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長達35頁的看空報告,似要將京東打入深淵。
11月9日,摩根士丹利(大摩)以《京東,凜冬將至》為題,發佈了一份研報,並將京東評級下調至「減配」,直言其為未來12個月處境最差的電商股。
今天,京東第三季度財報正式發佈,電話會上,高管們回答的多個問題,正面回答了大摩的「指控」。
大摩的三重暴擊:國補退坡、增長失速與歷史困局
大摩的報告開門見山,直指京東的核心軟肋。
第一重暴擊源於「政策紅利」的消退。報告通過一項2000人的調研指出,京東是「以舊換新」等國家補貼政策最受益的平臺,58%的消費者選擇在京東使用補貼。然而,自8月起,國補政策已開始明顯退坡,多地採取配額制或抽籤制。更關鍵的是,調研顯示83%的參與者因國補而「透支」了未來1至6個月的消費。
大摩認為,這解釋了為何京東電子產品及家電收入增速能從國補前的-5%飆升至今年二季度的23%,也預示了國補退坡後,其收入增速將驟降至個位數的嚴峻前景。
第二重暴擊落在被寄予厚望的「即時零售」業務上。大摩承認京東該業務初期訂單峯值達2500萬的成績,但旋即指出其面臨三大難題:在阿里、美團巨資投入下,市場份額已從二季度的11%滑落至三季度的8%;用戶、商戶、騎手三方體驗均不佳,如配送慢、系統難用、騎手收入回落;最關鍵的是,商家盈利能力因平臺成本轉嫁而下滑——商家承擔的用戶補貼比例從0%一路升至70%-80%,並開始收取佣金和配送費。
大摩甚至質疑其自營的「七鮮小廚」存在商業邏輯矛盾,並測算其即時零售業務三季度單均虧損9元,2025年總虧損可能高達340億元。
第三重暴擊則基於京東過往「新業務」的失敗軌跡。報告歷數了「驚喜拼拼」、低價戰略、直播電商等案例,指出它們均遵循「高調啓動、鉅額補貼、短暫爆發、陷入停滯」的相同模式。大摩據此對京東開拓新業務的能力提出質疑,認為除非即時零售能快速減虧並與核心業務產生協同,否則難言信心。
面對空頭的凌厲攻勢,京東管理層在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雖未點名大摩,但也隔空進行了正面說明。
對於國補退坡的影響,京東CEO許冉承認高基數會帶來短期行業波動,但她更強調國補驅動了行業升級,而京東在此期間進一步鞏固了市場份額與供應鏈能力。她指出,京東的長期目標是通過產品創新(與品牌定製)、價格優勢(規模與供應鏈優化)和服務體驗(全渠道、送裝一體)來持續強化用戶心智和市場份額。
對於虧損擴大的即時零售(外賣)業務,許冉將其定位為「長期戰略」。她並未迴避虧損,但展示了業務的積極變化:三季度GMV實現雙位數環比增長,正餐訂單佔比和客單價提升,通過精細化運營和供應鏈創新(如七鮮小廚),單位經濟模型(UE)已顯著改善,投入環比收窄。她特別強調了該業務的協同價值——帶動京東APP日活領先行業增長,外賣新用戶轉化率近50%,並顯著提升了商超等品類的購物頻次。她表示,外賣業務的目標是既能獨立生存,又能與京東生態深度融合。
此外,管理層力圖描繪一幅增長動力多元化的圖景:日百品類連續四個季度雙位數增長,廣告等服務收入加速,認為商超、時尚等仍有巨大增長空間。
在AI和國際化的長期戰略上,京東表示,在AI戰略上,規劃在未來三年會持續投入,帶動各個產業共同形成萬億規模的人工智能生態。核心產品包括自研模型Joy AI、數字人、AI智能體等,廣泛應用於零售、物流、健康和工業領域;此外,京東線上零售業務Joybuy已在英國、法國、德國等關鍵市場展開試運營。管理層將國際化定位為「最重要的長期戰略之一」
儘管管理層的並未逃避問題,但財報上的數字,仍然暗藏隱憂。
京東第三季度實現營收2991億元,同比增長14.9%;按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歸母淨利潤為58億元,較2024年的132億減少了56.06%。
儘管外賣補貼收縮,但京東的新業務仍然虧損了157.36億,對比二季度又增加了9.59億。
另一個危險信號來自現金流量表。今年前三季度,京東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由去年同期的淨流入332.04億元,轉為淨流出18.88億元。
這一指標的惡化,無疑加劇了市場對其「燒錢」模式可持續性的擔憂。
京東的管理層正試圖向市場證明,他們有能力駕馭這場複雜的轉型,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同時,成功開拓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然而,資本市場需要的是耐心,更是實實在在的業績改善和虧損收窄的證明。京東的「凜冬」是已然降臨,還是隻是轉型陣痛中的「倒春寒」?我們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