢力陣營的智能汽車出海篇也才啱啱見成效。
小鵬真正願意早早地將機器人提上日程主要還是在於造車與造機器人在技術同源、產業鏈協同、AI基礎設施一體化三個維度的可能性。
首先,小鵬跨界機器人的底氣,根植於智能汽車與機器人技術的高度同源性。歸根結底,智駕就是具身智能的最小實現單體,汽車領域的「感知-決策-執行」的技術鏈條,與機器人高度同源。
正如何小鵬所言,「智能汽車就是帶輪子的機器人」。譬如,在感知決策層,小鵬機器人便複用汽車720°鷹眼系統以及VLA架構,實現環境感知與實時決策;即將發佈的第五代機器人搭載的小鵬自研圖靈AI芯片,同樣服務於智能汽車的端側算力需求。
其次,供應鏈協同降低研發與量產成本,並可大幅縮短研發到生產的時間週期。機器人所需的電池、傳感器、激光雷達等核心部件,與小鵬汽車供應鏈高度重疊。例如,小鵬第五代機器人關節直接採用汽車三電技術,散熱系統、芯片等通用件採購成本可控。這種協同使小鵬機器人研發起步即具備成本優勢,一旦產品成功,或許相較純機器人公司更易規模化。
最後,AI體系閉環助力機器人「大腦」升級。據何小鵬透露,小鵬正在嘗試構建一個由超過5個操作系統組合而成的VLT+VLA+VLM高階大小腦能力組合,旨在將機器人從遙控型進階到自主型。
其即將發佈的新一代IRON預計在家庭、辦公室等非結構化環境中表現更優,其手部精細操作能力是關鍵演示點。而這些能力均經過小鵬汽車數百萬輛級智駕數據驗證,可靠性遠超大多實驗室產品。
據悉,目前在小鵬汽車的產線上,已經部署了幾百臺的人形機器人。不過這些機器人並非全部用於輔助汽車生產製造,而是大多用於算法調教、搖操作採集數據等等。
這大概就是小鵬機器人的優勢。不過,也正如小鵬自身清醒認知到的一樣,機器人的研發難度遠超AI汽車,研發前者需要將所有能力進行全域集成和超級耦合,超500億的研發投入也只是入門門檻罷了。
結語
與更具務實基礎的機器人相比,飛行汽車目前依舊像是一個未來的宏大敘事序章;前者背靠企業在智能駕駛領域積累的雄厚「家底」,後者則代表着未來的產業想象力。
從長遠戰略視角看,小鵬正試圖打通汽車、機器人與低空經濟三大前沿賽道,這條多元技術路線,恰是一條頗具挑戰的「特斯拉式」商業藍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