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造」到「智造」

兵團日報
11/13
兵團西山新區—烏魯木齊東二環(G312段)公路項目鋼筋加工廠內,機器人手臂正在焊接蓋梁骨架片(資料圖片)。 張明娟 攝

兵團西山新區—烏魯木齊東二環(G312)段公路項目現場,工人們操作數控鋼筋籠滾焊機進行高效精準焊接(資料圖片)。張明娟 攝

●古力米拉·亞力坤

建築工地上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人頭攢動是大多數人對施工場景的固有印象。如今,走進十一師承建的各類項目工地,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工程師在電腦前輕點鼠標,整座建築在虛擬世界中纖毫畢現拔地而起;地面上,不知疲倦的機器人「工友們」精準開展鋪裝、噴塗作業;高空之中,無人機無聲巡航,將海量數據實時傳回雲端……

一場靜悄悄的數字化革命正在這裏發生,解鎖着質量提升、效率高效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全新範式。

為建築裝上數字化「最強大腦」

10月25日,新疆北新路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新路橋集團」)建設的G3036阿克蘇至阿拉爾高速公路工程第二標段(以下簡稱「阿阿高速公路項目」)建築數字化中心指揮大廳內,一塊巨大的電子螢幕取代了往日掛滿牆面的圖紙。螢幕上,一座座形態各異的橋樑和兵團首個零碳供能高速服務區工程,正以三維立體模型的形式流暢運轉。

「過去我們靠一摞摞圖紙和老師傅的經驗施工。」該項目第二標段主任工程師馬俊龍說,「遇到複雜節點,要反覆覈對圖紙,一旦覈對不到位就可能面臨返工,既費時又費料。」

如今,這一切已成為歷史。不僅是在阿阿高速公路項目,十一師承建的疆內外240個工程項目均建立了數字化中心,廣泛應用北新路橋集團烏魯木齊禾潤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研發的智慧工地產品,對人、機、料、法、環等施工要素進行實時動態採集,為現場作業人員和項目管理者提供精準支撐,有效提升施工質量、成本管控和進度推進水平,構建起以進度為主線,以成本為核心的智能化施工流水作業線。

「每接到一個項目,我們都會結合項目重難點,量身定製智慧工地設計方案,並根據實際應用情況不斷優化設計,讓AI邊緣計算盒子充分發揮效能。」該公司副總工程師程蒴表示。

在工程動工前,建築主體已在數字世界中完成了無數次「預建造」。通過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設計團隊將建築的每一個構件、每一段管線都轉化為包含尺寸、材質、型號等完整信息的數字模型,碰撞檢測算法會自動掃描出設計衝突,並在施工前全部解決。

「我們通過智慧工地平臺和智能建造平臺的深度融合,實現施工全過程的數字化管控。」新疆兵團城建集團有限公司建設的新疆大學碳基能源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項目經理馬星指着螢幕上正在進行的虛擬施工介紹道。

今年,該項目成功入選2025年烏魯木齊市智能建造示範項目。建設過程中,項目運用BIM技術建立三維模型,結合智慧系統實時監測施工進度、設備運行及人員安全情況,尤其針對高空作業、大跨度支模結構等關鍵環節,實現可視化智能監控、遠程對講等功能,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這場從「建造」到「智造」的數字化變革,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管理模式的再造。基於雲計算的協同平臺,將設計師、工程師、施工團隊和業主方全部鏈接在同一個「數字工地」,任何一方的修改都會實時更新並同步給所有相關方,徹底打破「信息孤島」,讓決策效率呈幾何級數提升。

「現在,我們靠的是數據驅動決策。」程蒴總結道,「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我們為建築裝上了‘最強大腦’,不僅智能便捷,更能實現施工風險的有效規避。」

為建築打造「智慧+綠色」全生命週期

10月28日,兵團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水利工程——新疆奎屯河引水工程全面完工並投入使用。歷時五年,奎屯河畔一座現代化水利樞紐巍然矗立,傳統的建築使命已然完成。對於十一師而言,這是另一個更具價值的開始——建築全生命週期智慧運維的起點。

交付給業主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水庫,而是一個「會呼吸」「能思考」的智慧生命體。這一切,歸功於兵團建築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兵團建科院」)在項目中成功應用的數字孿生技術,為傳統水利工程注入了「智慧基因」。

新疆奎屯河引水工程橫跨山區、戈壁和綠洲,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傳統的水利管理方式面臨諸多挑戰。

「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我們實現了從‘人管水’到‘智管水’的跨越。」10月30日,兵團建科院副總經理黃潤德站在指揮中心的大屏前,指着實時跳動的數據說道。數字孿生,即通過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物理工程的虛擬鏡像,實現實時監測、模擬預測和智能決策。

兵團建科院提出的「數字孿生+智慧水利」的解決方案,通過「小切口、深突破」的試點模式,驗證了數字孿生技術在乾旱區複雜水利工程中的適用性,為兵團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提供了實踐樣板。

十一師在推動智能建造工程中,始終將「綠色」作為「智造」的天然底色。今年以來,十一師全面進軍新能源建設領域,探索「綠色+」新模式,向着低碳乃至「負碳」的願景持續邁進。

連日來,新疆兵團市政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永仁阿子乍20兆瓦和永仁勐蓮5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全力衝刺第四季度各項建設目標,多舉措確保項目順利併網發電。

雲南省永仁縣地處滇中高原,光照資源豐富,項目區多為林地與農業用地。如何在建設光伏電站的同時,不影響當地農作物種植和生態平衡?項目建設採用「高支架+農業種植」模式,確保板下空間可繼續種植經濟作物,保持土地綜合效益,實現「板上發電、板下增收」的雙贏。

由重慶北新融建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建設的巫山縣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總投資1.64億元,規劃建設充電站92座,覆蓋全縣26個鄉鎮街道,為當地綠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這不僅是商業項目,更是民生工程、發展工程。」項目負責人許昌表示,「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安裝充電樁,更是為巫山縣打造一張佈局合理、智能高效、覆蓋全域的綠色能源網絡。」

從虛擬預建到現實施工,從智能建造到全生命週期運維,十一師以科技創新為筆,以數字化轉型為墨,重新描繪建築產業發展底色,走出了一條速度與質量兼得、效益與綠色共贏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