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馬斯克都盯上了這塊「肥肉」

汽車公社
11/11

導語

Introduction

「飛行汽車,黎明前夜。」

最近,大家對於特斯拉的關注的重點,無疑都集中在馬斯克的萬億薪酬方案,到底能不能通過。上週,隨着新一屆股東大會的如期舉行,這位掌舵者順勢收穫75%的讚成票,一切終於塵埃落定。

對於這樣的結果,其實已經有所預期。

理性客觀地講,無論從運營層面,還是戰略層面,包括資本層面,特斯拉都承受不了馬斯克離開所帶來的巨大損失。雖然萬億薪酬方案的觸發條件十分苛刻,但好在留住了他。

作為旁觀者,看過整場股東大會,愈發篤定地覺得,未來純電乘用車業務,在公司內部的戰略比重,將越來越小。

相比之下,以AI為底色,自動駕駛業務、無人駕駛出租車業務、人形機器人業務、包括自研芯片業務在內的諸多板塊,將是支撐起它更高估值的關鍵通道。

在馬斯克的生意經中,單純造車好似已經沒啥前途。甚至近期的一檔播客中,他還親自爆料,「不務正業」的特斯拉正在研發飛行汽車的原型機,並計劃會於今年底前對外展示。

此消息一出,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因為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新勢力——小鵬,早在該板塊依託「匯天」深耕許久。也在上週,一年一度的AI科技日上,其同樣向外界展示了多維度的進度。如果說特斯拉才啱啱起步 ,那麼它已然邁入到下一個全新階段。

其中,最為值得分享的,肯定是A868的首次公開亮相。

結合官方介紹,這款產品採用全傾轉構型,在小鵬鯤鵬超級增程架構基礎上,採用自研航空級混電動力內核,提供持續充足的能源供給,預計將實現500km長航程,最高航速預計可達360公里/小時,6人座艙設計精準契合商務出行需求。

進一步瞭解後獲悉,A868原型機已於11月順利完成首次試飛,正式進入飛行驗證的關鍵階段。

得益於創新的全傾轉旋翼設計,A868融合了垂直起降的便利性與長航程的經濟性,擺脫了對傳統機場跑道的依賴。

這項技術突破將極大地擴展城市羣的「1小時交通圈」,未來如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內的跨城出行有望實現僅需30分鐘即可達到。

實際上,波士頓諮詢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040年,中國eVTOL市場規模將達410億美元,全球載人eVTOL市場正加速形成「長途空中出行」與「短途個人飛行」兩大核心方向。

匯天,提前完成了雙線佈局。

至於「短途個人飛行」的載體,陸地航母飛行器已於11月3日試產,並順利下線。而其背後的支撐,匯天飛行汽車智造基地一併正式啓用。

作為全球首座採用現代化流水線進行飛行汽車批量生產的工廠,實現了航空級質量標準與汽車級效率的融合,規劃年產能10,000輛,初期年產能5,000輛,滿產狀態下,生產線每30分鐘可下線一臺飛行器。

也恰恰基於這樣的背景,低空飛行商業化運營佈局,已經進入關鍵時期。明年,匯天計劃在全國佈局超200家飛行營地。首批最快將於明年7月完成建設並試運營。

一切的一切,箭在弦上。

而就在小鵬科技日第二天,通過一場溝通會,對於這家飛行汽車公司,又有了更全面的瞭解。作為亞洲規模領先的相關企業,組建了超過1600人的團隊,其中研發人員佔比達80%。

同時,在全棧自研的動力總成、飛控導航、複合材料與空中智能四大核心領域,均實現了系統性突破。

譬如,在動力總成方面,打造兼具高性能、高集成、輕量化的六合一動力系統,推重比達12、體積扭矩密度超行業60%,搭載能量密度255Wh/kg、壽命提升4倍的高密度電池。

譬如,在飛控導航方面,全球首創「四軸合一」單杆操縱,並通過多源融合定位實現釐米級懸停與導航精度。

譬如,在複合材料方面,匯天首創自動化雙腔RTM槳葉技術,復材佔比達42.5%,實現年產300噸規模化量產,並將復材成本降至鋁材的1.5至2倍。

再譬如,在空中智能方面,匯天打造全球首個智能飛行座艙,融合航前檢查、空中導航與降落輔助功能,並依託自研「蜻蜓」3D視覺與AI智駕芯片,實現空中全場景智能駕駛。

另外,對於外界異常關心的安全性,匯天始終將其作為飛行汽車研發的首要原則,秉持「從研發到運行」的全飛行週期安全保障理念,全面對標最高飛行安全標準,實現全域安全冗餘。

而為了進一步解決大家的擔憂,科技日上何小鵬更是承諾,「在量產交付前,公司高管團隊將率先完成5000公里飛行測試。」

並且,十分欣慰的表示:「截至目前,陸地航母位於全球已經拿下7,000臺訂單,有望創造載人飛行汽車銷量的世界紀錄。」

面對這樣的成績單,突然想抒發一下個人歉意。

因為,早在前幾年,當小鵬本身都深陷泥潭,總覺得入局飛行汽車,就是在分散本就嚴重不足的精力與資源。

可最終結果證明,當這家新勢力熬過了那段至暗時刻,踩中風口的匯天,反而成了它的加分項與意外驚喜。

衆所周知,低空經濟早在2021年便被列入國家規劃。去年,則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飛行汽車,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可以稱得上潛力無限,蘊含着巨大的需求與紅利。

根據國際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發佈的一份行業報告,接下來20年,將是飛行汽車技術的高速發展期,全球市場規模有望從2030年的3000億美元,激增至2050年的9萬億美元。

並且,該報告還特別強調,「中國憑藉龐大的城市低空交通需求及政策支持,或將成為這一領域的全球最大市場。」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類似長安、奇瑞、廣汽在內的自主汽車巨頭,同樣在積極佈局該板塊。

道理明晃晃擺在檯面上,誰都想嘗一口誘人的「蛋糕」。率先起跑的匯天,進度無疑領先所有人。而現在,更像是處在黎明前夜。明年,隨着正式邁入量產階段,即將迎來充滿希望的朝陽。

反觀整個飛行汽車板塊,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分羹者湧入。更為激烈的廝殺與競爭,徐徐拉開了帷幕。

畢竟,連馬斯克都盯上了這塊「肥肉」,誰會和賺錢過不去呢?

責編:曹佳東 編輯:何增榮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