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淘寶跳轉廣告被立案調查」的消息在網絡上傳開。儘管消息真實性尚待覈實,卻迅速登上熱搜。對常年活躍在互聯網上的用戶而言,這新聞雖有些突然,卻並不意外——畢竟,「跳轉廣告」早已是網民集體吐槽的「流量梗」。
比如有網友直言,「致所有APP的一句話:我想打開淘寶,我自己會打開。」還有用戶喊話:「打開哈囉單車和高德導航的時候,淘寶你知不知道我用這兩個軟件都是要幹正事、乾急事?」這些戲謔中透着無奈的聲音,說出了用戶對頻繁、強制跳轉廣告的普遍反感。
事實上,涉及跳轉廣告問題的遠不止淘寶。如今打開各類APP,不是跳向各大購物平臺,就是被彈窗廣告「圍追堵截」。一些音樂、動漫等APP也被頻繁點名——熄屏片刻再切回,又得再看一遍開屏廣告。如果說這些還只是影響體驗,那麼導航途中因廣告跳轉而中斷,則可能直接威脅用戶安全。
用戶的反感情緒可以理解。不過,把跳轉廣告的板子全部打在淘寶身上,可能打錯了人,至少不完全對。
要釐清責任,首先要搞清楚廣告投放的機制。跳轉廣告通常涉及兩個主體:一是淘寶這樣的廣告主,即「甲方」,負責花錢買廣告;二是承接廣告並具體展示的各類APP,也就是「乙方」,它們纔是用戶直接使用的載體。一般來說,淘寶等甲方購買的是廣告曝光服務,至於廣告如何展示,是彈出還是跳轉,往往由乙方APP或其代理公司自行決定。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雙11」等大促期間,淘寶等甲方會加大廣告投放力度。但用戶從外部APP「搖一搖」跳轉至淘寶的行為,多源於第三方媒體受平臺或商家委託所投放的開屏廣告。這些廣告的技術參數完全由媒體側獨立設定,甲方既未參與其技術方案的制定,也無法干預其系統運作。
作為用戶,我們理解其需要商業收入來維持運營,承接大廠廣告是其中重要的收入來源。但追求收益不能沒有底線。此前,工信部與市場監管總局都曾出手整治「搖一搖」廣告,可惜的是,接下來「滑一滑」「跳一跳」「碰一碰」們又出來了,不斷試探用戶底線。
是什麼讓各類APP鐵了心一樣,對跳轉廣告「不離不棄」?據市場監管總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頭部企事業單位互聯網廣告發布收入高達7128.8億元,同比增長22.5%,佔廣告總收入八成以上。當用戶的每一次「誤觸」都能帶來真金白銀,平臺便很難管住自己的手。
用戶的耐心在流失,平臺的小動作卻層出不窮。跳出「誰該打板子」的爭論,想解決跳轉廣告,還得從根兒上找辦法。一方面,監管部門應持續施壓、細化規範、強化執法;另一方面,淘寶等廣告主也應主動負起責任。出錢的人說話往往更有分量,廣告主在投廣告時,可以事先約定別用那些惹人煩的方式,從源頭上減少對用戶的干擾。
一則引發反感的廣告,非但達不到轉化效果,反而會傷害品牌形象——這筆賬,其實並不難算。相較短期的點擊數據,用戶的好感與品牌的聲譽,纔是更寶貴的長期資產。這或許正是那則「調查」傳聞背後,公衆最想告訴APP的一句話。(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