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京東:改寫電商增長劇本

金角財經
11/14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羅夏

京東,正在悄悄增加自己的增長引擎。

最新三季報顯示,京東京東總營收達2991億元,同比增長14.9%,跑贏行業平均增速。

如果把財報逐條攤開,會看到一個反差極大的畫面:

京東最穩的「壓艙石」——電子產品及家電受到去年三季度高基數的影響,同比增長低於整體節奏。

但是,日百品類收入同比增長18.8%,增速約是行業平均增速的4倍;服裝鞋帽品類收入同比增速約是行業的8倍。

除商品銷售業務之外,服務收入同比增長達到30.8%,增速創近兩年來的新高,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至24.4%的歷史新高。

從當年的買大件上京東,到如今油鹽醬醋、服裝鞋帽、外賣酒旅,似乎是京東正在為一場更大的轉向蓄力。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護城河依然穩固

「帶電品類收入同比增長4.9%。」放在京東整體14.9%的增速背景下,難免顯得平淡。但如果把視角從單季數據拉遠,就會發現,這更多是「基數效應」與「行業週期」共振的結果。

首先是被外界容易忽略的「基數效應」。

2024年三季度,全國多地密集落地「家電以舊換新」補貼,京東作為主要承接渠道之一,當季帶電收入直接被推到了歷史高點——1225.6億元。到了2025年三季度,雖然該項收入依然增長至1285.9億元,但在高基數面前,增速回落是必然現象。

其次,行業週期也在發揮作用。

帶電品類本質上是典型的耐用消費品,更新週期長,一旦經歷短期的政策刺激,市場進入「消化期」是大概率事件。奧維雲網的數據顯示,2025年三季度國內家電零售額增速僅為5.2%,與京東帶電品類增速相差無幾。這也說明,京東的表現符合行業節奏,而不是掉隊。

從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來看,過去十多年,圍繞帶電品類這塊「電商皇冠上的明珠」,無論是國美蘇寧的線下老牌,還是天貓、拼多多的線上巨頭,再到抖音、美團新銳的跨界衝擊,競爭從未停止。但京東的市佔率卻始終穩定在60%以上。這種穩定本身,就意味着其優勢不是靠流量和補貼,而是靠難以替代的結構性能力。

這種能力可以被拆成兩端:對上游廠商的「賦能」,以及對下游消費者的「服務」。

對上游而言,京東不只是渠道,更像是深度參與產品決策的合作伙伴。

今年超薄嵌入式冰箱的爆發就是典型案例。京東依託長期的廚房場景數據洞察,提前捕捉到用戶對空間適配與家裝一體化的需求,為家電企推出新品提供了決策參考和場景支持,不僅助力產品熱賣,而且財報也明確提到家電品類定製新品數量大幅顯著增長。

此外,京東還通過「聯合採購」「按需生產」等模式,加上其遍佈全國的倉儲網絡能夠極大優化庫存週轉,提升生產效率。

而對下游消費者,尤其是低線城市及偏遠地區的用戶而言,京東提供的「今日下單、明日送達」乃至「送裝一體」的確定性服務,已經成為一種基礎設施般的存在。

截至2025年三季度,京東在全國擁有超10萬個配送站點,覆蓋99%的縣級行政區,使得帶電品類「當日達」「次日達」覆蓋率超過95%,「送裝一體」服務覆蓋全國80%以上的城市。

當其他平臺還在糾結於如何平衡配送速度與成本時,京東已經將服務標準提升到了「分鐘級」的即時零售層面。這種高確定性體驗,不僅增強了用戶黏性,也遠非短期補貼所能撼動。

正因如此,京東CEO許冉在財報會上直言,「雖然帶電品類面臨以舊換新高基數的影響,我們有信心進一步鞏固在該領域的領先市場地位。」

足可見,京東的護城河依然穩固。

新增長引擎發力

當帶電業務能夠穩住大盤,京東的新引擎正迅猛提速。

日用百貨品類,無疑是本季度最亮眼的增長極。收入975億元,同比猛增18.8%,增速約是行業平均增速的4倍,成為京東把用戶心智從「買家電上京東」擴大到「買日百上京東」的關鍵拐點。

