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信息顯示,近日,浙江唯品會支付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唯品支付」)發生工商變更,註冊資本由1億元增至2億元,增幅為100%。
今年以來,互聯網企業旗下支付公司增資、收購動作頻頻,展現出互聯網企業佈局支付業務的熱情。
受訪專家認為,當前支付行業正在從「搶規模」轉向「重資本」「強合規」發展,馬太效應持續加劇。增資不僅是滿足監管要求的必要動作,更是支付公司提升抗風險能力、主動拓展業務邊界的戰略選擇。
互聯網系支付公司頻增資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唯品會全資收購浙江貝付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並將其正式更名為「浙江唯品會支付服務有限公司」,並推出「唯品支付」品牌。根據股東信息,目前唯品支付由唯品會全資持股。
唯品支付為用戶及企業提供多項支付服務,包括快捷支付、網銀支付、條碼支付、代扣/代付、個人信息認證、分賬業務及跨境業務等,為唯品會集團提供專業服務。
據記者梳理,今年以來,互聯網企業旗下支付公司增資動作不斷,涉及騰訊、抖音、京東等互聯網企業。今年1月份,抖音旗下支付公司抖音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由1.5億元大幅增至31.5億元,增資金額高達30億元;6月份,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公佈的非銀行支付機構變更行政許可決定信息公示表顯示,准予騰訊旗下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增加註冊資本至223億元;10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公佈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顯示,京東全資子公司網銀在線(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獲批增加註冊資本至15億元等。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落地後,增資成為支付機構滿足監管要求、加強合規展業的必然選擇。同時,拓展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等高資本業務,也在推動互聯網企業旗下支付公司密集增資。
在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看來,當前支付行業競爭已從單純的市場份額爭奪,演變為「場景+技術+合規」的綜合實力較量。傳統支付巨頭仍佔據優勢,電商、內容等垂直領域平臺旗下的支付公司通過增資等方式,試圖在細分場景中構建差異化支付能力,形成「生態內閉環+跨場景滲透」的競爭格局,部分平臺的業務調整也反映出資源正加速向頭部集中。
支付牌照收購動作不斷
事實上,不僅是增資,互聯網企業在支付牌照領域的佈局和爭奪也體現在一系列股權收購動作上。
天眼查工商信息顯示,近日,東方電子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電子支付」)發生工商變更,原股東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子數據交換網絡服務有限公司等退出,新增小紅書旗下寧智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為全資股東。
與此同時,茅蔚卸任東方電子支付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王閏接任法定代表人並擔任董事。東方電子支付註冊資本由約1.21億元增至2億元。公開信息顯示,東方電子支付成立於2008年3月份,經營範圍包括非銀行支付業務、通信設備銷售、計算機軟硬件及輔助設備零售等。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官網公佈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顯示,同意新生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生支付」)主要股東由海航雲付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藝龍網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藝龍網」),實際控制人由海南海航二號信管服務有限公司變更為同程旅行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程旅行」),註冊資本由1億元增至3.3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藝龍網持有新生支付100%股份。藝龍網為同程旅行旗下全資附屬公司。新生支付為海南本土唯一持牌支付機構,在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的背景下,其區位優勢有望進一步凸顯。
「互聯網企業收購支付牌照的核心邏輯在於快速獲取合規資格,以最低成本打通‘業務場景—支付工具—金融服務’的生態鏈條。」薛洪言表示,由於支付牌照審批趨嚴且存量稀缺,直接收購成為縮短業務落地週期的最優路徑。這不僅能實現交易數據的內部留存,為精準營銷和信貸風控提供支撐,還能通過支付費率自主化降低運營成本,更可藉助支付入口強化用戶黏性,形成商業閉環。
薛洪言進一步表示,對行業而言,這種模式進一步推動支付服務向垂直場景滲透,促進技術創新與服務效率提升;但與此同時,也可能加速支付牌照趨於集中,擠壓中小支付機構生存空間。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