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漢堡王……「洋品牌」的中國劇本徹底變了

藍鯨財經
11/13

作者| 藍鯊消費 張二河

洋品牌的「賣身」故事,正在接連上演。

11月10日,CPE源峯宣佈與美國餐飲品牌漢堡王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漢堡王中國」)。

本次交易,CPE源峯將向漢堡王中國注入3.5億美元的初始資金,用於支持其餐廳門店擴張、市場營銷、菜單創新以及運營能力提升。交易完成後,CPE源峯將持有漢堡王中國約83%的股權,RBI將保留約17%的股權。

在此之前,深耕中國市場26年的咖啡巨頭——星巴克中國,正式宣佈與博裕資本(Boyu Capital)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運營中國區零售業務,博裕資本以約40億美元的對價獲得合資企業至多60%的股權,星巴克則保留40%股權並繼續擁有品牌與知識產權所有權,通過授權經營獲取長期收益。

不論是漢堡王中國,還是星巴克中國,都是「洋品牌」在收回中國大陸全面運營權後,首次引入中國控股股東,折射出「洋品牌」在中國本土市場戰略方向的變化。

變化的不僅有漢堡王、星巴克,還有Costa Coffee。據彭博消息,瑞幸咖啡(LKNCY.US)大股東大鉦資本正考慮競購英國連鎖咖啡品牌Costa Coffee,Costa Coffee目前的持有者可口可樂正考慮將其出售,但相關討論尚處於初步階段,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如今,「洋品牌」也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了。

「洋品牌」打不過「路邊攤」?

曾幾何時,貼着「洋品牌」標籤就是品質神話與審美標杆的保證;如今,它們卻在中國的市場浪潮與國貨精品的強勢崛起中,顯出頹勢,甚至跌落神壇。

星巴克作為全球咖啡巨頭,1999年進入中國,出於各種考慮,長期維持直營模式。其門店大多位於核心商圈,租金和人力相對較高。但其精準錨定了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有消費能力並渴望社交空間的都市白領和精英階層,成功打造了一種「咖啡體驗」和「第三空間」的生活方式,商務人士和中產很願意在這裏坐下聊天。因此,即便是咖啡產品賣得很貴,一杯動輒三四十,四五十的也有,不影響很多人買單。

但最近幾年,星巴克的「直營+第三空間」模式,遭遇了本土咖啡品牌的嚴峻挑戰。瑞幸、庫迪等咖啡品牌,以「9.9元/杯」甚至更低價格搶佔市場,吸引大量對價格敏感的年輕消費者。他們高頻推出新品,不斷調整口味,並經常整活營銷,打造爆款咖啡(例如生椰拿鐵、橙C美式)。

受此影響,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迅速下降。數據顯示,到了星巴克在中國的份額僅有14%,遠落後於瑞幸的35%和庫迪的18%。

雖然在啱啱發佈的2025財報中,星巴克中國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實現增長,其中第四季度營收達到8.316億美元,同比增長6%,開店總數也來到8011家。但相比之下,瑞幸的業績更好。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瑞幸咖啡總淨收入為123.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47.1%,在中國市場的門店總數達到26117家。

與星巴克相比,漢堡王在中國市場更像是一個「隱身人」。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十多年後,漢堡王纔在2005年進駐中國,首店開進上海靜安寺附近的小洋樓,主打「火烤純牛肉」,試圖在「更高級的快餐」賽道上講一個與衆不同的故事。

但在隨後的七年時間內,漢堡王在中國只開出52家門店,徹底錯過了中國快餐市場完成「心智教育」的黃金時代。2012年,漢堡王將中國業務交給土耳其特許經營商TFI集團,開啓加盟狂奔。但快速擴張也帶來了質量失控和選址受限等問題。2025年2月,RBI集團收回了漢堡王中國近100%的股權。

在今年2月份的財報會議上,RBI集團高管曾談及漢堡王中國的表現。CFO Sami Siddiqui表示,2024年,RBI集團的餐廳整體數量增長了3.4%,但是漢堡王中國餐廳數量減少了約100個基點。Sami同時透露,漢堡王中國餐廳的單店平均銷售收入較低,僅為法國1/10。

門店數量上,根據漢堡王官網信息顯示,截至今年9月份,漢堡王中國在門店總數約1300家,而2023年年底時,這一數字還是1587家,2024年年底時為1474家。近一年來,北京、上海、安徽、重慶、福州等多個城市均出現了閉店的情況。有消費者表示,部分城市一週關了6個店。

但與此同時,與漢堡王同品類的不少品牌都在加速擴張。窄門餐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12日,在炸雞漢堡品牌裏,門店數排名前10位的分別是:華萊士、肯德基、塔斯汀、正新雞排、麥當勞、臨榆炸雞腿、享哆味漢堡炸雞、德克士、叫了只炸雞、叫了個炸雞,漢堡王中國僅僅排在12位。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中,「洋品牌」甚至還打不過正新雞排等「路邊攤」。

「洋品牌」的本土化困境

在中國市場開放初期,面對尚未成熟的國內商業生態,「洋品牌」憑藉其新奇的品類、標準化的服務流程與成熟高效的管理模式,迅速佔據了市場高地。這種由「稀缺性」與「專業性」構築的競爭優勢,成為它們在中國市場所向披靡、實現快速擴張的關鍵。

但最近幾年,「洋品牌」開始變得步履蹣跚,其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源於消費者對於「洋品牌」祛魅——曾被視為品質與身份象徵的「洋品牌」,其光環正在中國快速褪色。面對更懂本土、更快迭代的國產品牌,以及價值觀驅動、熱衷「平替」的Z世代消費者,它們昔日的優勢正加速瓦解,市場攻守徹底易形。

