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突襲百度,曝祕密立項做千問APP,全面對標ChatGPT

時代財經
11/13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郭美婷

百度(09888.HK)世界大會2025這一天,阿里巴巴(09988.HK,以下簡稱「阿里」)悶聲甩出一張「新牌」。

時代財經獲悉,阿里已祕密啓動「千問」項目,基於Qwen最強模型打造一款同名個人AI助手——千問APP,全面對標ChatGPT。

過去更聚焦B端市場的千問業務轉戰C端,此舉或被視為阿里撬動C端AI變現的關鍵落子。消息曝光後,阿里港股午後快速拉昇,漲幅一度超4%,扭轉早盤下跌近2%的頹勢,截至當天收盤漲3.32%,報162港元/股。不過,阿里方面對此消息暫無回應。

圖源:圖蟲創意

另一邊,百度在自家年度AI盛會上發佈了原生全模態大模型文心5.0、全新一代崑崙芯,同時提出用AI重構業務,百度搜索全面AI化、GenFlow升級至3.0等。截至發稿,百度當日收盤跌0.08%,報126.2港元/股。

如今,AI已越過「誰家參數更大」的炫技階段,真正的深水博弈是,誰先綁定真實用戶、誰就能定義下一代交互範式。當大模型不再稀缺,真正的護城河在於場景的精準落地與用戶的長期留存之中。

從To B到To C?

在今年9月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宣佈在推進三年3800億元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外,還將持續追加更大的投入。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佈局就是當時宣佈的額外的AI基礎設施投入的一部分。在過去幾個月裏,吳泳銘已從各部門調集了超過100名開發人員投入到這次千問APP的打造中。

據悉,千問APP的目標是打造個人AI助手,並且全面對標ChatGPT。在未來幾個月內,阿里巴巴將在該應用中逐步增加智能體AI(agentic-AI)功能,以支持包括主要淘寶市場在內的平臺上的購物功能。最終讓千問成為一個功能完備的AI智能體。

智能體是今年AI的核心落地方向和戰略焦點,阿里巴巴也多次對外提到在智能體領域的佈局進展。

「智能體就是圍繞用戶不同需求,做的定製化服務,既可以是C端,也可以是B端。」互聯網行業分析師張書樂認為,較之單一通過問答方式獲得AI深度思考的信息,智能體能夠更進一步達成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也能夠通過更多用戶參與製作智能體,進一步開發AI的潛能。因此,推動智能體,就是將千問變成一個平臺,生出各種觸手去完成各種任務,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大腦。

更重要的是,阿里希望藉此實現商業化的閉環。據上述消息人士稱,千問應用目前將對用戶保持免費。但建立用戶基礎後,將有助於未來阿里巴巴對消費者的服務進行收費。除了收入外,千問還將為移動用戶創建一個一站式商店,這也可以讓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擦亮品牌。並且,阿里計劃之後通過千問的海外版本向全球擴張。

在分析阿里此舉背後的動機時,多位行業分析師提到了DeepSeek帶來的影響。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告訴時代財經,DeepSeek等對手以極致性價比撕開C端市場,迫使技術領先的阿里不得不下場防禦。阿里核心焦慮在於,若不掌控C端入口,阿里多年積累的B端模型優勢恐將失去流量支點,淪為管道化的"幕後英雄"。

在張書樂看來,To B和To C只是不同時段的戰略選擇,阿里用千問去探索C端,也是迎合年初DeepSeek帶來的C端科普浪潮,並用其來展示自身AI肌肉,也可以為打開B端市場創造一定的氛圍。千問APP依然是一個科普者,而千問本身則可以是B端的企業級定製版,前者承接普通業務,免費;後者承接企業業務,付費,並不衝突。

然而,在阿里內部,已經有了To C的戰略部署——夸克。今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升級為「AI超級框」的「新夸克」,同時進行的是組織架構的調整,夸克負責人吳嘉也從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羣總裁,升級為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夸克CEO,並直接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彙報。一系列動作背後釋放的信號是,阿里準備將AI To C的戰略重心押注在夸克。

此時千問進軍To C,是否會與夸克形成內部競爭?

