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小鵬科技日上,一款名為IRON的人形機器人驚豔亮相。
它擁有仿生脊椎、柔性皮膚、靈巧雙手,甚至能走出「貓步」——輕盈、協調、擬人化程度極高。然而,正是這種高度擬真,反而引發了網絡熱議:這真的是機器人嗎?還是真人穿着皮套在表演?質疑聲迅速發酵,#小鵬機器人是皮套人#一度登上熱搜。面對輿論風暴,創始人何小鵬於次日親自發布一鏡到底視頻,拆解IRON結構,用事實回應質疑。
這場看似荒誕的「真假機器人」風波,實則折射出中國智能硬件產業正在經歷的一場深刻變革。而小鵬汽車,這家曾以智能電動車起家的企業,為何能在短短几年內推出如此高擬真度的人形機器人?它的技術積累究竟從何而來?從「智能汽車」到「具身智能」
IRON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是其行走姿態的自然流暢。不同於傳統工業機器人僵硬的步態,IRON能夠完成類似人類模特的「貓步」——輕盈、協調、帶有重心轉移的動態平衡。這一表現本應是技術實力的體現,卻意外觸發了公衆的懷疑機制。
質疑主要集中在三點:步態過於擬人:網友通過慢放視頻指出,IRON走路時有「踮腳尖」動作,認為這是人類獨有的生物力學特徵;頭部疑似「耳朵」輪廓:部分截圖顯示IRON耳部區域有凸起,被誤認為藏有真人;背部出現「內衣」形狀:柔性皮膚下的結構被誤讀為人類衣物輪廓。
面對輿論發酵,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於次日清晨親自下場,發佈一段長達3分鐘的「一鏡到底」拆解視頻。視頻中,團隊現場掀開IRON的手臂與背部柔性皮膚,露出內部白色工程塑料骨架、諧波減速器、散熱風扇及閃爍的LED狀態燈。機械運轉的嗡鳴聲清晰可聞,徹底打消了「皮套人」的猜測。
很多人誤以為小鵬做機器人是「跨界突襲」,實則不然。小鵬的技術積累早在其造車初期就已埋下伏筆。
回溯小鵬的技術積累,可清晰看到一條遞進路徑:
2018–2020年聚焦智能座艙與L2級輔助駕駛,自研Xmart OS操作系統,奠定軟件定義汽車基礎。
2021–2022年推出城市NGP,引入BEV(鳥瞰圖)感知架構,開始訓練大規模視覺模型。
2023年:發佈XNGP無圖方案,實現端到端大模型上車;同時啓動機器人項目,PX5原型機測試運動控制算法。
2024年圖靈AI芯片流片成功,支持多模態推理;VLA 1.0應用於實驗機器人,實現簡單指令執行。
2025年VLA 2.0+3芯片架構落地,IRON實現高擬人交互與自主行走,技術指標對標國際一線水平。
由此可見,小鵬的機器人能力並非「突然爆發」,而是過去七年在AI、感知、控制、芯片、製造五大維度持續投入的必然結果。
自2014年成立以來,小鵬汽車的核心戰略始終圍繞「全棧自研+AI驅動」。其XNGP(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不僅依賴高精地圖和傳感器融合,更關鍵的是背後龐大的視覺大模型(VLM)和端到端學習能力。這些技術,恰恰是人形機器人所需的「大腦」。
2023年,小鵬首次在財報中提出「AI+Robotics」雙輪驅動戰略,併成立機器人事業部。同年,其首款實驗性人形機器人PX5亮相,雖功能簡陋,但已具備基礎行走與交互能力。彼時市場反應平淡,認為不過是車企「蹭熱點」。然而,僅兩年後推出的IRON卻實現了質的飛躍——搭載第二代VLA(Vision-Language-Action)架構,集成3顆圖靈AI芯片,構建起「VLT(視覺語言文本)+VLA+VLM」的高階「大小腦」協同系統。
所謂「大小腦」,正是小鵬將自動駕駛中的感知-決策-執行閉環遷移至機器人領域的體現。「大腦」負責理解語言、生成意圖;「小腦」則控制運動協調、平衡與精細操作。這種架構並非憑空而來,而是脫胎於XNGP在複雜城市路況中對動態環境的理解與實時響應能力。換句話說,小鵬的機器人技術,本質上是其智能駕駛技術的「具身化延伸」。「貓步」引發的信任危機
