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李賡
頭圖丨小鵬汽車
上週,小鵬的「科技日+X9增程」組合活動狠狠地刷出了一波存在感,但這次靠的並不是車,而是機器人。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的微信視頻號頁面
上週三(11月5日)在「科技日」活動上,何小鵬親自發布了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本來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技術成果展示——IRON在現場只做了一個非常基礎的外觀展示,並且在現場進行了很短暫「貓步」行走。
官方視頻不抽幀轉GIF
雖然展示的確很短暫,但短短十數米的行進,卻展示出了相當高的類人能力:柔和的肩頸舒展,自然的胯部擺動,流暢的轉身銜接。讓部分人在看到官方視頻之後,開始集中「質疑」(其中大部分人都並非懷疑,只是湊熱鬧刷感嘆思):「這肯定是真人套殼,裏面一定有人!」
再加上IRON的女性化外觀特徵帶來的相關討論,進一步推高了整件事的熱度。
本身快反能力就不弱、且最近兩年深受小米影響的小鵬,還選擇了在第一時間「火上澆油」,當晚就臨時加拍了「何小鵬拉開機器人拉鍊」的短視頻。
實際剪開的只是機器人的「包裝部分」
在週四的「超級增程」發佈會進行前,又專門臨時增加一個環節:讓幾位女性員工「直接剪開機器人小腿的‘皮膚’和‘肌肉’」,並且何小鵬在這個環節一度「哽咽」,表示「自己拉開機器人拉鍊證明不是真人的時候有點心酸」,還說自己聯想到了電影《讓子彈飛》中的「剖開肚子看喫了幾碗粉」。
在小鵬自己的「希望這是最後一次證明機器人是它自己」標題基礎上,甚至有的媒體還進一步渲染成了「中國的機器人,非要撕開衣服才能自證清白?」
如果只看傳播(包括流量以及傳播的廣度等指標),這大概是小鵬自從2021年推出那一套飛行汽車概念以來,最火的一次「科技日」活動。並且IRON機器人的大火,似乎將對小鵬接下來實際經營更關鍵的「第二代VLA模型」、「物理世界AI模型」和「X9超級增程」等新進展的風頭全部蓋過。
在今年2月接受媒體採訪時,何小鵬曾表示:「AI的最大價值在於改變物理世界(原子),不僅是改變數字世界(比特)。數字世界的改變速度快,但影響淺;物理世界速度慢,但影響深。我更想通過AI來改變物理世界(如汽車、機器人),所以我們要做一家AI汽車公司。」
顯而易見,何小鵬重新拾起了那個一度放下的「執念」——將「AI改變世界」的目標追求。
大火的IRON機器人和低空經濟,不確定性拉滿
在虎嗅汽車看來,此次小鵬IRON機器人最值得探討的點只有三個:
這段「貓步」究竟背後有多大的技術含量?
新機器人折射出的小鵬機器人技術實力幾何?
新機器人的出現對於未來的商用化意味着什麼?
先說第一點,「貓步」本質是一種步態能力。IRON機器人此次表現出來的「柔和的肩頸舒展,自然的胯部擺動,流暢的轉身銜接」,核心原因是其在硬件層面打造了比「宇樹類」人形機器人更復雜的機械運動結構,還利用大模型匹配了一套駕馭這種硬件能力的生成式算法(這一點和「宇樹類」人形機器人有共通之處)。
IRON「正式版」機器人的骨架行走視頻片段,可以重點留意其腰部的複雜設計
現場演示的「閃光舞」的骨架版,可以明顯看到其腰胯部極其靈活,肩部關節活動範圍很大
相比之下,今年4月的IRON工程版的腰胯部位「簡單」非常多 圖自動點科技
硬件方面的變動,從去掉「皮膚」和「肉」(官方將其稱之為肌肉,實際上動作主要依賴內部的核心骨架完成)的機器人運動和結構細節不難看出,此次發佈的IRON「正式版」的「肩部」、「腰部」和「胯部」三個位置,相比小鵬今年4月在車展上發佈的IRON「工程板」複雜度直接上了一個數量級(工程版只是簡單用了好幾個電機來提升自由度,正式版電機位置有所變動還在電機之外增加了很多機械結構)。
硬件結構升級帶來了更高的自由度,主要體現在機械關節各方向的活動「角度」上。在硬件能力提升的基礎上,軟件層面也實現了「升級」。
IRON機器人的核心特點是將生成式大模型嵌入運動控制與導航管線,形成「端到端的動作生成」能力。換言之,其動作並非完全預設,而是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細微調整,例如發佈會演示中的「貓步」轉彎。為支撐生成式大模型及多傳感器數據的計算,IRON搭載了3顆圖靈芯片,算力達到2250TOPS。
