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印度「起飛」背後:印度,想複製中國奇蹟

互聯網亂侃秀
昨天

最近印度手機市場三季度數據火了——蘋果銷量同比暴增47%,直接殺進前五,市場份額10%;更狠的是銷售額佔比高達28%,坐穩頭把交椅。這數字背後,藏着印度經濟轉型的野心。

蘋果在印度「日子好過」不是偶然。首先得說它把生產線搬過去的策略:現在印度工廠能造所有型號iPhone,還出口到美國。

對普通印度人來說,買部「印度產」iPhone成了支持本土製造的象徵,這波情感消費拉滿。再瞅瞅印度經濟,這些年確實在起飛,雖然貧富差距大,但中產階層擴張快,消費觀念從「能用就行」轉向「品牌優先」,蘋果自然成了香餑餑。

但印度政府的心思可不止賣手機。他們盯着的是中國十年前的經驗——當年中國靠蘋果供應鏈,從山寨機堆裏「煉」出完整智能手機產業鏈。

小米、OV這些國產牌子早期直接「搭便車」,用現成的供應鏈快速起量,省了從零摸索的苦功夫。現在印度想玩同樣的劇本:把蘋果拉過來建廠,逼着供應鏈跟着落戶。雖然初期還依賴中國零件,但時間長了,本土供應鏈總能「長」出來。

更關鍵的是,印度想複製的不只是手機產業鏈。按他們的算盤,一旦手機產業鏈成型,就能往汽車、機器人這些高端製造領域「橫跳」。畢竟製造業的邏輯都差不多,手機產業鏈裏的精密加工、質量控制、物流管理,稍微改改就能用到其他行業。

當然,印度還有盤「大棋」。現在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佔大頭,但印度政府早想「收編」這些外資企業——要麼讓它們轉本土品牌,要麼逼走騰地方。等本土產業鏈建起來,市場規則可就由印度說了算。到時候,手機市場可能真成了「印度人的天下」。

不過這事兒能不能成,還得看幾個硬條件。人口紅利是基礎,印度14億人擺在那,消費市場潛力大;經濟發展是引擎,這幾年GDP增速不錯,中產羣體擴大;政策扶持是關鍵,從土地稅收優惠到「生產掛鉤激勵」計劃,印度政府下了血本。

但挑戰也不小——供應鏈本土化需要時間,工人技能、基礎設施都得跟上;國際競爭激烈,中國手機品牌不會輕易讓出市場;外資政策的不確定性,也讓企業心裏打鼓。

總的來說,印度借蘋果複製中國奇蹟的算盤,有戲但非穩贏。人口基數和增長勢頭給了底氣,產業鏈轉移和技術擴散提供了路徑,可具體執行中的變數也不少。但不管成不成,這步棋至少讓印度在全球化分工裏,從「組裝工」往「設計師」的角色轉了轉。至於能不能真成下一個中國,還得看後續怎麼下這盤大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