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廣發證券發佈研報稱,FICC業務多元化、全球化、客需化轉型成為戰略突破口,科技賦能驅動自營模式重構。政策紅利下7家券商獲銀行間外匯業務資格,12家獲貴金屬現貨交易資格;做市業務拓展至外匯、利率衍生品等多資產,互換通等跨境業務增長顯著;自營組織架構持續優化,提升客需能力,金融科技賦能向數據驅動與智能化演進。
廣發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我國券商自營業務歷經「規模驅動–結構優化–客需轉型」的演進
(1)2014-2017年,政策驅動資本擴充與投資範圍放寬。交易性金孖展產規模自5370億元增至12518億元,增幅超130%,自營業務取代經紀成為收入第一支柱。彼時方向性投資特徵顯著,收益與市場Beta高度聯動,彈性係數高達11.77。行業盈利分化因資本實力與市場表現差異而加劇。(2)2018-2024年,新會計準則落地疊加市場波動與監管引導,業務模式轉向多元低波。金融投資中固收類資產佔比提升至61%,多元策略、交易做市快速發展,利率債配置佔比持續提升。2023年底場外衍生品名義本金突破2.2萬億元,客需業務發展推動槓桿提升。此外通過提升固收配置、拓展紅利策略、增強量化能力以平滑利潤波動。
券商自營轉型呈現四大核心趨勢
(1)槓桿與定價能力分化驅動集中度提升,凸顯業務模式的差異化發展。頭部十家券商平均金融投資槓桿達2.77倍,較其他券商平均高0.91倍。(2)固收業務向客需化轉型,從"持有博收益"轉向"服務創收入"。通過做市交易、衍生品對沖、結構化產品創設提升非方向性業務收入佔比。(3)權益配置優化。在傳統非方向性提升受阻背景下,做市業務和適度方向性自營成為擴表支撐,風險敞口及業績彈性同步提升;高股息提升盈利穩定性,2025H1上市券商OCI規模達5660億元,是2022年末的五倍。(4)國際化佈局拓展全球配置提升資本效率。境外客需資本中介業務發展空間廣闊,頭部券商國際子公司槓桿更高,通過投行、財富、FICC和場外衍生品等跨境業務協同,境外業務收入快速提升。中信/中金境外固收敞口占比顯著提升,2025H1達到27%/21%,跨境資源配置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政策與市場需求共同推動海外投行從「方向性自營–客需做市–綜合服務」的轉型
金融危機後高盛再次改造組織架構以適應客需中性及協同轉型。近年來FICC業務中中介服務收入佔比約80%,持續提升客戶覆蓋深度與資產產品多元性。高盛權益板塊以做市為核心,持倉中性化;構建多元量化系統,持續提升策略服務能力,通過另類投資提升客戶服務能力,壓縮自有資金佔比,Var/總資產比率長期維持在0.2%以下,驗證非方向性趨勢。
風險提示
政策變動、經濟與市場大幅波動、業務轉型與能力建設不確定性風險等。