小鵬汽車機器人副總裁兼AI技術委員會負責人米良川
小鵬汽車機器人副總裁兼AI技術委員會負責人米良川,接受包括虎嗅汽車在內的媒體交流時解釋了生成式算法帶來的不一樣操控邏輯:「IRON機器人的前進並不是每個動作逐個給出指令去「提線木偶」,人給出的只不過是「向前」、「向左向右」這樣原始意圖,最終的運動實際上是機器人「大腦」生成出來的。」
這個過程本身也更像人類的思維和執行邏輯,我們走路的時候並不會一直自己想怎麼邁腿、怎麼可以獲得持續前進的動力。
「這一版RION機器人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選取一個足夠細分的場景,來探索讓機器人足夠像人,到底有多少挑戰要應對。」米良川在採訪中表示。
是的沒錯,雖然已經火出圈了,但實際上仍是個非常早的產品。
去年年底的IRON工程版,小鵬當時還在宣傳機器人「打螺絲」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IRON版的正式推出,小鵬的機器人戰略正式發生了一次方向上的「轉變」。在今年年初發布IRON機器人工程版的時候,官方專門提到「IRON已在小鵬廣州工廠投入實訓,未來將應用於工廠自動化生產線和門店服務等領域,提升生產效率與服務質量。」
但在本次科技日上,何小鵬本人明確diss了「在工廠打螺絲」和「在家做家務」這兩個場景,原因分別是「當前靈巧手的壽命距離商業可用距離很遠」和「家務場景非常複雜,機器人不僅服務能力難構建還容易引入新的安全問題」。
IRON機器人大火,但是第一批應用場景修正為「大花瓶」
最新的「目標場景」直接變成了可以用「大花瓶」來概括的「導覽+導購+導巡」,這些場景中很多已經進行了基礎的數字化和非人型機器人覆蓋。
與場景的選擇相對應,目前最新版的IRON機器人的靈巧手採用的仍是「諧波電機」直接充當手部關節的方案(直接用電機來當關節最簡單但並不完美)。這種方案手指部分的輸出力矩最小,且在維護和維修上挑戰也比較大,因此目前的靈巧手的確不足以支撐具體的場景應用。
時隔半年就應用方向大變,從側面說明了小鵬人形機器人業務依舊存在非常多的不確定性。
正如米良川自己在採訪環節被問到「小鵬機器人的未來主攻方向」時表示:「機器人的落地路徑只能長期並行推進,導覽、導購、導巡這幾個場景先進行試點,然後根據真實數據找出問題,驅動能力提升。工廠與家庭場景也會推進,但目前資源的匹配肯定不是最優先級」。
在本次科技日上,何小鵬將「高階人形機器人」的量產時間定在了2026年底,但究竟是怎麼樣的「人形機器人」?又以多大的規模量產,實際用途能夠如何落地?仍然是一個大大的疑問。
同樣的「不確定感」,也同樣出現了在小鵬「低空」板塊。
全新的全傾轉構型低空機型A868模型
本次「科技日」上,這一塊的信息增量最簡單也最少,一個是宣佈之前的「陸地航母」已經步入量產前夜;另外一個是公開亮相了全新的、採用全傾轉構型低空機型A868,預計將實現500km長航程,最高航速預計可達360公里/小時。
雖然官方透露了即將在敦煌推出西北首條低空自駕旅遊線,但就國內近些年來的各種低空飛行器旅遊開發的進展而言,往往是落地之後就沒了聲音。最典型的就是億航,在國內搞了一堆設備落地,也經常能看到在各地開通航線的新聞,但實際上都沒有徹底進入公開的商業運行。
然後是全新的機型A868,從小鵬總部現場展出的模型來看,採用了V形尾翼6發構型。但目前所展出的仍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展示模型。相關的機型認證和適航認證,參考此前的機型經驗,往往仍需要3-5年複雜的歷程,為時仍非常早。
智駕最關鍵,但最終還要看實測
相比遠未成熟的機器人和極難落地的低空交通工具,小鵬的智駕AI能力發展對於其基本業務而言顯然更加重要。
作為小鵬之前在整個汽車圈「技術領先」的最重要支撐,過去一年的時間裏,小鵬的智駕能力排位在業內不僅沒有提升,反而有小幅下滑的趨勢。在本次「科技日」上,小鵬將其VLA模型升級為了「第二代」。
從視頻輸入到直接的動作輸出,是最貼近人類的智駕神經模型
用最技術的官方描述來概括:輸入以真實世界物理信號(儘量使用視頻等傳感輸入),輸出走端到端的推理流程,儘量減少文本作為中介,追求極致的數據利用效率與端到端能力。降低對標註的依賴,形成隱式推理的端到端能力,同時保留必要的文字Token化用於輔助訓練。強調數據、算力、數據閉環的重要性,以及在車端本地化推理、低延時與高幀率的實現。