9月初的11週年發佈會,京東超市提出了覆蓋商品、品牌、品類、渠道和效率的「五項核心舉措」。表面上看,這是一次常規週年動作,但放在整體業務版圖中,更像是一場「品類結構調整」的加速嘗試。

在商品層面,京東通過大數據挖掘市場需求,與金龍魚等品牌開發定製新品,精準適配健康飲食趨勢;在品牌層面,利用流量傾斜與精準觸達助力中小品牌加速起量;在渠道層面,通過京東MALL、七鮮等線上線下融合,實現三公里內30分鐘送達,讓即時零售從試點走向常態。

這一系列動作並非簡單擴張,而是通過供應鏈與配送能力重塑用戶觸點,讓日百品類的快速增長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京東的傳統「短板」——服裝品類,也出現了顯著變化。同樣在9月初,「JD FASHION」標識正式上線,對面料、工藝和整體品質設立了統一標準。

這一舉措精準對應消費者從「款式導向」向「品質導向」的需求轉變,有效緩解了行業普遍存在的「以次充好」信任痛點,帶動服裝鞋帽品類收入增速達到行業的8倍。

更深層的變化,在服務收入。

財報顯示,三季度京東服務收入達730.08億元,同比增長30.8%,增速創近兩年來的新高,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至24.4%的歷史新高。

過去,服務只是商品銷售的「配套項」,如今已成為「獨立的價值載體」。最典型的要數京東物流,通過「倉配一體」等解決方案,不僅為家電廠商等客戶降本增效,也讓外部客戶收入佔比達到61.5%,整體收入同比增長24.1%,物流由「支撐零售」走向「獨立創收」。

正如CEO許冉所言,「核心京東零售業務已構建起多引擎互補的增長矩陣。」

這句話點出了京東增長邏輯的本質轉變:不再依賴單一品類的高增長,而是形成了抗風險能力更強、增長潛力更足的多元驅動格局。

超級供應鏈的含金量

京東的增長底氣,源於多年積累的「超級供應鏈」。

曾經外界只看到京東快遞的便利,到如今已經不是簡單物流,而是技術、服務、數據的融合,而京東也不只是電商平臺,而是圍繞超級供應鏈為各個行業提供的技術與服務。

超級供應鏈的核心能力在於「推動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三季度,京東定製重磅新品數量是去年的五倍;家電、美妝、3C定製新品大幅增加;京東超市包銷定製產品突破1萬種,成交額同比增長80%+;京東健康首發新特藥超過30款;京喜自營推動10萬家工廠升級改造。

這些動作背後,是京東用數據精準洞察消費需求,然後反向賦能生產端。廠商不再盲目生產,庫存壓力降低;消費者也能更快得到符合預期的產品——供應鏈不再是通道,而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樑。

線下門店佈局,則讓超級供應鏈的價值進一步落地。

京東3C門店4000+,京東MALL全國20+家,電器城市旗艦店100+,養車門店近3000家。門店不只是賣貨,而是「展示+體驗+即時配送」的綜合場景。京東外賣入駐餐廳200萬+家,雙11期間TOP300餐飲品牌日均訂單較上線首月增長13倍;七鮮小廚周邊三公里品質餐廳訂單量提升12%以上。

技術沉澱與持續投入是底氣源泉。

自2017年全面技術轉型以來,京東研發投入累計近1600億元,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達1743億元。在「2025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宣佈未來三年繼續加碼,推動形成萬億級AI生態。

十八年前自建物流、八年前技術全面轉型,如今都轉化為超級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

當供應鏈與AI深度結合,更釋放顛覆性動能:京東健康「AI醫院1.0」首次實現AI驅動的「醫檢診藥」閉環;京東工業推出工業供應鏈大模型JoyIndustrial,覆蓋汽車製造、鋼鐵冶金等領域,未來5年內助力中國工業產業實現「降本萬億」。

說到底,這套超級供應鏈體系,不靠價格戰搶存量,而是創造增量價值。它提升供應鏈韌性,重塑商業價值,也為中國實體經濟提供可複製樣本。

對京東而言,這套體系意味着增長正在悄然改變:不再依賴單一品類,而是通過供應鏈和服務能力,在變化中不斷開闢新的增長空間。

出品人:盧樺

主編:袁明武責編:角爺

版式:伊妍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