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AMD 92億創紀錄營收,從英偉達手中搶佔部分賽道主導權

AI芯天下
11/12

前言

近日,AMD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的發佈,在全球半導體行業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在AI芯片市場被英偉達長期壟斷的格局下,AMD憑藉精準的戰略佈局、極致的性價比優勢和開放的生態合作,成功撕開了一道裂口。

作者| 方文三

圖片來源|網 絡

多項數據創紀錄,AI業務成核心引擎

AMD的第三季度財報,用[全面超預期]來形容毫不為過。在整體半導體行業波動的背景下,其營收、利潤、現金流等關鍵指標均實現跨越式增長,展現出強大的業務韌性與增長潛力。

財報顯示,AMD第三季度總營收達92.4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68.19億美元增長36%,較上一季度的76.85億美元增長20%,大幅超出分析師預期的87.5億美元。

盈利能力方面,GAAP淨利潤12.43億美元,同比增長61%;非GAAP調整後淨利潤19.65億美元,同比增長31%,調整後每股收益1.20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1.17美元。

毛利率的表現同樣亮眼,GAAP毛利率升至52%,同比提升2個百分點;非GAAP毛利率穩定在54%,較上一季度的43%大幅回升11%。

這一數據不僅體現了AMD產品結構的優化,更印證了其高端芯片業務的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自由現金流更是實現爆發式增長,同比翻倍至15億美元,為後續研發投入和業務擴張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按業務劃分,AMD三大核心板塊呈現[兩強一穩]的格局,其中數據中心業務已成為驅動增長的核心引擎。

數據中心部門第三季度營收43.41億美元,同比增長22%,環比增長34%,運營利潤達10.74億美元。

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Instinct MI350系列GPU的放量出貨和第五代EPYC處理器的快速滲透。

蘇姿豐在財報電話會上透露,第五代EPYC處理器(Turin)在本季度佔EPYC總營收的近一半,服務器CPU營收創下歷史新高,市場份額已從一成提升至兩成左右。

客戶端與遊戲部門表現更為驚豔,合計營收40.48億美元,同比增長73%。

其中客戶端業務營收27.5億美元,同比增長46%,創下歷史紀錄,得益於Ryzen處理器在PC市場的份額持續提升。

在全球PC出貨量同比增長10%的背景下,AMD客戶端業務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桌面級CPU市場份額已追平英特爾

遊戲業務營收12.98億美元,同比暴漲181%,一方面源於索尼微軟為假日銷售季備貨帶來的半定製業務增長,另一方面Radeon 9000系列顯卡的性價比優勢推動渠道出貨量顯著提升。

嵌入式產品部門營收8.57億美元,同比下降8%,但環比實現增長,主要受測試仿真、航空航天與國防等領域需求改善的帶動。

值得注意的是,該部門年度設計訂單已超140億美元,創紀錄勢頭延續,為未來增長奠定基礎。

財報的亮眼表現背後,是AMD在手訂單的強力支撐,10月以來,AMD利好不斷。

先是與OpenAI達成6GW算力的戰略合作,首批1GW部署將於2026年下半年啓動,預計未來數年貢獻超1000億美元收入。

緊接着拿下甲骨文5萬顆MI450系列GPU的超級訂單,2026年第三季度開始交付。

此外,AMD還與美國能源部合作建設[Lux AI]工廠及[Discovery]超級計算機,與阿里雲、IBM、Cohere等企業深化合作,形成了覆蓋全球頂級科技巨頭、雲廠商和科研機構的客戶矩陣

這些訂單不僅帶來了鉅額收入預期,更驗證了AMD Instinct平臺和ROCm生態的成熟度。

蘇姿豐在財報電話會上明確表示,2027年公司AI業務年度營收將達數十億美元,彰顯了對AI賽道的信心。

性價比+全棧佈局,撕開英偉達壟斷壁壘

在AI芯片市場,英偉達長期佔據80%-90%的份額,CUDA生態更是構築了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AMD能夠成功突圍,核心在於其精準擊中市場痛點的AI戰略。

