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頹勢難掩,建信基金「獨立性」存疑

市場資訊
11/10

  總管理規模正逼近萬億門檻,但最能體現其投研硬實力的非貨規模,卻陷入了持續縮水的尷尬境地。儘管背靠建設銀行這棵「大樹」,建信基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依然難以證明自身的獨立價值。

  若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在發行渠道、投資策略乃至產品佈局上均深度依賴股東資源,其作為獨立市場主體的價值便難免受到質疑。建信基金的現狀,正是這一結構性困境的體現。

  儘管今年市場環境整體向好,硬科技等板塊表現突出,多家同業機構的權益類基金淨值實現翻倍增長,建信基金的非貨幣基金規模卻不升反降——從2024年初的2058.32億元降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1802.02億元。

  受權益類產品業績不振及降費的影響,建信基金的管理費收入也從2022年的23.63億元下滑至目前的20.94億元,淨利潤由11.71億元收縮至8.44億元。

  儘管背靠建設銀行這棵「大樹」,在資源獲取方面具備天然優勢,建信基金卻未能在業績回報上實現對股東的有效反哺,其高度依賴股東體系的侷限性也由此進一步凸顯。

  權益產品

  缺位

  近日,公募基金2025年三季報陸續披露。背靠建設銀行的建信基金整體規模持續擴張,已逼近萬億元大關。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建信基金總管理規模達到9636.29億元,較年初增長734.91億元,在全行業中排名第11位。

  然而,規模增長的背後結構並不均衡,主要依賴貨幣型基金的拉動。具體來看,其貨幣型基金規模從年初的7000.81億元上升至7834.26億元,增長833.45億元,在全行業排名第2,僅次於以餘額寶起家的天弘基金。

  與貨幣基金規模快速上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建信基金的非貨幣基金規模持續收縮。數據顯示,其非貨規模從2024年初的2058.32億元降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1802.02億元,累計減少256.30億元,行業排名從第24位滑落至第29位。

  在非貨產品線中,建信基金曾經的優勢板塊——債券型基金的競爭力正逐步減弱。2018年之前,該公司債基排名一度進入行業前5,而目前規模僅為1281.92億元,排名已跌至第27位。

  權益類基金的持續疲軟,則是拖累非貨規模的主因。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該公司股票型基金規模為233.01億元,排名第25,較2024年初下降6.86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為172.46億元,較年初縮水40.51億元。

  進一步分析可見,儘管權益產品數量近百隻,但整體呈現「多而不強」的局面。數據顯示,建信基金旗下59只股票型基金中,47只規模不足5億元,僅建信中證500指數增強A與建信新能源行業股票A兩隻產品規模超過30億元;41只混合型基金中,27只規模低於3億元。

  業績表現不佳進一步削弱了產品吸引力,形成「業績差→規模縮」的負向循環。剔除指數產品後,建信基金旗下63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28只近一年收益率跑輸滬深300指數,更有11只收益為負,反映出主動管理能力的不足。

  部分產品業績不振,主要源於配置過於集中,未能適應市場風格變化。以建信臻選混合為例,該基金長期重倉白酒與地產板塊。據Choice統計,2022年末其房地產持倉佔比為17.68%,白酒佔比13.26%,合計超過三成。

  2023年至2025年間,上述板塊持續回調,拖累基金業績。該基金自2021年成立以來收益率為-11.22%,規模從成立時的51.37億元降至20.81億元,近乎腰斬。

  規模僅次於該產品的建信興潤一年持有混合,同樣因持倉集中、節奏把握不佳,自成立以來收益率僅為-22.42%,規模也從43.52億元下滑至16.61億元。

  除產品規模偏小之外,建信基金在權益投資領域也缺乏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基金經理。公司目前尚未出現如張坤、劉彥春級別的

  「頂流」投資經理,導致市場對其主動管理能力的認知較為模糊。

  在投研隊伍建設方面,建信基金早期曾培養出陶燦、姜鋒等一批骨幹,但此後自主培養人才的能力未見顯著提升,更多依賴外部引進。例如,周智碩此前任職於工銀瑞信,姚錦來自天弘基金,田元泉出身安邦資管,權益投資部副總經理邵卓則來自廣發證券

  據Choice數據統計,建信基金現有65名基金經理中,34人管理經驗不足5年。在為數不多的資深基金經理中,能夠支撐公司主動權益產品線的或許僅有陶燦一人。三季報顯示,他在管的6只基金合計規模為61.51億元,約佔公司主動權益總規模的23.65%。

  陶燦是建信基金的元老,2007年7月加入,歷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等職務,現任權益投資部執行總經理。

  與此同時,建信基金的權益投研人才也在不斷流失。2024年,與陶燦並稱公司「權益雙將」的姜鋒因個人原因離職。離職前,他共管理6只基金,合計規模為22.2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姜鋒所管產品中包含2只仍處封閉期的基金。根據相關規定,若在封閉期內主動離職且無特殊原因,其基金經理資格將面臨兩年內無法註冊的限制。

  2025年1月,建信基金再次發佈公告,周智碩因個人原因離任。他於2020年6月加入公司,最高管理規模一度達到115.56億元。

  離職後,周智碩於次月加入廣發基金。截至目前,他已管理6只產品,規模達192.92億元。相比之下,建信基金全部混合型基金的總規模僅為172.46億元,不及周智碩一人的在管規模。

