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海如何迭代?天九企服戈峻:過去強調成本效率,現在更強調可持續

中金財經
11/14

  中國企業持續加快出海,出口規模再創新高。據海關總署最新公佈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7.31萬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出口22.12萬億元,增幅6.2%。前10個月累計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從新茶飲到新能源汽車,從手機到礦產,中國企業已不滿足於簡單的產品跨境流動,而逐漸追求全方位的「體系出海」,向全球輸出產業鏈能力和商業模式,致力於在目標市場建立完整的價值鏈閉環。   「對很多企業而言,出海是突破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戈峻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在同一片紅海,你盯着對手,所有的優化都是邊際效應遞減。而當你駛向藍海,你盯着的是用戶和需求,增長空間是完全打開的。」   「在出海過程中,最受關注的是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戈峻曾在英特爾蘋果英偉達等三家科技巨頭擔任全球副總裁,擁有豐富的全球市場經驗。2019年,戈峻從英偉達離職,回到中國加入民營企業天九共享集團,擔任天九企服董事長兼CEO。          天九企服董事長兼CEO戈峻   天九共享集團創始於1991年,是大數據驅動的企業家資源共享平臺,業務遍及全球40多個城市,旨在促進創新企業與傳統企業共創、共享、共贏,為創新企業加速,幫傳統企業轉型。   2025年11月20日,廣東時代傳媒集團將在成都主辦「影響力·時代」可持續發展創新年會。戈峻受邀出席該次年會,並圍繞出海、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主旨演講。他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過去出海,我們強調成本效率,現在更強調可持續和ESG。」   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出海,融入當地生態才能創造當地價值。「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企業必須躬身入海,與本地共生,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出海哲學。」戈峻說。   「全球化不是游到對岸就完事」   時代週報:你在海外工作多年,帶領英特爾、英偉達、蘋果等「出海」中國市場。而後,你回國加入天九共享控股集團,推動中小企業出海。這段獨特經歷讓你對中國企業出海和全球化有哪些不同的認知?   戈峻:在英特爾、蘋果等公司,我目睹了全球市場的多樣性:如果只聚焦本地,就會陷入內卷。這就會導致「戰術上的勤奮,戰略上的停滯」。出海讓我看到,全球需求多元,企業可以用長板對接藍海,實現升維競爭。   在同一片紅海,你盯着對手,所有的優化都是邊際效應遞減。而當你駛向藍海,你盯着的是用戶和需求,增長空間是打開的。就好比內卷是在一個房間裏做精裝修,是對手思維。出海是發現隔壁還有一片空地,藍海蓋樓,是用戶思維。戰略上跳出存量競爭的框架,才能找到新的增長極。   時代週報: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市場,在所在國和地區實現本土化分外重要。但有些企業出海並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戈峻:全球化當然不是單向進入,而是雙向融合。在帶領跨國企業進入中國時,我總結出「In China,With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真正紮根當地、與本地夥伴共創、為當地創造長期價值。這塑造了我的本土化認知——敬畏差異,融入本地,「In Local, With Local, For Local」。今天,我希望幫助中國民營企業走向全球,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並且歷久彌新。   全球化這片海,不是你游到對岸就完事兒了。你必須跳進去,把當地的生態元素融到身體裏,才能創造出當地價值,才能岸上開花。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企業必須躬身入海,與本地共生,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出海哲學。   時代週報:20多年前,你曾帶領英特爾出海成都,能否具體描述一下當時印象深刻的挑戰?   戈峻:20多年前,帶領英特爾進入成都時,成都還被視為「電子荒漠」。我們面臨的挑戰包括基礎設施不足、人才短缺、以及本地市場認知差距。但我們用長期主義,通過建設芯片封裝測試基地、培養本地團隊、與政府共建生態,最終,成都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一極。   時代週報:20多年後,你作為天九企服的「船長」,又帶領中國企業向中東等地「出海」。兩段經歷最大的不同感受是什麼?   戈峻:如今,我帶領中國中小企業走向中東、歐洲、東盟等地。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是「破冰者」,今天是「共建者」。過去強調成本效率,現在強調可持續和ESG。   今天的出海,水面已經波瀾壯闊,挑戰變成了如何在正確的航道上「精準捕撈」。所以,如果以前我們拼的是勇氣和耐力,今天拼的就是智慧和協作。中東的綠色轉型、歐洲的碳中和目標等,都為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更復雜但機會更多。   可以說,成都是中國內陸城市出海的典範,中東是新興市場的熱點。選擇它們,是因為它們展示了出海的核心,就是找到那些既有開放胸襟、又有轉型動力的市場,找到這個具備「結構性能量轉移」的地方,融入它,共成長,這是成功的關鍵。   「用‘在地化’的深度對抗‘全球化’的風險」   時代週報:「借船出海」是你多次強調的策略。你為什麼認為現在「借船」如何重要?應該如何定義一艘「好船」?   戈峻:在今天覆雜多變的全球環境中,單打獨鬥的成功率不能說沒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低。「借船」不僅能降低風險、提高效率,更能讓企業快速融入本地生態,它的本質是用效率換時間,用協作換空間,同時抵禦不確定性。   定義一艘「好船」,我認為有三點:第一,是否有強大資源和網絡,能提供「護航」;第二,是否懂本地市場,有清晰的「航線」(戰略方向),成熟的「甲板」(市場接口);可靠的「船長」(賦能能力),能做一個好「嚮導」;第三,是否共享價值觀,尤其是可持續和ESG導向。   好船不是簡單運輸工具,而是優秀的夥伴,幫助企業精準靠岸。無論是政府組織的「聯合艦隊」,還是平臺型企業的「全球導航」,都是這個時代的「好船」。   時代週報:市場越來越卷。中國企業家羣體亟需在哪些方面完成破局?天九企服賦能中國企業出海,在這一過程中,你們核心聚焦的創新及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戈峻:我認為中國企業家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破局。首先是視野破局,從「內捲心態」轉向「全球格局」,用全球視野尋找機會;第二是能力破局,從「製造優勢」升級為「品牌優勢」與「標準優勢」,學習本地化融入和可持續實踐;第三是合作破局,從「單打獨鬥」轉向「組隊遠航」。   天九企服自身的出海戰略,核心創新在於構建「全球企業賦能平臺」,或者說,我們在努力打造一個「可複製的全球化能力中臺」,集中解決企業出海面臨的信息不對稱、資源分散、風險不可控等三大核心痛點。同時,通過賦能企業,我們自己也實現了平臺出海的良性循環。   時代週報:站在企業經營層面而言,如何理解可持續發展和出海之間的關係?   戈峻:從企業經營層面來看,出海是空間拓展,可持續發展是時間延伸。二者合一,纔是增長的真相。可持續發展和出海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可持續的出海,就沒有出海的可持續。事實上,無論是否出海,可持續都是必經之路。   時代週報:望未來3-5年,你認為中國企業出海的主要趨勢有哪些?對於中國企業出海的可持續,你有何建言?   戈峻:我相信未來出海的目的地將更多元,從中東、東盟到拉美、非洲。出海的模式也將繼續深化,從「產品貿易」轉向「本地運營+標準輸出」。同時,出海有一個加分項,就是綠色化,ESG成為標配。   我的建言很簡單:用「在地化」的深度,來對抗「全球化」的風險。你在一個地方扎得越深,你的根就越穩,風浪就越難吹倒你。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