以性價比為突破口,以GPU+CPU+軟件生態的全棧佈局為支撐,在推理市場實現彎道超車。

AI計算的核心戰場在GPU,AMD正在緊追英偉達的腳步。Instinct MI300系列作為當前主力產品,在關鍵參數上展現出顯著優勢。

MI300X配置192GB HBM3內存,峯值內存帶寬達5.3TB/s,而英偉達對標產品H100的相應指標為80GB和3.35TB/s。

更大的內存容量意味着在運行千億或萬億參數大模型時,用更少的芯片即可加載整個模型,從而減少芯片互聯數量、降低功耗,最終降低總體擁有成本(TCO)。

在功耗控制方面,AMD通過優化設計實現了更高的能效比。即將於2026年發佈的MI450 GPU更是備受關注,採用臺積電2nm工藝,搭載432GB HBM4顯存,顯存帶寬躍升至19.6TB/s,性能較前代大幅提升。

為了進一步增強競爭力,AMD將MI450X的TGP從2300W調高至2500W,而英偉達則相應將VR200的TGP從1800W提高到2300W,足見雙方在性能上的激烈博弈。

不同於英偉達專注GPU的單一路徑,AMD將CPU作為重要的差異化優勢。

在AI集羣規模達到數萬卡級別後,市場需求不再是單純的單卡性能,而是算力調度與業務適配能力,CPU成為AI集羣中不可或缺的調度核心。

AMD的Zen架構通過Chiplet模塊化設計和Infinity Fabric高速互聯總線,實現了高核心數、高能效比和低成本的平衡,最高可達128核;

3D V-Cache技術則顯著提升了CPU端數據預處理和小型推理工作負載的效率。

這種GPU+CPU的組合優勢,讓AMD能夠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整體機架解決方案,避開了與英偉達在單一GPU性能上的正面競爭。

ROCm加速迭代,開放合作彌補短板

芯片的紙面性能能否充分發揮,離不開軟件生態的加持。

英偉達的CUDA生態積累了近600萬開發者、300多個加速庫和600多個預優化AI模型,這是其核心壁壘。

為了突破這一困境,AMD推出了ROCm開源生態,目前已迭代至第七代,相比第六代,推理性能平均提升3.5倍,訓練性能平均提升3倍。

為了加速生態成熟,AMD採取了收購+合作的雙線策略。通過收購Mipsology、Nod.ai、Silo AI等AI軟件公司,增強自身軟件開發能力。

同時與OpenAI、甲骨文、Meta等超大規模客戶深度合作,推動ROCm生態在實戰中迭代優化。

例如,IBM和Zifra在大型MI300X集羣上訓練多代多模態模型,Character AI和Luma AI在MI300系列上運行生產工作負載,這些實踐不僅驗證了ROCm生態的穩定性,更吸引了更多開發者加入。

以價換量,搶佔推理市場先機

AMD能夠快速切入AI市場,性價比是其最大殺手鐧。

在單卡售價上,英偉達H100 GPU價格在25000美元以上,緊缺時高達30000-40000美元,而AMD MI300X價格僅為10000-15000美元,不足前者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在推理場景下,MI300X的Tokens/Dollar優勢顯著,最高可達英偉達H100的1.33倍。

這一定價策略精準契合了市場需求的結構性變化。隨着大型語言模型迭代速度放緩,市場對算力的需求從高精度、高功耗的[模型訓練]轉向低延時、大規模部署的[模型推理]。

對於雲廠商和AI企業而言,降低基礎設施TCO、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成為核心訴求,AMD的高性價比產品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成功搶佔了推理市場的份額。

橫跨中美,在兩大市場尋找生態位

算力危機下,中美科技界走出了不同的戰略路徑,美國強調增加供給,中國側重組織優化。

AMD憑藉靈活的市場策略,在北美和中國兩大市場構建了不同的生態位,實現了雙線發展。

在北美市場,AMD毫不猶豫地加入了OpenAI、Oracle、Meta、Microsoft等巨頭的算力[大團圓],提供最先進的MI450和MI350系列GPU,直接參與最前沿的AI訓練算力市場競爭。

與OpenAI的合作尤為關鍵,通過認股權證機制,OpenAI可以每股0.01美元的價格購買最多1.6億股AMD普通股,股權釋放與部署里程碑、股價掛鉤,形成了深度綁定的利益共同體。