  管理費

  暴跌

  權益產品線的缺位,直接拖累了建信基金的管理費收入。

  數據顯示,2022年建信基金管理費收入達到歷史峯值,為23.63億元,較2021年增長5.73億元,增幅顯著。然而,這一增長未能持續。2023年,公司管理費收入回落至22.44億元;進入2024年,進一步萎縮至20.94億元,收入持續承壓。

  從費率結構來看,權益類產品通常收取

  1.0%–1.5%的管理費,遠高於貨幣基金等低費率產品,理應具備更強的盈利貢獻能力,但近年來建信基金權益產品規模持續下滑,嚴重製約了其收入增長潛力。

  據Choice數據統計,2022年,建信新能源、建信興潤一年持有、建信臻選、建信優化配置等57只權益基金合計資產淨值約為409.87億元,貢獻管理費收入6.65億元。而到2024年,這批產品資產淨值已跌至239億元,管理費收入也大幅縮水至3.42億元,跌幅接近50%。

  以建信興潤一年持有為例,2022年其資產淨值為31.46億元,管理費收入為5725.71萬元;至2024年,資產淨值降至16.26億元,管理費收入也下滑至2058.82萬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建信基金貨幣基金在2022年貢獻管理費收入11.47億元,2024年進一步上升至12.08億元。權益產品管理費的大幅下滑,與貨幣基金的穩健增長形成強烈反差,凸顯出公司在高費率權益產品佈局上的結構性短板。

  管理費收入的持續下滑,直接拖累了公司整體盈利水平。據控股股東建設銀行的年報披露,2022年至2024年,建信基金全年淨利潤分別為11.71億元、8.83億元和8.44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39%、-24.59%和-4.42%,淨利潤連續兩年負增長。

  盈利能力的下滑進一步引發高層人事持續動盪。2022年3月,市場傳出建行體系中層管理層密集調整的消息,涉及總行、各分行及多家子公司。同年5月,建信基金公告稱,原董事長孫志晨與副總裁馬勇均因「股東安排」離任。

  僅兩個月後,56歲的劉軍於2022年7月出任董事長,但任職僅8個月後,於2023年2月同樣因「股東安排」卸任,由總裁張軍紅暫代董事長職務。

  人事動盪在2023年持續加劇。1月,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吳靈玲離職;3月,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官、首席信息官張威威離任,由張力錚接任副總裁。同年9月,生柳榮出任董事長,張軍紅不再代職。

  2024年10月,莫紅新出任副總裁;12月,張軍紅卸任總裁,由謝海玉接任。2025年7月,宮永媛卸任副總裁、財務負責人及首席信息官職務,劉大超於次月擬任副總裁。

  主體性

  存疑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局面?

  通常而言,頭部基金公司普遍採取「股東把握戰略方向、專業經理人負責具體經營」的治理架構,以實現戰略高度與業務專業性之間的有效結合。

  然而,建信基金自成立以來,更接近於建設銀行體系內部的一個延伸部門。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幾乎全部由建行內部委派,管理層普遍缺乏公募基金行業的從業經驗,尤其在權益投資等關鍵領域能力儲備不足,這逐漸演變為制約公司長期發展的核心瓶頸。

  具體來看,建信基金的首任董事長江先周曾任建設銀行託管部總經理,首任總經理孫志晨則來自建行總行個人銀行業務部。此後多屆管理層也延續了這一內部輸送的傳統。

  在董事長層面,許會斌曾任建設銀行批發業務總監,劉軍則來自建行廣東省分行;而現任董事長生柳榮,在就任前擔任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

  總經理方面,孫志晨的接任者張軍紅,曾任建設銀行總行投資託管部副總經理。其後,謝海玉接替張軍紅出任總裁。

  值得關注的是,謝海玉同樣出身建行體系,自2001年加入建行後,長期在總行資金部、金融市場部等部門任職。即便後續兼任建信金投相關職務,她仍缺乏公募基金管理所需的一線投資經驗。

  不僅如此,公司其餘四位副總裁——劉大超、莫紅、張錚、吳曙明,也均來自建行體系,分別分管財務、營銷、信息技術與督察工作。整個管理層中,無一人具備公募基金行業背景。

  銀行的對公、零售等傳統業務邏輯,與公募基金所強調的投資管理、市場研判存在本質差異。儘管在固收領域兩者有所重合,但在權益投資、產品創新等關鍵環節,銀行系經驗難以直接轉化。

  因此,建信基金「外行領導內行」的治理結構,直接制約了其核心業務的專業化進程。無論是在投研體系的建設,還是在市場化營銷與品牌塑造方面,公司均顯得力不從心,難以在日益激烈的公募行業競爭中實現實質性突破。

  相比之下,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等表現更為出色的銀行系基金公司,其高管團隊的專業性更強。例如,交銀施羅德的三任總經理莫泰山、戰龍、謝衛均為市場化選聘,且均具備證券、基金領域的相關從業經歷。

  此外,建行體系內的子公司佈局非常完整——建行自身投資貨幣市場與債券市場毫無障礙,旗下理財子公司、保險公司等也均可參與債市及貨幣市場投資。

  在此背景下,若建信基金也僅重複參與同類業務,其在資產管理中的主動性、主體性以及差異化定位將難以體現,甚至可能逐漸消解。

MACD金叉信號形成,這些股漲勢不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楊紅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