另一方面,是「洋品牌」越來越「不懂」中國市場了。

漢堡王的「本土化戰略」成效不顯。在產品方面,漢堡王一直主打火爐現烤獨特煙燻焦香風味,在中國市場卻遭遇水土不服,部分消費者覺得口感太乾太硬。隨後漢堡王向當勞、肯德基看齊,推出了牛腩筍椒漢堡、豬肘堡及乾脆面脆雞堡等創新單品,但卻偏離了自身特色。

被詬病更多的是漢堡王的營銷。提到對漢堡王的印象,有消費者表示,「基本看不到啥營銷宣傳,這麼多年就看到一個和憤怒的小鳥還有貓和老鼠的聯名」。

一位消費者在網絡社交平臺評論道:「漢堡王目前最大的痛點在於,沒有人會覺得喫漢堡王是一件很潮的事情,甚至大家會覺得喫漢堡王是一件很土的事情。」

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在中國也遭遇發展困境。在咖啡成為剛需的時代,人們或許更願意去接受一杯不超過10元的咖啡。同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讓坐在寬敞的空間喝咖啡有點奢望。

而星巴克的決策鏈條過長導致產品創新滯後。2025年,本土品牌平均每月推出5款新品,而星巴克僅為2款。同時,直營模式下的高人力成本、高租金成本,使其無法參與本土品牌的價格戰。

更為關鍵的事,最高管理層對於中國市場不懂卻「指手畫腳」。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在2024年6月接受知名商業播客節目《 Acquired 》採訪時,還表達了對手機 App 的不滿——他認為,「屈服於手機應用」成了「阿喀琉斯之踵」,因為這個「越來越沒有人知道會被帶到何方去」的渠道會侵蝕「星巴克之所以是星巴克」的原因,破壞優質體驗,使咖啡淪為一種普通商品。這在中國高度數字化的市場中顯得格格不入。

相比於瑞幸、庫迪、幸運咖、華萊士、塔斯汀等本土品牌,星巴克,漢堡王等外資基因與中國市場的快速迭代存在「水土不服」。

「賣身」換增長

事實上,不少「洋品牌」在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後,一些弊端都暴露出來。比如,百勝集團之前為了控制中國市場,力推直營模式,導致門店租金和用人成本過高,拖累了擴張速度。同時,洋品牌總部對中國市場的數字化進程反應較慢,百勝中國旗下各個點餐APP很難用,產品也沒有本土化。2015年第三季度,百勝中國銷售額僅增長2%,低於市場預期,引發百勝股價大跌。

到了2016年,美國百勝餐飲集團宣佈,將百勝中國分拆,並獨立上市。百勝集團不再持有百勝中國股份,而是坐收品牌租金,額度為百勝中國營業收入的3%。新引進的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成為百勝中國最重要的股東。此後,百勝中國通過特許經營模式在下沉市場快速擴張,門店數量從7300家增至17000家。

麥當勞身上也發生了同樣的故事——2017年,麥當勞將其中國內地及香港業務80%股權,出讓給中資(中信系)主導的財團。新成立的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負責中國內地及香港的運營。通過這次轉型,麥當勞在中國的業務只佔20%股權和品牌所有權,再無主導權。藉此,麥當勞中國也煥發了新春。

星巴克中國「賣身」博裕資本、漢堡王中國「賣身」CPE源峯,也想要複製同樣的成功。

在消費領域,博裕資本曾參與投資了阿里巴巴京東物流等明星企業,更為重要的是,博裕資本曾經投資過蜜雪冰城和塞尚乳業,前者是新式茶飲賽道的「門店王」,而後者不僅是星巴克的供應商,也與星巴克的「死敵」瑞幸有過合作。此外,博裕資本還在今年5月完成了對北京SKP商場42%-45%股權收購,在商業地產和物業管理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

根據雙方公告,在合作模式上,博裕資本並非簡單的財務投資者,而是深度參與星巴克中國的運營管理。博裕資本將主導星巴克中國的下沉市場拓展,推出「加盟+直營」的混合模式,其中下沉市場門店以加盟為主,由博裕資本篩選符合條件的本土加盟商,並提供供應鏈支持;一、二線城市核心門店仍保持直營,保證品牌調性。

綜合來看,通過引入加盟模式降低運營成本,通過與被投企業合作提升供應鏈效率和數字化能力,通過本土化的產品創新貼合下沉市場消費者需求,這是博裕資本「入主」星巴克中國最主要的任務,也能從本質上幫助星巴克嫁接本土的「效率基因」。

而收購漢堡王中國的CPE源峯,之前持續深耕連鎖消費服務領域,先後投資了包括蜜雪冰城、愛爾眼科老鋪黃金泡泡瑪特美麗田園、雍禾植髮、絲域養髮在內的多家企業。

在其推動下,蜜雪冰城完成萬店規模與下沉市場滲透,泡泡瑪特實現全棧自營IP運營與全渠道擴張,老鋪黃金夯實了高端化定位與門店升級……此次入主後,CPE計劃從產品創新、數字化、供應鏈等多維度重構漢堡王中國,複製「投後運營」經驗。

其中一個重要的計劃是,雙方聯手推動將漢堡王在中國市場的門店規模從目前的約1250家,拓展至2035年的4000家以上。

對中國市場而言,「洋品牌」面對的不是一個被簡單複製的「海外分站」,而是一個高度獨立、動態演進的新型商業試驗場。這裏的消費者要求更高、變化更快,決策週期更短,品牌不僅要與全球巨頭同臺,還要迎戰快速崛起的本土力量,在口味創新、供應鏈韌性、文化共鳴與組織敏捷性等各項能力上不能有短板。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