這種[以股換芯]的創新模式,不僅為AMD帶來了鉅額訂單,更讓其生態影響力大幅提升。

此外,AMD與美國能源部合作建設超級計算機,鞏固了在國家級AI與超算領域的地位;

與甲骨文合作推出基於Helios機架式設計的AI超級集羣,首次部署50000個MI450 GPU,進一步擴大了在企業級超大規模雲服務市場的份額。

這些合作讓AMD深度融入北美AI算力生態,成為與英偉達分庭抗禮的核心玩家。

面對美國對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AMD在中國市場採取了[合規為先、生態共創]的策略。

為維持在華市場份額,AMD設計了Instinct MI308等合規定製版芯片,性能和互聯速度被限制在出口閾值之下。

儘管面臨政策限制,AMD仍試圖通過商業手段繞開制約,與阿里雲等頭部雲廠商主打場景化算力和芯片共創。

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AMD設定了七個展示單元,涵蓋CPU、嵌入式解決方案、ROCm生態,以及與阿里雲ApsaraDB RDS、ECS、ACS的合作內容,形成從芯片到解決方案再到行業應用的完整鏈路。

AMD在中國市場的核心策略是提供CUDA替代方案,用開放生態換增長。

通過與雲廠商深度合作,針對不同細分業務需求提供高性價比的算力方案,強調系統TCO和高效部署,這與中國科技企業強調能效優化的策略高度契合,為其在華市場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估值下的考驗,2026年成關鍵節點

儘管AMD業績亮眼、訂單充足,但市場仍存在一些擔憂,其股價在財報發佈後盤後下跌超過3%,反映出投資者對高估值的謹慎態度。

未來AMD能否持續領跑,關鍵在於能否應對接下來的考驗。

AMD股價年內已累計上漲107%,市值擴張超1000億美元,高估值已包含對未來2-3年高增長的預期。

如果後續訂單兌現速度不及預期,或MI450量產進度延遲,可能引發股價回調。

此外,當前市場流動性緊張,疊加AI概念股整體估值高企,也可能導致AMD股價出現波動。

ROCm生態的成熟度是AMD能否實現GPU市場份額目標的關鍵。

儘管OpenAI、甲骨文等大客戶的合作加速了ROCm迭代,但要在2026年後達到與CUDA匹敵的水平,仍需持續投入。

同時,隨着谷歌TPU、亞馬遜Trainium/Inferentia等定製芯片的崛起,AI芯片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AMD需要不斷強化性價比優勢和系統級解決方案能力。

2026年將成為AMD與英偉達競爭的關鍵節點。

一方面,AMD MI450將於2026年下半年開始量產,OpenAI和甲骨文的大額訂單將逐步交付,其實際表現將直接決定市場對AMD的信心。

另一方面,英偉達也將推出新一代產品,雙方在性能、價格、生態上的博弈將進入白熱化。

如果MI450能夠實現預期性能,且ROCm生態持續完善,AMD有望在AI芯片市場佔據20%以上的份額,真正成為與英偉達分庭抗禮的核心玩家。

結尾:

從十年前的瀕臨破產到如今的AI算力挑戰者,AMD的成功背後,是蘇姿豐精準的戰略判斷、持續的研發投入和靈活的市場應變能力。

其[先撒網後聚焦]的轉型路徑、[GPU+CPU+軟件]的全棧佈局、[性價比+開放生態]的競爭策略,為科技企業提供了寶貴啓示。

部分資料參考:甲子光年:《92億美元創紀錄營收背後,AMD從英偉達手中[搶]走了什麼?》,36氪財經:《價格屠夫AMD,刺傷Intel卻打不過英偉達》,海豚投研:《AMD:[傍上]Open AI?不是[備胎]的免死金牌》,鳳凰網科技:《AMD一夜暴漲4500億,全球芯片的轉折點來了?》,真是港股圈:《AMD:靜悄悄漲一倍,人稱小寒武紀

本公衆號所刊發稿件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僅用於交流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回覆,我們收到信息後會在24小時內處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