IRON之所以被誤認為「皮套人」,恰恰說明其擬真度已逼近人類行為邊界。網友質疑的三大「破綻」——踮腳走路、耳朵輪廓、背部「內衣」——實則是技術細節被誤讀的結果。
據公開資料顯示,「貓步」並非刻意模仿,而是仿生步態控制算法的自然結果。人類行走時重心轉移、踝關節微調、足弓緩衝等動作極為複雜。傳統機器人多采用剛性關節,步態僵硬。而IRON採用仿生肌肉系統與柔性皮膚,配合22自由度靈巧手及動態平衡算法,使得其步態更接近生物力學模型。所謂「踮腳尖」,實為踝關節主動調節姿態以維持平衡的表現,這恰恰是技術先進的證明。
其次,頭部「耳朵」實為麥克風陣列。人形機器人需實現360度聲源定位與降噪拾音,麥克風常佈置於耳部位置以模擬人類聽覺機制。而背部「內衣」形狀,則是柔性皮膚覆蓋下的內部結構支撐帶,用於固定線纜與散熱模塊,並非衣物。
何小鵬的闢謠視頻之所以有效,不僅在於展示了內部機械結構(白色骨架、諧波減速器、閃爍紅燈、風扇噪音),更在於傳遞了一個關鍵信號:小鵬已具備將複雜AI系統與精密機電一體化整合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消費電子或傳統工業機器人領域極為罕見,卻是未來通用機器人的核心門檻。機器人不是秀,而是新賽道
何小鵬在視頻結尾強調:「小鵬一定會把機器人做到量產。」這句話絕非口號,而是基於清晰的商業判斷。
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美元,應用場景涵蓋家庭服務、物流搬運、醫療陪護、危險作業等。特斯拉Optimus、Figure 01、宇樹科技H1等競品已紛紛入局。小鵬選擇此時推出IRON,既是技術自信的體現,也是搶佔生態入口的戰略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小鵬並未將IRON定位為「炫技展品」,而是強調其與現有生態的協同。例如,IRON可接入小鵬AI OS,與G9、X9等車型共享感知模型;未來還可作為家庭服務終端,與小鵬智能家居聯動。這種「車-家-機器人」三位一體的AI生態,正是其區別於純機器人公司的核心優勢。
此外,小鵬在廣東肇慶已建成智能工廠,具備柔性製造能力。其在電機、電控、電池管理系統(BMS)等方面的積累,可直接複用於機器人動力系統。這意味着,一旦技術成熟,小鵬具備快速實現低成本量產的供應鏈基礎。
儘管技術令人振奮,但小鵬機器人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成本問題。目前IRON單臺成本預估超50萬元,遠未達到消費級門檻。其次是安全與倫理監管。高度擬人化的機器人若進入家庭,可能引發隱私、數據安全甚至心理依賴等問題。再者,市場教育週期漫長,消費者是否願意為「會走貓步的機器人」買單,仍是未知數。
此外,國際競爭激烈。特斯拉Optimus已進入工廠試用階段,波士頓動力Atlas雖不商用但技術領先,國內優必選、達闥等企業也在加速佈局。小鵬若想突圍,必須在「實用性」與「情感交互」之間找到平衡點,避免陷入「技術炫技、缺乏場景」的陷阱。
IRON被誤認為「皮套人」,其實是技術超前於時代認知的典型寫照。當年iPhone初現時,也有人質疑「觸屏不實用」;特斯拉Autopilot剛推出時,同樣被嘲「不如老司機」。如今,小鵬正站在人形機器人爆發的前夜,其技術積累已悄然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在中國科技企業中,真正具備「軟硬一體+AI原生+製造落地」能力的玩家並不多,而小鵬無疑是其中之一。
作 者 |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