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財經
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舉辦之際,2021-2024年度全國羣衆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名單揭曉。江蘇省張家港市共獲五項榮譽:張家港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張家港市老年體育大學、永卓控股有限公司獲評2021-2024年度全國羣衆體育先進單位,周穎、劉欣石獲2021-2024年度全國羣衆體育先進個人稱號。此外,射擊運動員盛李豪獲2021—2024年度全國體育系統先進個人。
近年來,張家港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體育讓城市更時尚」的定位,統籌推進羣衆體育、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形成了全民參與、全域覆蓋、全齡共享的良好局面。
完善組織網絡,夯實羣衆體育根基。張家港市將全民健身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出臺《張家港市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構建起「1個市體育總會+45個市級體育協會+115個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的組織網絡。各區鎮均設立文體中心,實現全民健身工作「全域覆蓋、全面融合、全員參與」。在設施建設方面,張家港市紮實推進「城區5分鐘、中心鎮區10分鐘健身圈」,推動健身步道全域貫通,已建成大型體育場館22個、體育公園20個、全民健身站點1050個、健身步道664條,總長度1071公里,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5.72平方米。該市通過「一場兩門、早晚兩開」和「五彩門」智能管理系統,推動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有效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
圖為「我們的節日•端午」2025年張家港市龍舟錦標賽豐富賽事供給,激發全民健身熱情。張家港市持續打造「天天有活動、週週有賽事、月月有高潮、年年有創新」的羣衆體育賽事體系,每年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超過1500場,參與市民超過60萬人次。目前,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58.6%,有組織體育人口占比達六分之一,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縣域前列。「3+2」「3萬4千5百」「活力四季」「騎遇小美好」等品牌活動深入人心,形成「跟着賽事去旅行」的體育消費新風尚。長三角一體化全民健身示範區聯盟、長江文化節體育專場等平臺,進一步拓展了體育融合發展的空間。
注重體教融合,培育體育後備人才。張家港市堅持為國育才,持續完善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系,深入推進體教融合,落實江蘇省青少年體育5621計劃,打造射擊、舉重、足球、網球等多個特色學校,構建「幼兒園—高中」貫通式體育人才培養通道。年均舉辦青少年賽事活動超2000場,吸引超20萬人次參與。通過整合多方資源,推動中國網球學院張家港分院高水平運行,成立「盛李豪公益體育發展專項基金」,建成盛李豪射擊館,有效激發青少年參與熱情。近年來,張家港市累計向國家隊、國家集訓隊、省級訓練單位輸送體育健兒171名,在省級以上賽事中收穫137金83銀74銅,盛李豪、袁琦琦等運動員在國際賽場屢創佳績。
創新老年體育,打造特色服務模式。作為全國首家縣級老年體育大學,張家港市老年體育大學自2020年6月建成以來,以「2343」組織架構為基礎,設立三大分校,開設60餘門課程,累計培訓學員近5萬人次。學校依託專業師資和智慧健身平臺,推動教學、賽事、服務一體化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老年體育工作的示範標杆。通過改造老舊場館、建設初心廣場等方式,打造適老友好的體育健康生活圈,每年組織各類老年體育賽事超百場,參與近萬人次,推動老年人實現從「要我練」到「我要練」的轉變。
圖為2025年張家港市中老年人廣場舞比賽引導企業參與,凝聚體育發展合力。企業成為張家港羣衆體育發展的重要力量。永卓控股有限公司成立體育協會,組建13個體育俱樂部,會員超過1300人。公司累計投入近億元,建成永聯文體館等一批現代化體育設施,年服務超過42萬人次。通過設立體育專項基金、開發「健身管家」小程序、推行健身積分兌換等方式,構建起「組織—設施—機制」三位一體的企業體育支持模式。此外,張家港城市體育發展基金會、盛李豪公益體育發展專項基金等平臺,有效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體育公益,促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良性互動。
從全民健身的民生溫度,到競技體育的榮耀高度,再到產業發展的經濟厚度,張家港以系統思維和紮實行動,構建起一條全民參與、全域覆蓋、全齡共享的體育發展之路,展現出縣域在推動羣衆體育事業上的前景與潛力。(毛昕桐)
編輯:趙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