張孝榮對此也有此擔憂,他認為千問APP和夸克兩者的用戶重疊度高,當兩個團隊爭搶同一批算法工程師、算力資源和預裝渠道時,所謂的戰略協同可能異化為內部消耗。千問是技術派理想主義,夸克是業務派現實主義,這非常考驗管理智慧。

「內部賽馬本身並無不可。」張書樂說,夸克集網盤、搜索、AI一體,定位較為模糊。不如專門推出一個純粹的AI助手,常駐用戶手機,專注各種AI功能拓展和推動創作者開發智能體,反而更好地展示出阿里在AI上是用心且專業,而不是在自己既有應用中提供一個AI插件。

競爭的錨點

聚焦C端的「千問APP」,正是阿里將其全棧技術能力,通過「應用」這個觸點與億萬用戶連接的關鍵嘗試。而這背後,是阿里對AI終極路徑的判斷。

在今年9月的雲棲大會上,吳泳銘判斷AGI(通用人工智能)已是確定性事件,但這僅是起點,終極目標是發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類的ASI(超級人工智能)。

實現該目標通過三步走:「智能湧現」,AI通過學習人類知識具備泛化智能;「自主行動」,AI掌握工具使用和編程能力以「輔助人」,這是行業當前所處的階段;「自我迭代」,AI通過連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數據,實現自主學習,最終能夠「超越人」。

在吳泳銘眼裏,Token是未來的電,AI雲是下一代計算機,大模型則是下一代操作系統。

因此,阿里既要造芯建雲,積極推進三年3800億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並不斷加大投入;又接連公佈了七款大模型技術產品,覆蓋語言、語音、視覺、多模態、代碼等模型領域;如今,阿里把「操作系統」上的「APP服務」也提上了日程。如吳泳銘所說,其戰略路徑是「全棧人工智能服務商」。

圖源:企業供圖

相比阿里追求的是「面面俱到」。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則更關心「如何讓AI跟我們要做的每一項任務,都能進行有機的結合,讓AI成為企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原生推動力。」

他在百度世界大會2025上表示,目前行業正跨越一個全新臨界點,從「智能湧現」走向「效果湧現」,智能將成為每個企業的增長引擎、每個人的創造力引擎。

李彥宏稱,AI行業正從不健康的正金字塔型的結構向健康的倒金字塔形結構的轉變。「此前,(在正金字塔結構下)最底層的芯片層拿到了大部分價值。」李彥宏指出,「倒金字塔結構下,芯片廠商不管賺多少錢,芯片之上的模型都能夠賺到10倍的價值,基於模型開發的應用,能夠創造100倍的價值。」

李彥宏對於AI應用的重視可見一斑。不過,即使如此,百度在硬件上的佈局仍不會鬆懈。李彥宏發佈了新一代崑崙芯和超節點產品天池,天池256超節點與天池512超節點將於明年正式上市,單個天池512超節點就能完成萬億參數模型訓練。

無論是阿里利用「千問」切入C端,還是百度加固其「芯片+模型+搜索」的護城河,巨頭的每一個動作背後,都指向一個行業之問:在AI的深水區,競爭的錨點究竟應該定在哪裏?

在張孝榮看來,從今天的動態來看,兩家大廠都是從「底層技術炫技」轉向「應用落地求生」。「但當所有玩家都在標榜‘應用生態’時,正是暴露了行業底層創新進入平臺期的尷尬現狀。百度重構搜索、阿里推千問APP,本質都是在既有業務基礎上做增量改進,而非真正的範式革命。這種趨同競爭或將導致行業陷入新一輪燒錢戰,而非推動技術實質性突破。」

張書樂也認為,目前大廠的AI錨點其實並沒有真正定位好,所有參與者都在探索中攻擊前進,畢竟當下AI所能達成的功能依然有限,無論是大模型、芯片又或是具身智能,都是AI走向成熟的奇觀,如同大腦、神經和軀幹這樣的組合,但如何將其完美地組合在一起,讓其「成人」,還有相當距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