用人話來說,就是「修改了VLA大模型的結構,不像過去的數據處理流程那麼笨和僵硬,從而在模型稍微複雜的前提下,通過使用更多算力來讓機器學習到更多的現實數據並且生成規則,實現了多方面的表現提升。」
從小鵬官方發佈會現場展示出來的Demo片段來看,表現的確不錯
究竟小鵬在第二代VLA模型中應用了哪些細節性的創新,哪些變動最為關鍵性,並沒有在發佈會現場和會後的Workshop提及,主要原因是當前國內智駕行業太過激烈,小鵬內部也不願意放出特別多技術細節。
但總體思路依舊不難理解——過去小鵬包括算力在內的軟硬件性能有限,所以在設計大模型的時候往往從一開始就「妥協」;但如今軟硬件性能漲上來了,所以從底層再自我顛覆一輪,就能實現大模型整體設計的變革提升。
但有兩個劉先明親口提到的細節必須一提:
在第一代VLA模型被放棄之前,內部是兩條路線並行,但一代當時出現了很多Bug(虎嗅汽車此前在G7的VLA大模型試駕中的確發現了不少Bug);
第二代VLA模型的出成果,是堅持許久之後突然「湧現」出來的。
發佈會上故意強調希望出自一個「偶然版本」,不得不讓人多想
第一點反映出來的是,AI發展中「湧現」自帶的部分不確定性,即便在最重視AI、在AI上拼命投入的小鵬這裏,依舊仍會保留部分的不確定性;第二點媒體更是直接向劉先明提問「這種湧現是不是偶然事件」,他在技術之外做了個相對模糊的回應:「第二代VLA從去年開始就做規劃,還做了很多數據和Infra的積累,我們知道這個方向大概率就是對的,只不過出成果的確要不斷投入直到找到。」
有了更強的第二代VLA,小鵬還額外做了幾件事。首先就是向全球商業夥伴開源,注意這裏並非「免費開源」;其次是大衆汽車集團將成為除小鵬外的第二代VLA首發客戶;最後是Robotaxi,因為第二代VLA帶來的能力提升,小鵬將業務開展的時間直接提前到了2026年,不僅要推出三款Robotaxi車型,還要啓動試運營。
就目前而言,僅憑發佈會上的信息,還很難確認小鵬的第二代VLA表現如何,等待媒體評測開啓之後,虎嗅汽車也將在第一時間推進詳細的測評。
有「執念」是好事,也是壞事
今年年初,在被問到「董事會是否讚成其造飛行汽車和機器人時」,何小鵬曾給出過非常明確地說明:董事會都不支持,是他自己一個人強行說自己相信。甚至連「為什麼技術能突破?」,「為什麼有場景?」,「為什麼用戶有需求?」這樣的問題都無法回答。
唯一支撐他的,就是開篇提到的那個邏輯:「AI的最大價值在於改變物理世界,不僅是改變數字世界。」
圖自 網絡
這種思維在大洋彼岸的Elon Musk身上也有所體現,在本次開完科技日之後,有人就專門做了一張圖,將小鵬與特斯拉目前的一系列創新方向進行對比,突出兩者有多相似,持續不斷投入「真金白銀」去創新尋找未來。
尋找新機會的做法沒有錯,但這些新方向如何和主營業務結合?新方向如何一步步走到成熟落地?如何不辜負所有消費者的期待?如何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品牌勢能」?都是企業需要面對的艱鉅挑戰。
最典型的負面案例,就是展示自身技術實力的時候「吹牛吹大」了。
這就好比一個廚師,天天向顧客吹噓自己的佛跳牆多麼絕妙。然而,每當顧客點這道菜時,他總是推說「還差些火候」,建議對方先點份涼菜嚐嚐,並承諾「佛跳牆的位置給您留着,讓您第一個嚐鮮」。一次兩次,顧客或許還會抱有期待;次數多了,只會讓人覺得他是個騙子。
在小鵬如今官方的定位,已經從去年剛喊出來的「面向全球的AI汽車公司」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之後,小鵬的各條業務線如何在現實的產品和應用場景中表現出足夠強的能力和競爭力,將會成為小鵬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
本內容由作者授權發佈,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場。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 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